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海拾遗【一】:“红龙斗士”,“阿瓦隆的迷雾”与“凯尔经的秘密”----凯尔特与凯尔特-不列颠社会文化汇编普及
写在前面:
教授近日身在进行休学考察,也为了进一步治疗个人的躁郁症和眩晕症,之所以决定开启地海拾遗系列的缘由和初衷,就像是某个朋友说的,把方舟剧情中涉及到的,隐喻的,大家不熟悉的社会文化的实际原始真相原原本本呈现于人前,以免因为剧情创作者一些“难以言说“和“让人难以理解“的立场上的添油加醋,而让某些不熟悉他国文化和社会历史实际情况的朋友对真实和原本的情况产生一些肤浅的误解,继而出现过于主观的情绪。
这个系列起到一个抛砖引玉之用【感兴趣且有余力的各位可以去阅读外文文献】,旨在澄清被YJ的鹰式保--守--主--义与道德至上主义叙事抹黑的真实公布于众。在拾遗中教授将减少,抹去个人情感的过多带入,尽可能地只进行描述而非议论。当然开启新系列不代表着起到“哲普“和“文化与意识形态祛魅”的新·狱中扎记系列的结束,相反两个系列将不定时交替进行,并对过去被有意折叠和零散的文章进行重新汇编,敬请期待。
感谢关注,点赞,收藏,转发的各位的热情支持!
序:
Idir ann is idir as
回响于里外
Idir thuaidh is idir theas
徜徉于南北
Idir thiar is idir thoir
徘徊于西东
Idir am is idir áit
穿梭于时空
Casann sí dhom
聆听其唱
Amhrán na farraige
海洋之歌
Suaimhneach nó ciúin
----爱尔兰电影《海洋之歌》
凯尔特人
【英语:Celt,/kɛlts,sɛlts/】,或译为塞尔特人,居尔特人,盖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西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 【拉丁文】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血缘上属于地中海人种的一支。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康沃尔,威尔士,苏格兰,曼岛[马恩岛],爱尔兰】,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后被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高加索伊比利亚王国当地的人。罗马人进占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维京人及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
黄色:核心的哈尔施塔特领土,公元前6世纪
面积最大的淡绿:凯尔特人最大分布范围,公元前275年
浅色的小块淡绿:可能一度存在过凯尔特文化的地区
深绿:泛凯尔特地区,康沃尔,威尔士,布列塔尼,曼岛,苏格兰,爱尔兰
最深的墨绿: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凯尔特语族的地区
最早提及凯尔特人的是古希腊历史学家米利都的赫卡塔埃乌斯,他在前517年写作关于马西利亚人时将凯尔特人称作Κελτοί。依尤里乌斯·凯撒和斯特拉博,其拉丁名为Celtus【复数为Celti或Celtae】,希腊名为Κέλτης【复数Κέλται】或Κελτός【复数Κελτοί】。老普林尼说在琉息太尼亚这些词被用作部落的姓氏。拉丁语Gallus【复数Galli】也可能是直接来自凯尔特的民族或部落名,前5世纪早期在高卢人扩张到意大利半岛时被转化成了拉丁语。其词根可能是原始凯尔特语*galno,意即“力量”。加利西亚人【Gallaeci】和加拉太人【Γαλάται;拉丁转写为Galatae】可能与其有着同样的起源。后缀-atai可能是古希腊语的词尾变化所致。常用的英语词Celt最早出现于1707年爱德华·卢德的著作中,他和其他一些17世纪学者的工作使得英国学界开始关注早期凯尔特语的历史。英语中的Gaul【17世纪出现】和Gaulish则是来自法语Gaule和Gaulois,后者来自法兰克语Walholant,意思是“外国人或罗马人的土地”。因此实际上英语中的Gaul虽然与拉丁语Gallus很像且有一定的关系,但前者并不是来自后者。现在的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康沃尔郡,曼岛和布列塔尼的语言和文化都来自凯尔特人,统称为泛凯尔特地区。现今除了凯尔特地区之外,欧洲大陆已经并没有任何凯尔特语了。
来自加利西亚的公元2世纪的凯尔特人石碑,其上有“CELTICA”的字样
人们常将凯尔特人的文化区分成“大陆的凯尔特”与“岛屿的凯尔特”,涵盖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属于前者,而英国统治的大不列颠岛【由北方的苏格兰、人称不列颠尼亚的英格兰,威尔士所组成】和其西南方的爱尔兰则属于后者。今日将欧洲原住民统称为凯尔特人,但古希腊罗马人却是视所在地区,而对这些族群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其中最著名的非高卢人莫属。
族群:
高卢人【Gauls】
指当时流入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人的一支;罗马人称他们为高卢人,所以后来他们的居住地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唤作了高卢。罗马人并未特别将高卢人与所有凯尔特人区分,不过所谓高卢人指的应该就是定居于意大利北部周边,从山南高卢【阿尔卑斯山内侧】,比利牛斯山,直到涵盖地中海地区、莱茵河流域等地的山北高卢【阿尔卑斯山外侧】的族群。
加拉太人【Galatian】
指公元前278年移居至小亚细亚【今中东安那托利亚半岛】中央的高卢民族。加拉太人是由托列斯托波伊族【Tolistobogii】,特罗克米族【Trocrmi】以及特克托萨季族【Tectosages】三个部族构成,以在森林中名为橡树神庙【Drunemeton】的圣域召开集会而为世所知。
凯尔特伊比利亚人【Celtiberian】
指进入伊比利半岛北部与东部的凯尔特人。他们透过与伊比利亚人的交流而孕生出独特的文化,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前241年】以后遭迦太基支配,最终化入罗马。
布立吞人【Britons】
当时定居于不列颠岛【现英格兰,威尔士,康沃尔,布列塔尼】,属海岛凯尔特系统的凯尔特原住民族。爱尔兰人则与苏格兰人,曼岛人【Manx】一起合称为盖尔人【Gaels】。
凯尔特地区【近现代】
【英语:Celtic Nations】,是位于北欧及西欧的一系列地区的并称。这一地区在过去或现在【至近现代】仍然使用凯尔特语,并在艺术,历史,音乐,舞蹈,文学等文化领域拥有共通的独特之处。凯尔特地区包括了6个地区,分别是布列塔尼【Breizh】,康沃尔郡【Kernow】,爱尔兰【Éire】,曼岛【Mannin】,苏格兰【Alba】,威尔士【Cymru】。这些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凯尔特语族的语言,或至现代为止都曾使用凯尔特语系语言。除此之外,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阿斯图里亚斯,坎塔布里亚】,葡萄牙【和加利西亚接壤山区的部分地区】有时也被认为属于凯尔特地区。凯尔特地区现在的总人口有18,584,000人,其中能使用凯尔特系语言诸语的人口约有2,882,100人,近年能使用凯尔特语言的人口陆续有所增加。
