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
发现
动态
云游戏
论坛
创作者中心
发布
详情
评价
654
论坛
Android 资料
iOS 资料
纳木
官方入驻
8.7
Hi,Tapper
为游戏体验打分吧~
写评价
全部评价
近期趋势
8.7
654个评价
长评
16
游戏时长 1h+
好评
中评
差评
画面优秀
90
有趣好玩
59
音效动听
42
玩法设计
83
运行稳定性
5
资源获取
2
背景设定
1
画面视觉
1
UI设计
1
故事情节
1
正常人
玩过
在植物根系那一栏,有没有人把花生装满拖拉机过
THE. WINDY
玩过
Emmm...
我现在有点不相信腾讯会做出这样的游戏了
「可能是被天美坑多了吧」
QvQ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是比较喜欢这种植物类养成游戏
还有什么农场类游戏
但是不知为何,我都是有点不喜欢那些游戏
令我最满意的的一款是「星露谷物语」
但是还是没有我想要的最好
希望这款游戏能给我一个惊喜吧
😂😂
『好吧是我认知错误了吧hhhh,原来是一款教育游戏,画风很好,我以前生物就挺好的,玩了这个之后倍感熟悉,非常感谢鸭』
猫的恋人
:
企鹅的全民小镇真的很好玩,怎么说,最近在逐渐良心吧。。
kaixinxiaolong
游戏时长 105 分钟
大自然真是一部奇妙的万象典藏,人生于自然最终也会归于自然,文明创建于人类却起源于自然。
☆☆☆☆☆萌新速成班(๑•̀ᄇ•́)و ☆☆☆☆☆
🌕花圃
🌅声色荟萃
常见的低多边形建模,兼顾成本,移动端性能和受众群体覆盖等因素,恰如其分。伴随轻缓欢快的轻音乐,能够抹去尘世喧嚣的浮躁和疲倦,愉悦地投入这本趣味画册当中;
🎮妙趣横生
游戏内容是把一棵植物剖解成花、叶、根、茎四个部分感受植物生活的“艺术”。操作手法简单,眼观指划即为一统。然而如此羽量级的操作量却能让融入其中的玩家激发无穷的探索欲望,原因在于即时演算的动画设计巧妙。首先,不是多媒体教室投影仪上一张张生硬切换的PPT,而是随着操作逐步变化的记录短片,活动的物体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在心理学上已有相关的证实;其次,通过手动调节外界环境条件可以即时观察到植物各部分的显著变化,把AVG游戏非线性多结局用用实验室常用控制变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之中包含的就是参与感和趣味性。
🌍科普严整
游戏把一株植物庞大的新陈代谢过程层层切割成花,叶,根,茎四大部分,避免了一股脑填鸭式科普的弊端,同时在四大版块逐步分出更深入的内容供感兴趣的玩家刨根问底。以叶为例子,从叶子→叶剖面→叶细胞→叶绿体光合作用层层推进,由浅到深地逐渐拉高知识位面。从初中到大学专业知识都有囊括,满足不同程度的求知欲;
🌑雷区
🍃整体基调
作为一款功能性游戏,相较于一向作为绿叶陪衬的传统游戏,知识内容的占比成为了主导地位。这一定程度上划定了受众人群——爱玩又好学的一部分玩家。而玩家和教育最大的冲突在于多数情况,玩家不是为了学习而玩游戏,这虽然是心态问题但也是现实问题,那么如何铺开影响力就很考验游戏设计者的能力了。《纳木》相较于之前的《折扇》《榫接卯合》无疑在交互性上有长足进步,但依然有大量的文字理解阅读部分,通俗易懂但并非没有门槛,教育和游戏相结合的黄金比例依然需要调整;
🍀细节疏漏
作为科普性质的游戏,严谨客观,务实认真是一条原则。但是我们依然不难找出文本中存在的同音错字问题和内容拓展不全等问题,文本校对扣鸡腿。即使考虑游戏受众精简内容也应该链接出详细内容的链接,功能性游戏不该止步于科普,而是应该成为引发兴趣,链接知识宝库的桥梁。
☆☆☆☆☆大佬选修课(⋌▀¯▀)=☆☆☆☆☆
本部分对游玩过程中拓展思考的做个记录。
🌸花
花的部分主要讲述的是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作为变异叶的一种,内含可以反射绿光叶绿素的花为何不是绿色而是能够装点出我们这五彩斑斓的世界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高中生物学过主要是植物细胞里液泡包含不同比例的色素所致,而在生长过程中花呈现不同颜色是因为酸碱度带来的变化,酸为红,中为紫,碱为蓝。加上不同部位的不同浓度组合出五彩缤纷的花丛。为什么会这样?一切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活下去,《进化论》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宏观世界无处不在,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就算是在不通货币的自然界也随处可见,为了吸引昆虫传粉偶尔变异出不同颜色的“叶”获得更高的传播率,然后随着遗传一代代成为同源性状,而存量过多的绿色叶不受青睐逐渐消亡。呵,果然在哪颜值都是第一生产力呢(ಡωಡ) 小伙子们姑娘们洗面奶用起来;
🍂叶
