首页
排行榜
发现
动态
云游戏
论坛
创作者中心
发布
详情
评价
653
论坛
Android 资料
iOS 资料
纳木
官方入驻
8.7
Hi,Tapper
为游戏体验打分吧~
写评价
全部评价
近期趋势
8.7
653个评价
长评
16
游戏时长 1h+
好评
中评
差评
画面优秀
90
有趣好玩
59
音效动听
42
玩法设计
83
运行稳定性
5
资源获取
2
画面视觉
1
背景设定
1
UI设计
1
故事情节
1
正常人
玩过
在植物根系那一栏,有没有人把花生装满拖拉机过
THE. WINDY
玩过
Emmm...
我现在有点不相信腾讯会做出这样的游戏了
「可能是被天美坑多了吧」
QvQ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是比较喜欢这种植物类养成游戏
还有什么农场类游戏
但是不知为何,我都是有点不喜欢那些游戏
令我最满意的的一款是「星露谷物语」
但是还是没有我想要的最好
希望这款游戏能给我一个惊喜吧
😂😂
『好吧是我认知错误了吧hhhh,原来是一款教育游戏,画风很好,我以前生物就挺好的,玩了这个之后倍感熟悉,非常感谢鸭』
猫的恋人
:
企鹅的全民小镇真的很好玩,怎么说,最近在逐渐良心吧。。
kaixinxiaolong
游戏时长 105 分钟
大自然真是一部奇妙的万象典藏,人生于自然最终也会归于自然,文明创建于人类却起源于自然。
☆☆☆☆☆萌新速成班(๑•̀ᄇ•́)و ☆☆☆☆☆
🌕花圃
🌅声色荟萃
常见的低多边形建模,兼顾成本,移动端性能和受众群体覆盖等因素,恰如其分。伴随轻缓欢快的轻音乐,能够抹去尘世喧嚣的浮躁和疲倦,愉悦地投入这本趣味画册当中;
🎮妙趣横生
游戏内容是把一棵植物剖解成花、叶、根、茎四个部分感受植物生活的“艺术”。操作手法简单,眼观指划即为一统。然而如此羽量级的操作量却能让融入其中的玩家激发无穷的探索欲望,原因在于即时演算的动画设计巧妙。首先,不是多媒体教室投影仪上一张张生硬切换的PPT,而是随着操作逐步变化的记录短片,活动的物体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在心理学上已有相关的证实;其次,通过手动调节外界环境条件可以即时观察到植物各部分的显著变化,把AVG游戏非线性多结局用用实验室常用控制变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之中包含的就是参与感和趣味性。
🌍科普严整
游戏把一株植物庞大的新陈代谢过程层层切割成花,叶,根,茎四大部分,避免了一股脑填鸭式科普的弊端,同时在四大版块逐步分出更深入的内容供感兴趣的玩家刨根问底。以叶为例子,从叶子→叶剖面→叶细胞→叶绿体光合作用层层推进,由浅到深地逐渐拉高知识位面。从初中到大学专业知识都有囊括,满足不同程度的求知欲;
🌑雷区
🍃整体基调
作为一款功能性游戏,相较于一向作为绿叶陪衬的传统游戏,知识内容的占比成为了主导地位。这一定程度上划定了受众人群——爱玩又好学的一部分玩家。而玩家和教育最大的冲突在于多数情况,玩家不是为了学习而玩游戏,这虽然是心态问题但也是现实问题,那么如何铺开影响力就很考验游戏设计者的能力了。《纳木》相较于之前的《折扇》《榫接卯合》无疑在交互性上有长足进步,但依然有大量的文字理解阅读部分,通俗易懂但并非没有门槛,教育和游戏相结合的黄金比例依然需要调整;
🍀细节疏漏
作为科普性质的游戏,严谨客观,务实认真是一条原则。但是我们依然不难找出文本中存在的同音错字问题和内容拓展不全等问题,文本校对扣鸡腿。即使考虑游戏受众精简内容也应该链接出详细内容的链接,功能性游戏不该止步于科普,而是应该成为引发兴趣,链接知识宝库的桥梁。
☆☆☆☆☆大佬选修课(⋌▀¯▀)=☆☆☆☆☆
本部分对游玩过程中拓展思考的做个记录。
🌸花