红:威尔士【Cymru】
黄:康沃尔【Kernow】
黑:布列特尼【Breizh,古布立吞语译为小不列颠】
棕:曼岛【Ellan Vannin】
蓝:苏格兰【Alba】
绿:爱尔兰【Éire】
泛凯尔特主义
【英语:Pan-Celticism,或凯尔特民族主义[Celtic nationalism]】,是一个政治,社会和文化运动,倡导凯尔特人【盖尔人和凯尔特布立吞人分支】和西北欧现代凯尔特人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一些泛凯尔特主义组织提倡凯尔特人应从联合王国和法兰西分离出来,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联邦国家,有些则只是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苏格兰民族主义,威尔士民族主义,布列塔尼民族主义,康沃尔民族主义和曼克斯【曼岛】民族主义的架构下提倡主权独立的凯尔特国家之间的密切合作。
泛凯尔特主义旗帜,1950年由罗伯特·伯特里耶【Robert Berthelier】设计,以两个三曲腿图组成。
艺术
由于凯尔特艺术涵盖了非常长的一段时期,地理位置和文化,因此它是个非常难以定义的词汇。在欧洲,凯尔特艺术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青铜时期,甚至可到更早的石器时代,并且在历史发展的一路上呈现出此艺术的延续性。不过,考古学家在使用“凯尔特”这个词汇时,通常专指从公元前1000年的欧洲铁器时代,到罗马帝国达到疆界顶峰的这段时间。而艺术历史学家在提到“凯尔特艺术”时,通常指的是从拉坦诺文化【公元前五世纪到前一世纪】开始到公元150年的不列颠。早期凯尔特艺术也往往会用来指称这段时期。
在英语世界中,提到“凯尔特艺术”时,浮现在众人脑海中的,通常是在不列颠和爱尔兰的早期中世纪,创作出《凯尔经》等其他大师艺术作品的这段时期。这些在不列颠和爱尔兰发生的艺术风格又往往因此被称之作“岛屿艺术”。这是大多数人对于早期中世纪的凯尔特文化的认识。这虽属可信,但仍须纳入苏格兰的皮克特艺术才完整。两种风格都受到来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在象征主题的造型上仍保有独特的几何式装饰性风格。当这些主题出现时,通常会极具特色和装饰。缠绕圆,三曲枝图,螺旋型式是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许多留存至今的物件大多以贵金属制成,这些艺术品因此难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全貌。此外,除了皮克特石碑和高十字之外,大型的纪念雕像也非常罕有。少数现今能找到的男性人物雕像,包括赫希兰登战士和所谓的格劳伯格领主,应该在木制雕刻品中会更常见。此外,凯尔特艺术一词也包括了自18世纪到现代,以“凯尔特复兴”为题的视觉艺术。这场运动起源于现代凯尔特人作为表达民族自我认同和爱国主义的运动。此“凯尔特复兴”运动甚至在凯尔特民族外也广为流行,迄今各类艺术仍常见凯尔特艺术的风格,例如凯尔特十字的墓碑,缠绕纹纹身。
通常而言,凯尔特艺术是装饰性的,它们往往避开直线,而且很偶尔才会使用对称风格。它们也没有如同古典艺术对于描绘自然的核心传统,而是涉及了复杂的象征意义。凯尔特艺术通常使用:绳结,螺旋,钥匙型,装饰性字母,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型态。如同考古学家凯瑟琳・约翰斯曾称赞凯尔特艺术如下:“凯尔特艺术通常在图案的布局和发展中具有一种精妙的平衡感。曲线的形式将整体格局设计出正负两造的空间,这个空间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纹理和浮雕的设计上精细却又掌握得宜,设计了非常复杂的曲线图案,以精确地覆盖最棘手和不规则表面的部分。”
凯尔特神话
不列颠群岛地区特有的神话体系,其主要来自于铁器时代时候的宗教信仰,如同其他铁器时代的欧洲人,早期凯尔特人在宗教上同样属于多神崇拜,即德鲁伊教。在凯尔特人与罗马帝国接触之后,他们【其他尚有高卢人,凯尔特伊比利亚人】的多神崇拜信仰不被罗马人所接受,部分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接受并成为了基督徒。未被罗马统治的凯尔特人,也渐改宗基督教但曾一度有独立的教会,到中世纪的后期渐被天主教所同化和吸收。凯尔特人喜欢对话,尊崇能言雄辩者,凯尔特人选择不以文字记录故事传说、尊奉语言的力量为神圣,除了独占知识、提高自身地位等目的以外,也是因为纯粹的宗教神秘主义使然。然则,这却也使得凯尔特人的重要传说随着他们的语言渐渐消失。
当高卢与不列颠爆发激烈冲突的同时,爱尔兰却全未受到他国攻击,得以发展出独特的社会制度,当时爱尔兰呈现由小规模的诸王国,与名为“托亚”【Tua】的诸部族杂处并立的社会,各方势力时而为夺霸权而相互争斗,时而结成同盟。此部族社会又可分成北方的阿尔斯特【Ulster】,西方的康诺特【Connacht】,东方的伦斯特【Leinster】与南方的芒斯特【Munster】,据说这四个地区均各有名为“高王”【High King】的王中之王存在。这个爱尔兰人社会长期以来鲜有变化,直到公元400年代基督教传入为止;尤其圣帕特里克【约387年--461年】进入爱尔兰传教,更使得包括王族在内的众多爱尔兰人纷纷改宗基督教。不过,爱尔兰还是在基督教价值观的架构之下,保留了许多爱尔兰传统;同时他们在艺术方面亦有独特发展,创造出大量珍贵的诗歌,艺术品。这些原始凯尔特人的遗产,也正是今日藉以研究凯尔特诸神祇的贵重资料。
现在称作“凯尔特神话”的故事大多是指爱尔兰的神话,主要是6世纪起基督教浸透爱尔兰全岛以后,修道士们在宣扬基督教的同时,还从职业诗人、甚至是农民那儿搜集了口耳相传的神话与传说加以研究,并且以拉丁文记录下来,然而爱尔兰神话能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值得庆幸的理由:第一,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无论是侵略大不列颠的共和时代罗马人,或是罗马帝国撤退后、从五世纪开始入侵不列颠尼亚的日耳曼系盎格鲁萨克逊人,都不曾染指爱尔兰;二,从五世纪初开始在爱尔兰传教的基督教修道士们,不但未遭遇其他地区常见的“与原生发生信仰冲突”【爱尔兰没有出现殉教者】,还将爱尔兰的古老神话或传说融入基督教中。
古代凯尔特神:
马特瑞斯【Matres,Matrones】
三---位----一----体的植物神与地母神
科尔努诺斯【Cernunnos】
狩猎神,多产神,万兽之王,国家神及冥神,在古代不列颠地区受人崇拜
【于FGO 2.6 中作为敌方BOSS登场】
苏克鲁斯【Sucellus】
酒神,农业之神,森林之神
塔拉尼斯【Taranis】
雷神
爱尔兰神
摩莉甘【Mórrígan】
古代凯尔特-爱尔兰三---位---一----体的女战神。她的集合体被称为“摩莉甘”。可是她的神性与下列三尊也有关系,妮潘【Nemhain】,马夏【Macha】和芭德布【Badb】。马夏曾于爱尔兰电影《海洋之歌》中以猫头鹰女巫的形象登场
芭德布【Badb】
或译作“芭兹芙”,是爱尔兰的女战神,别名“黑乌鸦”,“冠鸦”,外型是只黑鸟,战斗时用尖锐叫声唤起战士们的亢奋状态。爱尔兰人称战场为“芭德布之地”
梅芙【Madb】
爱尔兰的大地女神及多产神
