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趣闻】我们跨年的时候,三国时代是怎么庆祝元旦的
今天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不知道各位主公们今年过的如何~小甄宓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元旦一词,最早出于南朝梁人《雅乐歌》:”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元、旦合起来,比喻一年的岁首,也就是一年开始之日。
中国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三国时期间的元旦其实就等于我们现在的春节,对于各位英雄豪杰而言也是一次重要的节日,我们就从吃喝玩乐开始,了解三国中的元旦。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这里的杜康指的是酿酒的人“杜康”,而不是单指酒的品类。既然元旦在三国时期是个大日子,那酒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浊酒,是各位对于三国酒品的共同认知。所谓“浊酒”,就是没有过滤的、酒水混合着酒渣的酒,因此显得浑浊。当时并没有蒸馏酒的制作方法,人们只能通过粗糙的酿酒方式来获得酒水。
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一幅汉代的画像石有一幅庖厨图,图中呈现了当时酿酒的过程,人们需要经过大约十道工序,才能品味到当时的浊酒。
三国时期最为名贵的是葡萄酒、甘蔗酒之类的水果酒,《西京杂记》卷四引枚乘《柳赋》中提到:“梁人做诸蔗酒,名金浆。”
甘蔗酒的珍贵,让人们以金来形容比量。
而再往下一层,则是粮食酒。当时的粮食酒分上、中、下三等,按照原材料的价值来区分等级:“上尊者,糯米酒也;中尊者,稷米酒也;下尊者,粟米酒也。”由于当时的工艺影响,三国时期的粮食酒大多为发酵酒,基本上就是原生态,酒精度应该是在十度以下。
除此以外,当时还有少数民族所产的挏马酒,以及一些酪酒。当然,还少不了当时元旦需要喝的花椒酒。在《初学记》中记载:“(元旦)子妇曾孙,个上椒酒于家长。”花椒酒当时在节日的用处,自然不言而喻。如果需要出门拜贺,那作为造访的客人,你需要提上一坛由柏树叶浸泡而成的柏酒。这样的登门拜访,在当时看来才较为礼貌。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刘恐曹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闻知后,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宴饮,议论天下英雄,这就是随后常常在故事中出现的煮酒论英雄了。其实无论是从“煮酒论英雄”还是“温酒斩华雄”中看来,温酒,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普遍的印象。
古人历来喜爱饮用温酒,在《魏都赋》中就有提及:“冻醴流澌,温酎跃波。”而文中的“温酎”,也就是温酒的意思。此外,关于酒肉,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曹丕在《典论·酒诲》里还这么写道:“(刘表)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针刺之。”你如果喝醉了,我就用针把你扎醒,接着喝。想想都抖一抖机灵,相比张飞,刘表的酒风也相当彪悍。
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孙权、孙皓均是好酒之辈。那么,如果在三国过元旦,你需要备上温酒炉,往炉中倒入花椒酒。待酒温以后,根据长幼的排序,依次饮酒。
非膢腊不休息,非祭祀无酒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主要食物为黍、粟、麦、大豆,主要饮料是酒浆汤之类,浆是冷饮,汤是热饮。但浆汤都不过是喝水的别称,不如酒那么珍贵。
陈志《贾逵传》裴注引《魏略》中记载:有个叫杨沛的人曾在粮仓大量屯豆,然后在曹操西迎天子时,所过之处均没有粮食,直到新郑,杨沛才献上他囤积的大豆。由此可以看出,大豆是人们当时最为普遍的食物,士兵和穷人都吃大豆。除此之外,还有黍、粟、麦、这三种主食。
在这些主食之外,三国时期的菜品正式受到各类文化的冲击,常见烹饪菜品的方式有灸、羹、烩、脯、柞、煎、炒、蒸、煮等。另外最为有趣的是三国时期的火锅,根据《三国志·魏志·钟繇传》:“ 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五熟釜”就是一种从里面分隔开来,能同时烹调各种食物的古代炊具。无论是形制,还是实际作用,都与今日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外,曹植当时的元会诗能为我们提供不少参照:“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真膳杂遝,充溢圆方。笙磐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家容贵,寿考无疆。”
元会诗中为我们道出了当时筵席的特点,筵席的规模更为庞大且礼仪复杂,同时菜品的复杂度上也区分于以往的筵席。从上文中的元会诗中可以看出,元旦节群臣要向君王行朝贺之礼,随后君王需大宴群臣。而参加筵席的群臣们衣着也要符合“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筵席开始后,冷盘、热菜分层推上,君臣一堂,不亦乐乎。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期,人们采用分食制,一人一案,围桌而食的习惯那时还没有出现。
另外从《四时食制》中所存的散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饮食习惯。在《四时食制》中,主要讲述了各地水产的产地与烹饪,其中鱼的种类和制法就有14种,其中不少源于民间。如“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鳍,一名黄鱼,大数百斤,骨软可食,出江阳(今泸县)、犍为(今犍为县)”,这些种种,都说明了当时鱼类的丰富。
所以真正落在平民餐桌中的“元旦大餐”大概就是:一碗粟米饭,几盘青菜,外加一条可能当天捕获上来的鱼儿,条件允许的话可能还有猪肉等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