花的部分主要讲述的是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作为变异叶的一种,内含可以反射绿光叶绿素的花为何不是绿色而是能够装点出我们这五彩斑斓的世界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高中生物学过主要是植物细胞里液泡包含不同比例的色素所致,而在生长过程中花呈现不同颜色是因为酸碱度带来的变化,酸为红,中为紫,碱为蓝。加上不同部位的不同浓度组合出五彩缤纷的花丛。为什么会这样?一切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活下去,《进化论》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宏观世界无处不在,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就算是在不通货币的自然界也随处可见,为了吸引昆虫传粉偶尔变异出不同颜色的“叶”获得更高的传播率,然后随着遗传一代代成为同源性状,而存量过多的绿色叶不受青睐逐渐消亡。呵,果然在哪颜值都是第一生产力呢(ಡωಡ) 小伙子们姑娘们洗面奶用起来;
🍂叶
叶对人最大的贡献就是光合作用。具体分为产生氧气的光反应部分和产生葡萄糖供植物生长的暗反应部分。前者是有氧呼吸生态建立的前提,后者是保证可持续循环的基石。娇气的叶子低温和高温都会导致酶活性异常阻碍光合作用效率,那么全球变暖是否会成为人类灭亡的原因之一呢是第二个问题。
不谈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类老生常谈的问题。全球变暖最大的特点就是温度带移动导致雨水,湿度和土壤信息错位,破坏原本温度带里植被生长生态,虽然自然界的自愈能力会复苏,但是那个演变过程确实成百上千年的周期,很显然必须有人力介入加快进程防止空窗期过大。所幸工业时代拉下了帷幕,各国也意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节能减排,但是风险依然不容忽视,因为全球分工导致的贸易剪刀差,马太效应剧烈反应以至于许多迫切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依然以牺牲自然的代价畸形发展,带来的扩散性危害是全球性的,不可误判也不能放纵。
🌱根
根有主根和侧根两种,由此根据主要生长的部位和变异不同有截然不同的性状表现。主根为主的特点是扎根深耐旱,可以长得很高大,比如乔木类;而侧根扩散广扎根浅适合防止水土流失比如洋葱。为了储存营养过冬而变异肿大的主根呈现上粗下细的圆锥根,如胡萝卜;肿大的侧根是通常多节共存比如红薯。
根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利用的类似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渗透压原理,强迫症似得低浓度往高浓度移动,企图保持两端浓度均衡,可以摆脱重力束缚可见这种力的能量。这和我们人类社会因马太效应产生得寡头经济完全背离是为什么呢?第三个问题。
简单来说,是因为大自然没有偏颇之心,而人类社会由无数个独立个体组成,各自都有一把对自己有利的小算盘,虽然发展离不开群体,但是最低需求却是可以分离在群体之外,趋利避害的本能让分离的个体“人在曹营心在汉”,一切行为围绕自身打算,纷繁的信息处理速率不够导致品牌的产生,降低思考学习的开销,久而久之,信任的建立和供给的同质化导致资源集中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在《崩坏3》最近推得视觉小说《幽兰戴尔》里提到一种脑机的设想,把人的大脑通过某种技术集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多重意识因为所需资源和目的一致而产生一种全新统一高效的意识,不会有矛盾,不会有分歧,达成人类的“最终关怀”。BMI目前只存在于科幻剧《神盾局特工》游戏《布林机》《聚爆》电影《环太平洋》等幻想作品中,但是5G的到来预示着互联网向IOT(物联网)的转变,接下来会探索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也就是所谓的心电感应,最终形态就是“地球脑”,全人类的大融合,保证效率,降低无益的消耗,最大化利益。但是那样的社会是否真的是我们该有的未来?还需要时间去考证。
🎋茎