鲁---格---【Lugh】
太阳神,达努神族的领袖
努亚达【Nuadha】
战神,前达努神族的领--袖--
巴罗尔【Balor】
弗莫尔族之王,恶神,传说巴罗尔有两颗眼睛,其中一颗一直紧闭着,看不见他的眼球。据说要四个壮汉的力量才能够抬起他的眼睑【与俄国传说中的魔眼妖精Viy相似】。这颗紧闭的眼睛一旦打开,被其视线射中的话,不管是人还是神都会立刻死亡。但这颗紧闭的眼睛同时也是他唯一的弱点。【直死之魔眼的原型便是巴罗尔之眼】
威尔士的神
里安农【Rhiannon】
牝马神,也相当于高卢【或罗马】的艾波娜。
高卢的神
尼米多娜【Nemetona】
女战神。
艾波娜【Epona】
马神,骑士守护神和多产神。
宗教
德鲁伊
又译督伊德,或意译为橡木贤者,包含两种意思,分别是德鲁伊【英语:Druid】以及德鲁伊教【英语:Druidism】。现代英语中“德鲁伊”一词【druid】起源于拉丁语复数形式“druidēs”。古罗马作家认为“druidēs”来自古凯尔特语中对该职务的称呼。一些其他的古罗马文献中也有“druidae”的拼写方式。古希腊的民族志研究者将其转写为希腊语“δρυΐδης”。德鲁伊与古爱尔兰语中的“druí”、古康沃尔语中的“druw”和中古威尔士语中的“dryw”同源。根据这些不同的拼写方法,学者判断在原始凯尔特语中该词拼为“dru-wid-s”【复数形式druwides】,意味“橡木知晓者”。其词根可以对应原始印欧语言中的“deru-”和“weid-”。老普林尼认为“知橡树者”符合德鲁伊的原意。他在书中指出该词来自古希腊语中的“δρύς”【橡树】和希腊语名词后缀“-ιδης”。古爱尔兰语和中古威尔士语对应的单词均表示鹪。在爱尔兰和威尔士传统中,鹪有预言的能力。
德鲁伊在凯尔特神话中具有穿梭各个神域的能力。凯撒在征服高卢地区的凯尔特部落后曾述:‘凯尔特人只有两种重要阶--级--:战士与德鲁伊。’德鲁伊不仅是僧侣,也是医生,教师,先知与法官。他们以魔术教导年轻人民,在罪案发生时或者有土地争执时又成为了法官。他们拥有权力而备受尊敬,是君王的顾问及百姓的统治者。德鲁伊向人们传扬灵魂不灭以及轮回转世的教义。在凯尔特社会中地位崇高,阶级仅次于诸侯或族长。他们可以免除兵役及纳贡义务。虽然很多人想成为德鲁伊,大多数人却因为无法背诵其所需的知识历史诗歌等等而被淘汰。
德鲁伊在凯尔特社会中,可以与王权匹敌,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通常会以指导者或参谋身份参与政治事务。他们不仅掌管祭祀,同时也是医者,魔法师,占卜者,诗人以及其所属部族的历史记录者。Druid意谓著“橡树的贤者”,即“透彻树的道理之人”。在许多印欧语系的语言中,dr这个字根都代表“树木”的意思,而且特别是指橡树。德鲁伊将橡树奉为圣木。据说他们拥有把人变成动物以及与神明精灵及动物对话的魔力。他们可以透过鸟飞行的方式、祭品内脏的外观预言未来。肩负着各种角色的德鲁伊享有免服兵役以及免课税金的特权。因为他们是特权阶级。提到特权阶级,不免会联想到世袭制,不过,德鲁伊采行能---力---主--义---制,换句话说,有能力的人才能当上德鲁伊,才可以享有这些特权。完全符合能---力---主---义---的想法。志愿当德鲁伊的人很多,可是要得到这个头衔并非易事。而神秘的教义也以口传的形式加以传承,不留任何文字资料,所有的知识都必须强记在脑袋里。凯撒曾在高卢战记中感叹:成为合格的德鲁伊教徒之前,恐怕最少要修行二十年。
现代的德鲁伊教徒很早就恢复了他们的仪式成为新德鲁伊信仰,他们在1880年代末期,于史前巨石阵重新恢复夏至庆典。虽然根据新的考古学证据显示,史前巨石阵并非由凯尔特民族所建造,年代在更早之前,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建造。他们尽可能遵循文学中记载的德鲁伊传统,包括切割槲寄生的仪式,以及在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时的庆典。德鲁伊团体在生态学、重建森林以及保护圣地等事务上特别活跃。仪式服装包括白色长袍、贵金属项链以及用橡木或其他树叶制成的冠冕。威尔士国家音乐节【威尔士每年定期举行的音乐及诗歌竞赛】就被营造成使用德鲁伊象征的仪式。
凯尔特基督教
【英语: Insular Christianity】,即“岛屿基督宗教”,指的在中世纪早期于凯尔特世界传播的基督宗教。其具体定义并不明确,有些人认为凯尔特基督教并不仅仅是基督教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已经出现了“凯尔特教会”【Celtic Church】这样的与罗马天主教迥异的正式分支。这种说法虽已被学界否定,但他们承认在爱尔兰和不列颠确实存在着独特的基督宗教传统,这些独特之处体现在复活节日期争论、不同形式的僧侣削发和苦修等事情上。
节日
萨温节【Samhain】
即凯尔特除夕。在古凯尔特人的信仰里,新的一年于11月1日。萨温节的意思是“夏天的结束”,一般是在十月底天气转冷的时候。就其本质而言,萨温节就是在这一季节更替时庆祝所有重要事情的日子。在公元前800年,凯尔特人聚集到一起建立了他们的社会,饲养羊和牛。每年天气转冷时,牧羊人就将他们的牲畜从山上转移到更近的牧场。这种转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冬天,每个人都待在家里或离家很近的地方做些手工艺品,大家在一起打发时间。萨温节还标志着一年中最后的丰收,这在很多文化中都要以节日的形式来庆祝。
按照凯尔特人的传统,人们认为转折点【即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时候】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萨温节标志着他们一年中最大的转折点——天气的变化,同时也是每个人生活的变化。凯尔特人相信这个神秘时刻打开了生者与亡灵的某种联系。那些灵魂已经跨越最终的转折点,那是生与死的转变。他们认为在萨温节那一天是生死两个世界距离最近的时刻,故人的灵魂会重游人间。萨温节的很多活动都和这种信仰有关,其中许多活动都已演变成了今天万圣节的风俗。正如比较短的白天象征新一年的开始,日落亦象征新一天的开始;所以每年收割的节日于10月31日晚上开始。不列颠群岛的德鲁伊教徒会燃点农作物作为祭品,而当他们围着火堆跳舞时,太阳季节便会完结而萨温节随即开始。凯尔特人相信在10月31日,也就是去年年末的晚上,连接世界表侧和里侧的大门会打开,死亡之神Samhain会和鬼魂【当然还有精灵、恶魔,还有其他各方神灵】一起重返人间,寻找替身。因此他们燃点火炬,焚烧动物以作为死亡之神的献礼。还会用动物的头或皮毛做成的服饰打扮自己,发出古怪的声音,使死亡之神认不出自己,避过灾难。这就是今天万圣节化妆舞会的由来。过了当晚,鬼魂回到阴间,一切回复平静。
11月1日早上,德鲁伊把火堆中仍在燃烧的炭烬分给每一家,用来点燃新的厨房火焰。这些火焰是用来让家里保持温暖,并且赶走恶灵。因为此时被认为是一年中连接表里世界的无形之门尚未完全关闭,而且两个世界可能产生相互沟通的时刻。篝火是节日里的重要节目。村民们把宰牲的牛骨扔到火堆上;据传“篝火”一词源自“骨头火堆”。篝火燃起之后,村民们把其余的灯火全部熄灭。然后每个家庭用同一个火种庄严地点燃自家壁炉,以此作为全村人紧密团结的标志。
五朔节【Beltane】
四月三十日被称为"五朔节"或者"五月前夜",它无疑是欧洲春天里最古老并且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有传闻五一劳动节之所以定在五月一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五朔节。五朔节在罗马时代即已存在,其最初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随比尔格人传入了不列颠。据说,这个节日的名称是从一个意为"明亮的圣洁的火"的凯尔特语族词汇演变来的。节日旨在庆祝春天里百花盛开的景象。