叶对人最大的贡献就是光合作用。具体分为产生氧气的光反应部分和产生葡萄糖供植物生长的暗反应部分。前者是有氧呼吸生态建立的前提,后者是保证可持续循环的基石。娇气的叶子低温和高温都会导致酶活性异常阻碍光合作用效率,那么全球变暖是否会成为人类灭亡的原因之一呢是第二个问题。
不谈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类老生常谈的问题。全球变暖最大的特点就是温度带移动导致雨水,湿度和土壤信息错位,破坏原本温度带里植被生长生态,虽然自然界的自愈能力会复苏,但是那个演变过程确实成百上千年的周期,很显然必须有人力介入加快进程防止空窗期过大。所幸工业时代拉下了帷幕,各国也意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节能减排,但是风险依然不容忽视,因为全球分工导致的贸易剪刀差,马太效应剧烈反应以至于许多迫切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依然以牺牲自然的代价畸形发展,带来的扩散性危害是全球性的,不可误判也不能放纵。
🌱根
根有主根和侧根两种,由此根据主要生长的部位和变异不同有截然不同的性状表现。主根为主的特点是扎根深耐旱,可以长得很高大,比如乔木类;而侧根扩散广扎根浅适合防止水土流失比如洋葱。为了储存营养过冬而变异肿大的主根呈现上粗下细的圆锥根,如胡萝卜;肿大的侧根是通常多节共存比如红薯。
根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利用的类似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渗透压原理,强迫症似得低浓度往高浓度移动,企图保持两端浓度均衡,可以摆脱重力束缚可见这种力的能量。这和我们人类社会因马太效应产生得寡头经济完全背离是为什么呢?第三个问题。
简单来说,是因为大自然没有偏颇之心,而人类社会由无数个独立个体组成,各自都有一把对自己有利的小算盘,虽然发展离不开群体,但是最低需求却是可以分离在群体之外,趋利避害的本能让分离的个体“人在曹营心在汉”,一切行为围绕自身打算,纷繁的信息处理速率不够导致品牌的产生,降低思考学习的开销,久而久之,信任的建立和供给的同质化导致资源集中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在《崩坏3》最近推得视觉小说《幽兰戴尔》里提到一种脑机的设想,把人的大脑通过某种技术集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多重意识因为所需资源和目的一致而产生一种全新统一高效的意识,不会有矛盾,不会有分歧,达成人类的“最终关怀”。BMI目前只存在于科幻剧《神盾局特工》游戏《布林机》《聚爆》电影《环太平洋》等幻想作品中,但是5G的到来预示着互联网向IOT(物联网)的转变,接下来会探索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也就是所谓的心电感应,最终形态就是“地球脑”,全人类的大融合,保证效率,降低无益的消耗,最大化利益。但是那样的社会是否真的是我们该有的未来?还需要时间去考证。
🎋茎
茎作为联通树叶和根的通路,主要结构式是从下至上单向运输水分、矿物质的木质部和全双工运输营养物质的韧皮部。前者主要依赖叶片蒸腾作用产生的气压差运输,后者靠叶绿体化合的ATP“能量货币”驱动。整个系统井然有序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助树木繁茂,俨然一条分工明确的生产线。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到如今全球大生产颇有一种殊途同归的奇妙,大自然,真的是什么都算好了呢,人定胜天的自信或许终究会归于理性吧。
☆☆☆☆☆咸鱼冲刺卷٩(。・▽・。)ρ☆☆☆☆☆
总:“当你看到自然界的复杂性,会感觉手机都不过是一个很愚笨的东西。”这句话是打完《纳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智能手机从作为人类造物集成度最高的产品之一,相比于看似低等却能运用到量子力学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看起来如同小孩子的玩具,到底谁比较稚嫩显得颇有好笑。
电子游戏作为信息时代全新文化媒介,除了交互性最大的魅力在于突出图形化弱化文本存在感,大众玩家最直观感知的是图形而非密密麻麻的文字,这也是Windows系统取代DOS系统能够取得全面成功,信息化快速普及普及的主要原因。大量可视化便捷的游戏引擎带动了从业者激增,游戏喷薄而出也是时代的见证。国内的特殊文化氛围和未完善的文化管理注定游戏行业也会是“特色”,游戏从娱乐工具向教育工具甚至生产工具的变化是一个趋势,人类总是在创造和节省消耗造成了这种趋势,归根结底是意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资源有限的焦躁造成了这种潜意识,国内太太多让人失望的游戏,以至于不经玩家不开心,家庭关系也很紧张,教育问题不该只让没有自制力的玩家和认识不到位的家长内部消化,厂商作为最了解行业和最可能主动改变局面的一方,能否用自己的方式疏导社会矛盾而不是如腾讯推出的健康保护平台那样粗暴地把家长和孩子推在对立面激化矛盾呢?功能游戏能不能打开这个局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元芳不看了