茎作为联通树叶和根的通路,主要结构式是从下至上单向运输水分、矿物质的木质部和全双工运输营养物质的韧皮部。前者主要依赖叶片蒸腾作用产生的气压差运输,后者靠叶绿体化合的ATP“能量货币”驱动。整个系统井然有序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助树木繁茂,俨然一条分工明确的生产线。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到如今全球大生产颇有一种殊途同归的奇妙,大自然,真的是什么都算好了呢,人定胜天的自信或许终究会归于理性吧。
☆☆☆☆☆咸鱼冲刺卷٩(。・▽・。)ρ☆☆☆☆☆
总:“当你看到自然界的复杂性,会感觉手机都不过是一个很愚笨的东西。”这句话是打完《纳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智能手机从作为人类造物集成度最高的产品之一,相比于看似低等却能运用到量子力学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看起来如同小孩子的玩具,到底谁比较稚嫩显得颇有好笑。
电子游戏作为信息时代全新文化媒介,除了交互性最大的魅力在于突出图形化弱化文本存在感,大众玩家最直观感知的是图形而非密密麻麻的文字,这也是Windows系统取代DOS系统能够取得全面成功,信息化快速普及普及的主要原因。大量可视化便捷的游戏引擎带动了从业者激增,游戏喷薄而出也是时代的见证。国内的特殊文化氛围和未完善的文化管理注定游戏行业也会是“特色”,游戏从娱乐工具向教育工具甚至生产工具的变化是一个趋势,人类总是在创造和节省消耗造成了这种趋势,归根结底是意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资源有限的焦躁造成了这种潜意识,国内太太多让人失望的游戏,以至于不经玩家不开心,家庭关系也很紧张,教育问题不该只让没有自制力的玩家和认识不到位的家长内部消化,厂商作为最了解行业和最可能主动改变局面的一方,能否用自己的方式疏导社会矛盾而不是如腾讯推出的健康保护平台那样粗暴地把家长和孩子推在对立面激化矛盾呢?功能游戏能不能打开这个局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元芳不看了
:
赞一个!!很用心的评价了~游戏确实还是挺好的,只不过对我这种理科白痴来说,还是有点难以耐着性子玩儿,哈哈
小丛雨の凌飒
游戏时长 20 分钟
与其说这是游戏不如说这是一个科普软件,但是这并不妨碍它的优秀。
游戏本身是在介绍科普植物的各个部分和生长阶段,尽管现在并不完全,但是它成功的让枯燥额书本知识生动了起来,尽管在表达上我们更多的时在看左上角的介绍。游戏的内容我们很熟悉,这是我们在初高中中常见的植物细胞的相关介绍,用动画的方式提现了植物的相关系统的工作,尽管他不如书本讲的全面。
现在游戏还是在测试版本,内容以后应该会更多,更全面。如果你在生物的植物栏目的学习上有困难的话,这款游戏或许能让你成功的记住那些知识点。
少女侥幸活至今
:
简单点比较像科普吧,太复杂可能大家就都听不进去了哈哈
晃晃悠悠💚
玩过
我初中要是能多看看这个大概我的科学会学得好很多吧(并不)看见线粒体就想起高中生物的噩梦🤦🏻♀️
这游戏哦不这大概都不能算个游戏…………只能算一个观赏类科普APP吧。真的没什么游戏性就看看树木的各个结构和生长过程,将知识以这种方式来展现会大大提高吸引力和接受度不再枯燥,真心建议每一个初中生和高中理科狗来看这个(大神就别看了估计觉得太小儿科了🤦🏻♀️)而且只有四个结构,进去看个十分钟不到就看完了。
但不得不说背景和BGM都挺不错的,能看得出细节很用心,苹果掉下去的狗吠我还挺惊喜的~
毕竟不能算个游戏加上极其简单,我就打个三星顶锅盖跑吧🙃
远古灬豆浆
游戏时长 54 分钟
居然是鹅厂!!!
难得难得,简直颠覆我的世界观!
咳咳,言归正传。
优点:
①生动的表现一颗树的各个部分。
②加入了一些简单互动,增加了趣味性。
③简练的风格
缺点:
①引起误解,说好的一生呢?怎么变成四个大部分了?
②(事实上这也没办法)在叶片部分上做的太复杂不够生动。
③画面不能360°旋转。
④怎么退出?
玩完之后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初高中生物老师可省事了一想到当年生物课老师在讲台上呱唧呱唧我就……
所以说这还算是游戏么?
眼界。
:
鹅厂好像搞了个什么计划(不是极光),主要做科普类的游戏,这个是比较成功的一个
这个内格夫不会这么可爱
游戏时长 8 分钟
终于可以在妈妈面前光明正大的玩游戏啦!