五月一日在凯尔特历法中是夏季的第一天,它原是春末祭祀“花果女神”的日子。在渡过漫长的寒冬后,当“五一”这天到来,不列颠人就要庆祝太阳终于又普照大地,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老牛拉绳,在村庄的草地上树起高高的“五月柱”,上面饰以绿叶,象征生命与丰收。所有的村民尤其是青年男女都围着“五月柱”翩翩起舞。姑娘们更是一早起来到村外林中采集花朵与朝露,并用露水洗脸。她们认为这样可使皮肤白嫩。小女孩还把拾来的花草编成大花环,抬到街上去游行。这是庆祝土地丰收,牲畜丰产的时节。五朔节的主要传统要素是火,它贯穿于节日的所有活动中,节日的名称也源于此。节日期间,村落里的所有火都会熄灭,一个新的圣火火种会由村长或精神领袖点燃,再由此生起两堆篝火。然后,村落里的牲畜都会被驱赶着跨过火堆或从两堆火中间穿过.人们认为篝火的烟和火焰可以为牲畜洁身,让它们在来年受庇护,多产崽。接着,村民会把火带回家,重新点燃家里的火炉,再围着篝火按顺时针方向跳舞,以确保自己和家人都顺顺利利。
在不列颠全境,人们会在深夜采摘五月的桦枝,然后把小树枝挂在门上。人们会从曼岛取来花楸枝做成Crosh Cuirn----一种用羊毛捆扎花楸枝而制成的十字架。从公元前开始,人们就相信花楸树有魔力,会走很远的路去采集它。它的小枝必须用手折断,而决不能用刀砍。树枝会被放在屋门的上方,这样一来,在有Crosh Cuirn的地方,邪恶的东西就进不去。另外,Crosh Cuirn还会被绑在牛的尾巴上或者放在牛舍里,用来庇护牛群不受伤害。渔民也会把Crosh Cuirn藏在船的某个地方以确保他们一帆风顺。
五朔节的一个被称为"束手"的仪式其实就是现代婚礼的非基督教版本。很久以前,在五朔节的前夜,村子里的男人会到树林里区,头戴雄鹿角,身披雄鹿皮,然后与正在发情期的雄鹿打一种"游乐仗",比一比谁最勇敢。最终战胜了雄鹿的人会、在五月一日五朔节狂欢的时刻扮演雄鹿望的角色.这一天如今仍被称为"雄鹿之夜"。女神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换上白色衣服,头戴五时令花卉编成的花环,以纱遮面.非基督教女神的这种装扮表示年轻的女子即将成为母亲。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五月女王"在乡村的街道巡游,莫里斯舞者头戴鹿角围着她跳舞,身上的铃铛也随之响动.不用说,用小花结成挂饰的白色婚纱至今仍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两个年轻人【指雄鹿王和五月女王】会被象征性的绑在一起。此举代表着神学意义上男女的结合。红黑金三色带缠绕他们的手和戒指,把他们绑在一起。这象征着生命,死亡和重生的永恒轮回,这个仪式通常是在五月各种花卉凋谢,夏季的第一束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举行。两个年轻人在以后一年又一天的时间里----或者在他们相爱的全部时间里被连在一起。到了下一年,他们要向被选中的另外一对年轻人送上他们的祝福,就这样是传统代代相传下去。
《兰斯洛特与桂妮薇儿》,1863年-1920年时期由赫伯特·徳雷伯所作油画。描述在一片花海中,桂妮薇儿王后头戴“五月花后”的花冠。在亚瑟王与众骑士的竞技比赛中,兰斯洛特技压群雄,因此而获得了桂妮薇儿王后芳心。
文化符号
“不列颠的红龙”,“永恒之王”,初代亚特利亚斯德拉克斗士---------亚瑟王
梅林向亚瑟进言,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国王叙事诗》中插图,古斯塔夫·多雷 绘
【英语:King Arthur,威尔士语:Brenin Arthur,苏格兰盖尔语:Rìgh Artair】,或称亚特利亚斯【拉丁文“亚瑟[Artorius]”的音译】,不列颠凯尔特传说中的国王,短暂统一了英格兰,康沃尔,威尔士,布列塔尼地区的罗马化凯尔特军事领主,也是凯尔特英雄谱中最受欢迎的圆桌骑士团的首领,一位近---乎---神---话---般的传奇人物。传说亚瑟身材挺拔,相貌英俊,金发翠眼,其父系直系家族成员均为金发或银发,瞳孔多为金,银,绿色。这点后被乔治·R·R·马丁先生借鉴到纹章同为龙的”龙之家族【House of Dragon】“坦格利安家族的相貌上【除却瞳色。至于近亲通婚这点取自亚瑟与其同母异父姊摩根勒菲生莫德雷德,当时凯尔特人存在普遍的近亲通婚传统[其实当时欧洲其他民族均或多或少有此习俗]】。
中世纪作家,特别是法国作家克雷蒂安·德·特鲁瓦等,对亚瑟王的出生,他的骑士们的奇遇,兰斯洛特爵士和亚瑟的王后桂妮薇儿的爱情以及亚瑟与时代现实脱离的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统一,独立的不列颠民族国家[英格兰,康沃尔,威尔士,曼岛,苏格兰,爱尔兰]要到一千一百多年后的斯图亚特王朝[苏格兰语:SiolNa Stiubhartaich]才能实现,斯图亚特王室对亚瑟富有崇拜尊敬之意,并视自身为亚瑟政--权--的继承者[斯图亚特家族与古苏格兰王室的血脉一脉相承,而亚瑟正是迎娶了当时的苏格兰王国公主桂妮薇儿],其王朝故地有一座死火山便是以亚瑟王之名命名】使国家走向毁灭之路等,都有不同的描述。依照传说,他在西罗马帝国瓦解,罗马军队撤出不列颠行省之后,率领圆桌骑士团统一不列颠,被后人尊称为亚瑟王。公元800年左右,威尔士的修士们撰写《布立吞人的历史》,书中首次记载“亚瑟”这个名字,描述他领导威尔士人抵抗从泰晤士河中游入侵的撒克逊人。在十二世纪,透过蒙茅斯的杰弗里的文学作品而流行于欧洲。蒙茅斯的杰弗里所著《不列颠诸王史》中已略见雏形,包括亚瑟的身世、私生子莫德雷德叛乱,王后桂妮薇儿出轨,亚瑟死后至仙境阿瓦隆疗养等细节【但圆桌武士和兰斯洛特尚未出现】。
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六世及一世与其直系亲族成员
法国诗人克雷蒂安·德·特罗亚撷取凯尔特传说中的幻想成分,加入圣杯的主题创作五部亚瑟王传奇,兰斯洛特,帕西法尔等圆桌武士的事迹成为重心,亚瑟王反而变成配角。魏斯,雷亚孟【Layamon】等人都曾写过有关圣杯【grail】的故事。英国作家马洛礼【Marlory, Sir Thomas, ?-1471】用英文写的《亚瑟之死》是最后一本中世纪关于亚瑟的作品,这部作品以散文体写成,马洛礼宣称译自一部法文作品,但确切书目至今仍不可考,应是编译整理自诸多相关文献,其中也包括英格兰的民间故事。维多利亚时期这个题材再度流行,重要的作品有丁尼生的《国王叙事诗》和特伦斯·韩伯瑞·怀特的《永恒之王》。
关于亚瑟王的传奇故事,最初如何诞生,源自何处,实际活跃的舞台卡美洛的地理位置十分难以查考并有许多争议。亚瑟王出现在早期混乱的不列颠历史书里,版本也有诸多争议,一些人提倡亚瑟王有可能不是某一位特定历史人物,而是以诸多传说所塑造出来人物。至于《永恒之王》则由英国作家和诗人特伦斯·韩伯瑞·怀特所写的,描述的就是亚瑟王年轻时候所发生的故事;而圆桌骑士则是他继位之后,慢慢聚集在他身边的勇士,最后曾多达一百四十名;但其实总人数在不同的故事中有很大的差别,从十二名到三千名都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桂妮薇儿王后的守护骑士兰斯洛特,亚瑟王的外甥高文和崔斯坦爵士,亚瑟王的私生子与终结者莫德雷德,追随亚瑟王到最后的贝德维尔等等。一些说法认为,亚瑟王的圆桌相对于能区分出首座,末座的方桌,由于圆桌并没有首尾之分,因此象征着亚瑟王与他的骑士是平等的存在。