:
赞一个!!很用心的评价了~游戏确实还是挺好的,只不过对我这种理科白痴来说,还是有点难以耐着性子玩儿,哈哈
魂之亚狐
玩过
文科生表示,如果天底下所有的生物课都能这么有趣就好了。
――――――――――――――――――――――――――――――
这个游戏它不仅有趣,而且还很有意义,其实如果真实的课程里适当添加一些这样有趣的游戏可能效果会更好。
同理如果物理,化学,甚至历史等学科也能用类似的方法开发成游戏,做成一个系列,学习可能也就不再枯燥无聊了。
然后说下最近鹅厂真的是良心发现了么,改变真的很大。以前说起鹅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氪金,一把火麒麟不要9999只要999,但现在鹅厂比起以前更加致力于游戏质量,给玩家带来了很多不错的体验,这样的变化真的很令人感动。
青云衣兮
玩过
我真的就想说,能不能介绍的东西再多一些啊!真的想了解的再多一些。还有不是说是植物的一生吗?是不是应该从种子萌发开始啊。没有介绍内质网,还有光合作用,为什么没有暗反应过程。制作,音乐都特别精细没什么大问题。在细胞还有植物组织还有物质上制作的都非常细致,主要是以剖面图+解析为主。也可以改变不同的条件,像根部吸水可以改变土壤盐碱度,水和营养的运输可以改变光照……音乐方面,每点开不同的模块,BGM都不一样。在果实成熟后还有一声狗叫,简直是点睛之笔,让人感觉就像在乡下看果实成熟一样悠闲。
总之,最后总结一下,就是希望能科普的再多一些(*´∀`)ノ其他都挺好的
——————————分割线——————————
我突然发现光合作用,类囊体薄膜上细胞色素注入氢离子那一步中ATP合酶的酶是这个“霉”吗,是不是打错了
许千贤
游戏时长 13 分钟
不得不说这个游戏涵盖的知识很多了,几乎是沿着植物的一生,同时给予一些道德教化。
至于为什么不是给五星,首先是花柱写成了花住,还有其他的一些错别字。然后呢我觉得既然做成了3D的,那么可以有一些镜头方向的转化,而非单纯的放大缩小。再之,有些知识过于简略,有些知识完全不提,有些知识过于深奥,不知道能否有一个学历的问题设置,选择小学初中高中这样的。
其他的地方真的应该给个好评,包括名人语录挑选以及音乐,图像,真的很喜欢很喜欢!!!不过还要提一句,可以不要设置什么学习情况考察吗?我希望这是个寓教于乐的软件,带给我们的是对知识对自然的崇敬而非对应试的谄媚。谢谢!
LF
游戏时长 18 分钟
科普知识很重要,腾讯算是给游戏的教育功能开了个好头。虽然游戏很简单,但确实是培养孩子兴趣和教会孩子知识的好游戏。当游戏性与教育性结合的完美时,我想才是游戏的完全体,就再也不会受到所谓游戏害人的指责了。
希望腾讯能继续做下去。感谢。
该用户已注销
:
有教育功能的好游戏很多
看看
画面优秀
的人是怎么评价的
星星野草
玩过
我记得当时学生物时,真的很难通过静态的2D图片去想象生物结构,模拟它们生长的过程,长期背诵虽然能记下来,但是离理解还是有一段距离,这不能怪老师和书本,只能怪自己能力有限。
《纳木》则让植物活了起来,所有的结构转化为3d模型,并以一定的颜色区分,开花结果、光合作用、根茎成长……全部以动态展现,那些以肉眼难以辨认的缓慢变化,第一次变得如此清晰!
不仅如此,游戏还模拟了不同温度和昼夜期间的变化,简单滑动时间条就能改变!书本上大段大段的文字,在游戏中简单点击就能明白。
当然……把所有课堂知识交给游戏,是不太现实的,《纳木》能引发兴趣,但系统的知识学习,还是要在课堂上完成。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好者接触到《纳木》,进入植物乃至生物学的奇妙世界。
亓妄
游戏时长 90 分钟
可以看出来做得很用心,但一些细节是真的有毛病。
举些例子:
次生韧皮部在第二次出现时写成了次级韧皮部
花柱在第二次出现时写成了花住
光合作用那边很多句子中间莫名其妙地换行
液泡什么时候动物细胞也有了???(植物细胞特有(相较动物细胞):液泡,叶绿体,细胞壁)
另外,光合作用那里专业名词太多了,其实不用强调全称的,像NADPH提一次全称就可以了,毕竟你这不是给专业人士看的。
夕阳红丶科尔
:
细菌,真菌:?????液泡,细胞壁什么时候成植物特有?我不要面子的吗
天启
游戏时长 8 分钟
说实话我已经期待蛮久这样的游戏出现了,作为一款小游戏为你讲解专业的生物知识,建议刚上初中的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不要沉迷腾讯的亡者而是去学着发现自然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可以很好的作为生物知识启蒙来教育孩子,个人认为可以多出几个系列
开水100℃
:
居然还有几个人给你点👎,只能说娱乐至上的时代颠覆价值观真的太厉害
论坛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