这个游戏还真是偶然翻排行榜看到的,因为官方上线游戏竟然连公告都没有。看了看官方的游戏截图,觉得挺有意思的就下下来了。游戏的优化很棒,建模虽然不是写实的风格但是看起来依然很舒服。在游戏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一棵树不同位置的功能,干货科普到处都是,算是tx的良心游戏系列。确实丰富了我这个当年学考生物差点没过关的垃圾的知识储备。
虽然制作精良,但是这个游戏存在一个特别大的毛病——就是他不像个游戏。不知道各位对这个游戏有什么样的体验,反正我感觉很像植物园啊什么地方做的科普程序,因为这个游戏的游戏性太差了。全程可交互的地方极少,而且只是单纯得在介绍而没有游戏的过程。这对于一个游戏来说还是比较致命的。这就好比你找到了一个小说,结果发现它写的像个教科书,确实干货十足,但是和我目前的需求不一样啊。如果官方能加一些养成的环节,通过嚷玩家养殖树木来了解不同时期的树木的样子,那这个游戏会更有趣一些。
所以不吹不黑,这个游戏四星完全是因为其自身的高质量,但是游戏性不足确实也是短板。
我要揍你不许反抗
:
小屁孩,长大了
看看
画面优秀
的人是怎么评价的
该用户已注销
游戏时长 12 分钟
条理性不强,植物的六大器官并没有在主页都列举出来,只分了四个部分,虽然果实种子在花那里有涉及到,但是从逻辑的严谨性上看还是需要分出来罗列。
并且玩家的参与度也不够,游戏内讲解的部分深度和广度都有些差,仅仅拿初中课本来说也是不够的。
游戏的介绍上写,《纳木》是对植物的一生进行的参与性趣味探索游戏。植物的一生完全没有看见,游戏里只有零散的几块,参与性的话,很多说明性语段都要玩家自行点击左下角观看,和玩家的操作基本无关,最后,趣味性也是寥寥。
甚至介绍里还敢说《纳木》超越了教科书之类的话,我只能理解为制作人缺少基本的科学素养。功能性游戏还是严谨一点吧少用这种浮夸的宣传语言,这是重要的减分点。
————————————————————
最近老是看到这个游戏配不上的赞誉,甚至说出可以拿来教学的话,游戏玩家人均不学无术。
冷丶无双
玩过
其实我不是太知道这款游戏应该如何来评价,因为我不知道它到底能否算一款“游戏”。抛开这个问题不谈,我认为还是有一些意义的,虽然只是用一些低模模拟的生命知识,但是能做到这一步也是相当不错的,而且游戏中还有一定的交互。而且音乐也很棒,可惜我音乐水平有限,不然可以利用细胞弹一首《千本樱》,那可真的是厉害了。总体上游戏仍然缺乏的是时间上的进程吧,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不同季节的变化,以及不同种类。还有就是需要更丰富的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啊,高尔基体,细胞核什么的都是可以拿来弄的嘛,更有甚者,我认为弄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就普通的农田,或者小的森林生态系统就好)来,然后一步步放大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他们的结构什么的,可以做的更大更丰富。
至于它的游戏性,说实话,倒不如加上一点《饥荒》的设定,自己弄点原材料做个放大镜,做显微镜,然后再观察什么的,顺便把果实分成可以吃不可以吃的,感觉也挺好的。然后总之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收集图鉴,而不像现在这样只需要点点点就能看到这些科普知识,毕竟,我认为这个既然设定是游戏,做成一个有交互的视频还是不那么有趣了些。
元芳不看了
:
对很多人来说,功能性游戏可能确实在游戏性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之后厂商能在注重科普的时候,多加入点趣味性的内容在里面吧……之前榫卯我还比较有兴趣,这次直接来个生物相关的,我这种理科白痴还是看着挺艰辛的
星星野草
玩过
我记得当时学生物时,真的很难通过静态的2D图片去想象生物结构,模拟它们生长的过程,长期背诵虽然能记下来,但是离理解还是有一段距离,这不能怪老师和书本,只能怪自己能力有限。
《纳木》则让植物活了起来,所有的结构转化为3d模型,并以一定的颜色区分,开花结果、光合作用、根茎成长……全部以动态展现,那些以肉眼难以辨认的缓慢变化,第一次变得如此清晰!
不仅如此,游戏还模拟了不同温度和昼夜期间的变化,简单滑动时间条就能改变!书本上大段大段的文字,在游戏中简单点击就能明白。
当然……把所有课堂知识交给游戏,是不太现实的,《纳木》能引发兴趣,但系统的知识学习,还是要在课堂上完成。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好者接触到《纳木》,进入植物乃至生物学的奇妙世界。
论坛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