亚瑟王传说的史实性一直被学者们所争论。有的学派认为亚瑟王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亚瑟王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凯尔特神话中神灵的人格化。支持这种理论的学者,常常将它联系到威尔士语源学,他们提出,熊神在传说中被惯称为“Artos”或是“Artio”。另一种观点认为,亚瑟是真实存在的人。虽然某些学说提出他是罗马,或者前罗马时代的人物,但依照大多数学说,并符合传统神话的集合,他是生活在公元5世纪末至6世纪初,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侵略者的罗马-不列颠领袖。因为英格兰原是西罗马帝国在西北外海的边陲省份未成国,但当西罗马帝国衰弱后,英国本地的亚瑟王就掘起,比如亚瑟王即众强之一且最强。持这种观点中最著名的人物杰弗里·阿什【Geoffrey Ashe】和莱昂·弗勒里昂【Leon Fleuriot】,主张将亚瑟确认为Riothamus——“Brettones之王”,一个在西罗马帝国皇帝安特米乌斯统治时期活跃的人物。不幸的是,Riothamus是一个所知甚少的影子一般的人物,而且学者们并不确定此人所领导的“Brettones”究竟是布立吞人还是布列塔尼人。他们中的其他人主张将亚瑟确认安布罗休斯·奥理安【Ambrosius Aurelianus】,一位赢得了对抗撒克逊人的重要战役的罗马-不列颠战争领袖,但在传说中此人活跃的时间要多多少少比亚瑟来得早,由此某些人主张亚瑟是Ambrosius Thus的副官,可能接替他成为领袖。
5世纪末的不列颠,此时曾经统一的罗马帝国已经日暮西山,一分为二,罗马曾经被认为是无坚不摧,固若金汤,但此时统治西欧的西罗马帝国只能等待着迟早被各日耳曼蛮族入侵瓜分的命运。准备与蛮族血拼到底的西罗马帝国抛弃了属于自己的领土,不列颠尼亚,并且撤走在岛上的所有武装力量,而一旦不列颠尼亚失去了帝国的保护,它必定迅速分裂,逃不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这一期间,日耳曼蛮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陆续入侵和各凯尔特部落,军功贵族【军阀】之间的互相征伐开启了一个后人所熟知的,漫长的“黑暗时代”。
依据传说,罗马化的不列颠诸侯,安布罗修斯家族首领康斯坦丁三世·安布罗修斯育有三子,康斯坦斯,奥勒利乌斯与幺子乌瑟,康斯坦丁薨,康斯坦斯理应成为继承人,但他很快就被早已觊觎安布罗修斯家族领地的军阀,前凯尔特裔罗马军官伏提庚【King Vortigern,一说他是伊格赖因的哥哥,亚瑟的舅舅】伏提庚所暗杀,次子奥勒利乌斯便和弟弟乌瑟逃到了海对岸的布列塔尼。而伏提庚此时则雇佣了盎--撒佣兵首领亨吉斯特和霍萨兄弟,后来盎--撒诸国中肯特王国的建立者,以外兵之武力攻打,侵吞其他布立吞诸侯,并抵抗时常南下的苏格兰王国,成为地缘一代强权,安布罗修斯家族的领地被削去大半。但不久霍萨在对苏格兰的战争中战死,奥勒利乌斯和乌瑟在已故的康斯坦斯的老友,康沃尔公爵的秘密支持下从布列塔尼归来,虽然奥勒利乌斯不太愿接受康沃尔人的政治协助,他担心在日后公爵戈洛瓦会对安布罗修斯的内政插手【所以没有立刻同意康沃尔的协助要求】,但还是同意在近日宣称继承康斯坦丁三世的领地,可就在临戴冠式的前一晚,奥勒利乌斯在晚宴被伏提庚毒杀,乌瑟在悲痛之余当机立断宣布成为新王,并完全接受康沃尔的支持,改家族姓氏为“潘德拉贡【Pandragon,Pan古布立吞语译为头,直译便是“龙之首”,整个词合起来即“龙王”,“头龙”之意】”。至于改姓的缘由,源自乌瑟在兄长死去的那个晚上看见了天空划过一颗龙头形状的彗星,认为那是吉兆,故行改姓之举,当然这也有与父亲和兄长优柔寡断的政--治--外--交--作风决裂的意思。
成为新王的乌瑟与康沃尔公爵结盟,寻访不满伏提庚的前伏提庚手下谋士梅林并将其纳入麾下,二人联合整合了一些被伏提庚击败的落魄诸侯,并在与伏提庚王国的一场战役中取得了大胜,斩杀亨吉斯特,将伏提庚军赶出了康斯坦丁三世时期的家族领地,但乌瑟联军并没有急于去攻打伏提庚封国的本土。戈洛瓦审时度势后认为,以现在的实力前去攻打必定是以--卵--击--石,这次的胜利仅仅只是一场偶然,正好乌瑟也颇以为然,于是乌瑟便转而写信与伏提庚谈判,令其承认自己和康沃尔公爵是目前各自持有领地的合法统治者,并发誓永不攻打二人之领土,以此争取时间韬光养晦。乌瑟还不顾原奥勒利乌斯手下的反对,将伏提庚军的战俘和武器归还伏提庚,还将本次战役占有的领土的一半也退给了他,以表示弱之诚意。伏提庚欣然接受了建议,但必须还有最后一个条件,康沃尔公爵必--须--死,否则伏提庚将不承认任何一条条款。毕竟伏提庚知道没有这个戈洛瓦,乌瑟绝不可能在此兴风作浪,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让乌瑟得罪一下同盟里的所有人,日后分化他们,让双方自相残杀。无奈之下,戈洛瓦让乌瑟亲手杀了他,乌瑟不肯,戈洛瓦便拔剑自刎。和约签订当天,乌瑟亲自将戈洛瓦的首级献给伏提庚,伏提庚这才作罢,在和约上亲自画押签字。事后,乌瑟慢慢和戈洛瓦的妻子伊格赖因愧疚感伤之情而渐渐私下熟识,日久生情,便生下了儿子亚瑟,但这段婚姻并不为其他大多数人知晓。
亚瑟一出生不久母亲便因病去世,为了防止亚瑟再遭伏提庚的毒手,小瓦【即瓦利亚,亚瑟的乳名】被乌瑟王托付给自己的重臣,大德鲁伊梅林抚养。梅林偷偷将襁褓中的亚瑟带离廷塔杰尔城堡,来到一个隐秘的乡村将亚瑟抚养成人。在这期间亚瑟同自己的姐姐,亚瑟的母亲伊格赖因与戈洛瓦的女儿,也是梅林的大弟子摩根·勒·菲一起成长,摩根填补了亚瑟母亲位置的空缺,二人情感变得真挚而复杂【姐弟亲情与爱情】,亚瑟及弱冠之年,至西罗马军中服役,结识了贝德维尔,数年期满后返回,这时亚瑟已经皈依天主教,使得他与身为德鲁伊大祭司之一的姐姐的关系出现隔阂,渐行渐远,早已不是当年的两小无猜。
后乌瑟王因病而薨,领内形势动荡不安,众大臣骑士趁机争权夺利,使本就分裂的政--局--日益加剧。宫中骑士要求梅林指点迷津,梅林说伦蒂尼姆有一块神秘的石头,有把圣剑立在其中,若能从石头中拔出此剑者,那人就是乌瑟王的继承人,还会是日后的全不列颠之主。骑士们便争相前往拔剑,但都无功而返。一段时间后,一位骑士奉梅林之命保护亚瑟前往伦蒂尼姆去观看一场比武大赛,那骑士看得心痒难耐,跃跃欲试,却发现自己都没带佩剑,遂命亚瑟为他取一把剑来,亚瑟并未意识到石中剑的意义,一举将它从石头中拔出,交给在一旁膛目结舌的骑士,亚瑟理所应当地继承了乌瑟的遗产,并联合在西罗马军中结识的伙伴和自己的表亲一起建立了圆桌骑士团。
根据小说《阿瓦隆的迷雾》改编电影中王后桂妮薇儿与王姊摩根勒菲形象,注意后面的卡美洛王朝的龙纹章与右侧的罗马军旗【依据罗马当时的地方规定,成年凯尔特男性必须强制在罗马军中服役固定年限,大部分圆桌骑士都有服役经历,可以说圆桌骑士团的骨干骑士大多都是凯尔特裔的前罗马中下层军官】
亚瑟在执政初期,这位年轻的领--袖--对梅林显露出强烈的依赖。一次决斗中,亚瑟在违反骑士道的情况下拔剑而出,却因此让石中剑折断,不禁让他大惊失色。幸亏梅林及时出手相救,才解救手无寸铁的亚瑟。沮丧烦恼的国王在湖边四处游荡,突然发现闪闪发光的湖面上出现一只手臂擎着一柄宝剑缓缓升起,这便是传说中的湖中妖女赐给亚瑟的王者之剑。亚瑟又恢复往常的神勇,在漫长的思索中,他意识到,自罗马征服时期开始,布立吞人之所以面对外敌不堪一击,正是因为布立吞各部缺乏一个统一的领导和信仰,自--私--自--利,各自为战,要想让民--族--独--立,让不列颠恢复往日和平和繁荣,不再受外敌的欺辱,就必须将各部整合起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在整合的过程中即使要对同族使用武力,也是必要的。于是在这种主张的支持下,亚瑟先率领着众骑士击败伏提庚,亲手斩之,报家族之仇,统一分裂的凯尔特诸部,以其父“头龙”乌瑟王的名分,用红龙为象征建立统一的布立吞--卡美洛王朝;同时拆除与苏格兰接壤的边境上伏提庚时期的堡垒,与旧敌苏格兰王国修好结盟,出兵助其抵抗爱尔兰海盗,最终使苏格兰不再支持盎格鲁-撒克逊人,结束了与皮克特,斯科迪人多年的战事,稳定了北境的稳定;又率军败威塞克斯【西撒克逊】的彻迪克和其子金里克,斩960人,赢得巴顿山之役,此后的三十几年威塞克斯停止了在不列颠领土的扩张,但亚瑟并未强行驱逐居住于当地的盎--撒族人;接着定天主教为国教,广修教堂,邀请欧陆传教士,在梅林的建议下推广天主教与凯尔特民族传统有机结合,移风易俗,以此加强中央世俗王权,为此多次与摩根代表的德鲁伊地方保守势力发生利益冲突【埋下了身死国灭的祸根之一】。亚瑟还远赴拉文纳【为了向当时的罗马皇帝宣称其对于不列颠尼亚统治权的合法性[亚瑟自称其是传说中不列颠政权的创造者与第一任国王,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直系后代,“特洛伊的布鲁图斯”的后裔,所以自己与罗马同宗同源,是为兄弟之国[传说罗马是由特洛伊战争遗民埃涅阿斯逃到当地后其后人所建,出自奥古斯都时代大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并得到时任教宗的认可】。为了感谢亚瑟的鼎力相助,苏格兰国王邓肯将苏格兰公主桂妮薇儿许配给他,但亚瑟整日忙于政事,急于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时常让桂妮薇儿独守空闺,慢慢地桂妮薇儿爱上了英俊的兰斯洛特骑士。
王后与兰斯洛特两人秘密幽会。亚瑟发现后,兰斯洛特被逐出宫廷,回到封地布列塔尼。后来亚瑟王追踪而至,成功捉拿兰斯洛特,将他关押在布列塔尼的一个堡垒中。同时,亚瑟王的外甥【儿子】莫德雷德联合其母摩根的国内异教势力占领首府卡美洛,并在全城散播谣言说国王已战死,企图联合盎格鲁--撒克逊人夺取--政---权。亚瑟王闻讯后急忙赶回王都,召集众骑士,商议对策,这时有一条蛇悄悄爬到一位骑士身上,那骑士拔剑欲把蛇给斩断,印证着一场血腥的战争随之爆发。亚瑟与莫德雷德都在卡姆兰之战中付出惨重的代价,双方军队损耗殆尽,莫德雷德被亚瑟用圣枪伦戈米尼亚徳刺死,临死前向亚瑟说出来其真实身份【亚瑟之子】,亚瑟本人也身受致命的重伤,在两名骑士的搀扶下黯然离开战场。
亚瑟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此时跟随圆桌骑士中只有贝德维尔一人幸存,也是最初追随王的骑士。亚瑟要求贝德维尔将湖中剑投入湖中,贝德维尔知道舍弃王者之剑即表示王将逝去;他两次去到湖边都未能下定决心,而回去向亚瑟王谎称剑已丢入湖中。但都因未能正确描述剑被湖中妖女收回的景象而被亚瑟识破。第三次贝德维尔终于狠下心来将湖中剑投向湖心,这时湖中伸出女人的手接住剑柄,随后沉入湖中。听完贝德维尔回报所见后,亚瑟与世长辞,自此统一的卡美洛王朝灭亡【537年】,盎格鲁-撒克逊人坐收渔翁之利,卷土重来,德鲁伊保守势力失去领---导--核心无力抵抗,作禽鸟兽散,摩根怀着懊悔皈依了天主教,余生作为修女在王都故地度过余生,不列颠被日耳曼人重新占据并再度分裂,经过长期战乱最后进入七国时代。
亚瑟的墓志铭为:“Hic iacet Arthurus Rex quondam Rexque futurus【永恒之王亚瑟长眠此处】。”更多关于亚瑟王传说的文献中讲述亚瑟在卡姆兰之战后身受重伤,随后出现三位神秘的妇人把亚瑟王扶上一艘黑色的小船,一同向阿瓦隆驶去,从此亚瑟王便永远地消失在人世间。
贝德维尔将军将湖中剑投进湖中,正好被湖中妖女接住。比亚兹莱,1894年
《亚瑟之死》,1860年由詹姆斯·阿彻尔所作油画。画中描述在四仙后的护佑下,身受重伤的亚瑟王来到了阿瓦隆,他安详宁静地躺着。身旁头戴黑头巾的女人是摩根勒菲女爵,莫德雷德的母亲,亚瑟的同母异父姊,她正翻阅着魔法书,寻找为亚瑟王疗伤的方法。
现在的英国尤其是凯尔特地区的乡村依然传说着,当不列颠陷入危机时,亚瑟王就会回归世间,以不列颠之王的身份拯救他的人民。在爱尔兰的传说中,亚瑟王与其追随者圆桌骑士们的故事在西欧地区广为流传。还有很多关于他的事迹,如亚瑟王智盗芬利亚首领芬恩·麦克库尔的猎犬,捕杀凶猛的公猪,杀死巨人,巫师与怪兽。作为群雄之首,他率领着众骑士们出生入死,挥戈天下,在这点上与芬恩有许多的相同之处
龙
【拉丁语:Draco,英语:Dragon,威尔士语:Ddraig ,苏格兰盖尔语:Dràgon】,凯尔特【威尔士/康沃尔】传说中的生物,不列颠凯尔特民族英雄亚瑟王的化身与其政权的象征,威尔士,康沃尔,布列塔尼民--族--主义的符号,龙在不列颠传统象征着力量,正直勇猛【红/黑龙】,权柄,圣贤,智慧,神秘,古代奥义,也是灾难,恶魔,毁灭,狡诈邪--恶--【白龙】的代名词。在娥苏拉·勒奎恩笔下的《地海传奇》系列中龙更是如同得道高--僧--一般超凡入圣的神圣灵体存在,通晓绝迹的神代魔法和原初语言,地位仅次于创世神,远高于人。
龙多居于山洞,拥有强壮的身躯,又长又粗的颈,有角,褶边的头,尖锐的牙齿,和一条长长的尾巴【大多带刺】。它用四只强而有力的脚步行,用一对像蝙蝠翼的巨翼飞行,它的身体全身覆盖着鳞片,保护着身体。它的眼睛有四层眼睑,其中内三层是透明的,可保护眼睛免受伤害,耳朵可以开合,但不是所有龙都有外耳。牙齿尖而利,通常会向内弯,以便撕开猎物。龙的视力比人多出一倍,在黑暗之中也能视物,听力则和人类差不多。但它的感觉却很好,能够感觉到隐形的物体移动。龙会飞会走会游泳,部分更可在水中呼吸。
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强大,年长的龙通常是所向无敌的,反之年轻的龙会相对脆弱。龙没有群居的倾向,虽然偶尔会出现一群龙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时间龙都是单独居住的。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龙也会很乐意和另一条龙战斗。很多时候,龙有能从口中吐出各种“吐息”,最常见是吐出火焰,此外还有吐出毒气、冰雪,雷电等。以不少文学都有出现过“龙卵”或“龙蛋”看来,龙应该是卵生的爬行类生物。
十二世纪开始流传的亚瑟王传奇中,提到军阀伏提庚王想要建一座城堡,然而建造时,工匠们发现白天建到一半的墙总会在夜里倒塌。于是王召集占星术士和巫师来解决他的疑惑。巫师告诉国王,需要用处女之子的血洒在地上,才能使城堡建成。国王最后找到这样的孩童,这就是后来的卡美洛宫廷名臣,著名魔术师梅林。梅林将这种办法斥为谎言,并告诉国王,城堡的地基之下有一个湖,湖底有两条沉睡的四足两翼巨龙。国王发掘出地湖后抽干池水,果然发现一条红龙与一条白龙。这时两龙苏醒,开始相互争斗。白龙一开始占据上风,而红龙奋起反击,最后将白龙驱走。梅林解释说,红龙代表伏提庚王的子民不列颠民族,而白龙代表撒克逊民族。不列颠民族会首先被撒克逊民族侵略,而后浴血反抗,最后赶走撒克逊人。这个故事最早记载在9世纪的《历史上的不列颠》中,其中伏提庚王的领土就是现在的威尔士。
在写作年代可能更早的《马比诺吉昂》中,则记载了另一则龙的故事《露德与莱弗利》。露德是不列颠王贝里的儿子,继承了不列颠王国,他的四弟莱弗利则娶了法国的公主,并成为法国国王。露德统治的时候,每年的五月份,不列颠的每个地方都能听到恐怖的尖叫声,使得男人恐惧,女子流产,孩子癫狂,动物死亡,树木枯萎,河流干枯。露德询问他的弟弟弗莱利,弗莱利告诉他:“这是龙鸣。这头龙正与一头外来的龙争斗。只需丈量好不列颠的土地,在正中央的地点挖一个坑,放入一个装满蜂蜜酒的坩埚,以绸缎封口。两条争斗的龙会落入坩埚,喝饱蜜酒而陷入沉睡。你必须马上将锅封好,埋入一口石棺中,然后找一个强大的地方埋在地下。这样可以使你的王国避免外来的灾难”。露德最后将龙埋在Dinas Emrys,这也正是后来伏提庚建造城堡的地方,这两条龙就是伏提庚掘出的两条龙。而在出身威尔士的亨利七世加冕,都铎王朝建政后,红龙就成为了其个人标志,出现在纹章与旗帜中,后慢慢成了威尔士的象征,后推广为不列颠凯尔特【威尔士/康沃尔】人的民族主义象征,与象征日耳曼入侵族裔统治者的狮子相对,直至今日。
亨利七世
亨利七世个人纹章
KR世界不列颠革--命--中的领--导--核--心----威尔士工--团--旗帜
王者之剑
【威尔士语:Caledfwlch,拉丁语:Caliburnus,英语:Excalibur】,又称湖中剑,直译为断钢剑,斩铁剑,是在亚瑟王传说中所登场的圣剑,据说持有该剑可带来统治不列颠的魔力。王者之剑可以称得上是后世骑士文学中,英雄多半配持著名剑传统的开端。
在传说中,亚瑟王曾在和Pellinore王的交锋中违反骑士道导致石中剑折断了,后来他在魔法师梅林的指引下从湖夫人手中得到了王者之剑。王者之剑为一把阔刃大剑【Claymore】,在精灵国度阿瓦隆所打造,剑锷由黄金所铸,剑柄上镶有宝石。此时梅林告诫亚瑟:“王者之剑虽强大,但其剑鞘却较其剑更为贵重。配戴王者之剑的剑鞘者将永不流血,你绝不可遗失了它。”
但后来亚瑟王还是遗失了剑鞘【被摩根勒菲丢入湖中】,因此他虽拥有削铁如泥的剑,最后仍被私生子兼外甥的骑士莫德雷德重伤致死。至于王者之剑则在亚瑟王临终的嘱咐下,由“斟酒人”贝德维尔将军投回湖中,与亚瑟王一齐回到传说中的阿瓦隆去。
关于剑的起源传奇分别有两个版本。“石中剑”传奇的原始起源来自于的诗歌《梅林传》。蒙茅斯的杰弗里所写的《不列颠诸王史》中说这把剑是在阿瓦隆铸造的并把本地语中的Caledfwlch加以拉丁化变成Caliburnus。之后他的著作传到欧洲大陆后变成Excalibur,其他中世纪的亚瑟王诗歌和编年史中的写法有:Calabrun,Calabrum, Caliburn, Calibourne, Callibourc, Calliborc, Calibourch, Escaliborc,和Escalibor。这些故事也影响到了以圣杯文化著名的拉丁圣经文化圈,起初这些传奇中还包括梅林韵文但是后拉丁圣经圈的作者们去掉梅林的部分,而加上自创的亚瑟王早期人生及Excalibur的来源。具体来说,在拉丁圣经圈中的《梅林传》中明确写到从石中拔出的剑就是Excalibur,但是后来的版本中变成此剑是从湖中妖女处得到。而《亚瑟王之死》将两个说法都写入从而产生两把剑。因此Excalibur和石中剑系属同源。有观点认为“石中拔出剑”是在暗指冶金术。
阿瓦隆
爱德华·伯恩-琼斯于1881–1898年创作的油画作品《亚瑟在阿瓦隆的最后一眠》【The Last Sleep of Arthur in Avalon】
阿瓦隆在很早以前就与诸如摩根勒菲之类的神秘的人物联系在一起。人们通常认为它就是今天位于英格兰西南的格拉斯顿伯里突岩,也有许多其他的阿瓦隆地点被提出。然而,威尔士人,康沃尔人和布列塔尼人的传统认为,亚瑟从未真正死去,而是会在不列颠危急之时重新带领他的人民对抗他们的敌人。
阿瓦隆在蒙茅斯的杰弗里的《不列颠诸王史》【约1136年】中被首次提到,书中使用拉丁文将其称为“Insula Avallonis”。在后来的《维塔·梅林》【Vita Merlini】【约1150年】中,蒙茅斯的杰弗里将其将描述为“苹果岛”。这个名字一般被认为是起源于威尔士语【但也有可能起源于古康沃尔语或古布列塔尼语】,源于古威尔士语、古康沃尔语或古布列塔尼语的“aball”或者“avallen[n]”,意思是“苹果树“或直接译为"果树”【参见现代威尔士语中的afal,源自原始凯尔特语abalnā,字面意思是“结果的[东西]”】。不列颠人关于“苹果”岛的传统也有可能与爱尔兰神话中玛纳诺·麦克·列和--鲁--格--的异世界岛屿家园伊曼·阿布拉赫【也是古爱尔兰语中对曼岛的代称】有关。其中“Ablach”的意思是“有苹果树”,源于古爱尔兰语的“aball”【苹果】,并且与中古威尔士语名称“Afallach”相似,在中世纪威尔士翻译的法语和拉丁语亚瑟王故事中,Afallach被用来取代Avalon这个名字。在词源上,所有这些都与高卢语的后缀,aballo-“果实树”有关【在地名Aballo/Aballone中有发现】,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凯尔特语后缀abal【苹果】,而这个后缀在与其关联的原始印欧语中,等同于现代英语中的“apple”,俄语中的яблоко 【jabloko】和拉脱维亚语中的ābele等。12世纪初马姆斯伯里的威廉甚至还写道阿瓦隆的名字来自一个叫阿瓦洛【Avalloc】的人,他曾经和他的女儿们住在这个岛上。
根据蒙茅斯的杰弗里的《不列颠诸王史》,以及他所启发的许多后续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亚瑟王被带到了阿瓦隆,希望他能从惨烈的卡姆兰之战中受的致命伤中得到救治,并恢复过来。杰弗里首次提到阿瓦隆时写道它是亚瑟的湖中剑的锻造地。杰弗里在《维塔·梅林》中更详细地描述了这一主题,他在《维塔·梅林》中首次描述了亚瑟王传说中的亚瑟之姊,女巫摩根【Morgen】是统治阿瓦隆的九姐妹的首领,而统治着阿瓦隆岛的九个姐妹分别为:
Morgen 摩根
Moronoe 摩伦诺
Mazoe 马佐
Gliten 格力顿
Glitonea 格力唐纳
Gliton 格力托
Thiten 泰顿 【孟莫斯郡的《维塔·梅林》将泰顿和泰托合称为泰提斯[Thitis],是擅长弹齐特拉琴的双子姐妹】
Tyronoe 泰伦诺
Thiton 泰托
杰弗里描述称阿瓦隆四周为沼泽、树林和迷雾所笼罩,只能使用小船才能抵达。他对阿瓦隆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世纪早期的西班牙学者圣依西多禄【主要来源于圣依西多禄的名著《词源》第十四章第6.8节“Fortunatae Insulae”中有关名岛的部分】,显示了该岛的神奇性质:
“人们把苹果岛称为幸运岛【拉丁文:InsulaPomorumquae Fortunata uocatur】,它得名于其自给自足的事实;那里的田地不需要农民耕种,自然界提供了一切东西,无需任何耕作。它自己生产粮食与葡萄,苹果树生长于林间紧密的草丛中。它的土地生产万物,而不仅仅是草,人们在那里生活了一百年或更久。那里的九个姐妹用一套令人愉悦的法律来统治那些从我们国家来的人。”
亚瑟王传说的许多后来的版本【包括最著名的托马斯·马洛礼所著的《亚瑟之死》】都讲述了亚瑟王在卡姆兰之战中受了致命伤后,九位仙后之一的摩根与其他仙女【魔女王或女巫,有时其中也伴随湖上仙女;在其他作品中,有时还包括东土女王[Queens of Eastland],北风女王[QueensofNorthgales],其他岛屿的女王[Queens of the Outer Isles]以及废土女王[Queens of the Wasteland]等】用一艘黑色的小船将他运到阿瓦隆。在《兰斯洛特-圣杯》中,摩根在亚瑟王的最后一战前不久,第一次告诉了亚瑟她打算搬迁到阿瓦隆岛,那里是“懂得世界上所有魔法的女士们居住的地方”【ou les dames sont qui seiuent tous les enchantemens del monde】。在洛普·加西亚·德·萨拉萨尔【Lope Garcia de Salazar】的《Roman du Graal》【西班牙版的《Post-Vulgate Cycle》】中,摩根此后运用其魔力将阿瓦隆【他也称其为巴西岛,位于爱尔兰以西】隐藏在了迷雾之中。在克雷蒂安·德·特鲁瓦的《埃雷克和伊妮德》【Érec et Énide】中,摩根的配偶是阿瓦隆岛的领主,亚瑟的侄子,名叫吉恩格马尔【在其他作品中也以相似的名字出现在相同或相似的角色中】。在雷亚孟的《布鲁特》中,亚瑟王被送至阿瓦隆后,被摩根用魔水治愈,而其中的摩根,被盎格鲁-撒克逊人以杰弗里笔下摩根为基础重新定义为“一位名为阿尔冈特的阿瓦隆精灵女王”【anelfqueen of Avalon named Argante】。
虽然在12世纪时格拉斯顿伯里已经不再是一个岛屿,但在萨默塞特平原区周围的碱沼被抽干之前,格拉斯顿伯里突岩的高圆锥形部分仍被沼泽包围。在古代,庞特球堤守卫着岛屿唯一的入口。罗马人最终修建了另一条通往该岛的道路。格拉斯顿伯里在凯尔特语中又称为“Ynis Witrin”,意即玻璃岛【the isle of glass】。玻璃一词喻指格拉斯顿伯里周边清澈透明的水域,这表明该地一度被视为一个岛屿。12世纪末,威尔士的杰拉德在《De principis instructione》写道:
“现在被称为格拉斯顿伯里的地方,在古代被称为阿瓦隆岛【Isle of Avalon】。它实际上是一个岛屿,因为它完全被沼泽地所包围。在威尔士语中,它被称为“Ynys Afallach”,意为苹果之岛,表示此地曾经硕果繁盛。卡姆兰之战结束后,一位名叫摩根的贵妇人后来成为了此地的统治者和女资助人,同时她也是亚瑟王的近亲,便把他带到了现在称为格拉斯顿伯里的这座岛屿上,以使他的伤口得到治疗。几年前,这个地区在威尔士也被称为“Ynys Gutrin”,也就是玻璃岛,后来入侵的撒克逊人根据这些词语创造了“Glastingebury”这个地名。”
大约在1190年,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的僧侣们声称发现了亚瑟和他的妻子桂妮薇儿的尸骨。一些编年史学家,尤其是杰拉德描述道,在亨利二世在位以后,当时格拉斯顿伯里的新修道院院长亨利·德·萨利下令对修道院场地进行搜查。据说,在5米【16英尺】深处,僧侣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树干棺材和一个铅十字架,上面刻有拉丁铭文:
“Hic jacetsepultusinclitus rex Arturius in insula Avalonia.【伟大的亚瑟王长眠于此阿瓦隆】”
关于确切铭文的说法各不相同,现有五个不同的版本。最早的版本是杰拉尔德在《Liber de Principis instructione》【约1193年】中写道,他亲眼看见了十字架并描摹了字母。他的抄录为:“伟大的亚瑟王及其的第二任妻子温内维长眠于此阿瓦隆岛。”棺材里有两具尸体,吉拉尔德斯【Giraldus】称其为亚瑟王及“他的王后”;其中的男性尸骸被他描述得十分巨大。而根据马格姆修道院的记录,当时发现的尸体共有三具,另一具是莫德雷德的尸体。理查德·巴伯认为,一旦莫德雷德作为叛徒的名声得到赏识,他的名字就被从故事中抹去了。这个故事今天被视为伪考古学的一个例子。历史学家普遍否定了这一发现的真实性,将其归因于为筹集资金修复于1184年被烧毁修道院而进行的一次宣传噱头。
现今格拉斯顿伯里突岩景致
1278年,这些残骸被重新安葬在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的高坛前,并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英王爱德华一世和他的王后出席了仪式。1368年,当唱诗班扩建时,遗体再次被转移。在1539年修道院解散之前,这里一直是朝圣的焦点。事实上,这场对亚瑟王尸体的搜寻与亨利二世及爱德华一世有关,这两位英王都参与过重大的盎格鲁-威尔士之战,因而有学者认为,宣传可能也起了一定作用。杰拉尔德是撒克逊王室权威的支持者,从他对这一发现的描述中,其目的显然是打击威尔士地区的民族主义势力,摧毁不列颠凯尔特民族英雄亚瑟王如救世主般回归的可能性:
“许多故事或传奇或讲述、或虚构了亚瑟王及其神秘的结局。而愚蠢的不列颠人【威尔士人、康沃尔人与布列塔尼人】都认为他还活着。如今真相既然已经广为人知,我便不厌其烦地于本章中增添了一些细节。这些童话故事已被扼杀,而真实,不容置疑的真相已被公之于众,并与这一主题上积累的神话相分离。因此,必须让所有人都清楚地了解真正发生的事情,并与这一主题上积累的神话相分离。”
刻有亚瑟墓志铭的铅十字架,刊载于威廉·卡彻姆的《不列颠尼亚》【Britannia】【1607年】
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废墟中的亚瑟王的墓地
凯尔特竖琴
爱尔兰国--徽---
【苏格兰盖尔语:clàrsach;爱尔兰语:cláirseach】,又名爱尔兰竖琴,是一种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的传统弦乐器。凯尔特竖琴需要经过长时间练习和很高技术才能熟练掌握。历史上这种乐器曾与苏格兰高地的统治阶级有一定联系。当代爱尔兰与英国发行的硬币,以及爱尔兰,英国和加拿大的国徽上均有凯尔特竖琴的图案。凯尔特竖琴有一个三角形的共鸣箱【外框】,没有踏板,不同的琴弦可以产生不同的音符。凯尔特竖琴不具备半音,也没有调音装置,产生的声音为持续的延长音。在演奏时,演奏者一般使用指甲拨动凯尔特竖琴的琴弦。琴弦由黄铜或铁等材料制作,部分学者认为也有凯尔特竖琴的弦是用银或金制成。凯尔特竖琴的共鸣箱【外框】一般是使用同一根木料雕刻而成,制作材料通常是柳树,但也有用桤木和杨树制成的。
爱尔兰地区最早有关三角竖琴的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凯尔特竖琴大约在9-10世纪时发展成熟。12世纪时,凯尔特竖琴在欧洲享有很高名誉,都柏林逐渐发展为欧洲的音乐中心之一。凯尔特竖琴作为爱尔兰地区的象征可以追溯到1526年左右英王亨利八世在铸币中引入凯尔特竖琴符号一事。1798年爱尔兰起义被镇压后,作为爱尔兰象征的凯尔特竖琴符号也一度在爱尔兰遭到英国政府禁止。当代爱尔兰国徽的图案即为一座爱尔兰竖琴。
现存最古老的三座凯尔特竖琴是拉蒙特竖琴,圣三一学院竖琴以及玛丽王后竖琴,其中圣三一学院竖琴源自爱尔兰地区,目前藏于都柏林大学,制造年代为14世纪左右;拉蒙特竖琴和玛丽皇后竖琴源自苏格兰地区,制造年代为15世纪左右,目前藏于爱丁堡苏格兰国立博物馆。
现藏于爱尔兰都柏林的都柏林大学的圣三一学院竖琴
现藏于苏格兰爱丁堡的苏格兰国立博物馆的拉蒙特竖琴
同藏于苏格兰国立博物馆中的玛丽王后竖琴
凯尔特十字
【爱尔兰语:cros Cheilteach,苏格兰盖尔语:crois Cheilteach,曼岛语:crosh Cheltiagh,威尔士语:croes Geltaidd,康沃尔语:krows keltek,布列塔尼语:kroaz geltek】是一个中央交叉处连接着一个圆环的十字之符号。在早期,凯尔特十字通常是指一种立在立方体基座上被称为high cross的石碑,石碑中的圆环是被用强化四肢连接的工具。早期的highcross拥有一个宽广而朴素的正面,并且刻上了许多动物的图案;而到了晚些的时候,其表面则被刻上了诗歌里的题词。
在爱尔兰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凯尔特十字是在向爱尔兰的异教徒传教的时候,首先被圣帕特里克又或者可能是被圣戴克兰所采用。据信,圣帕特里克将基督教中的十字与太阳的十字晕【sun cross】相结合,通过将太阳赋予生命的涵义与十字架相关联,来达到向异教徒彰显十字架重要性的目的。至少早在7世纪开始,爱尔兰的僧侣们就先后在爱尔兰凯尔特人区域和大不列颠王国中竖立起highcross的石碑。其中有些石碑上刻有北欧诗歌的碑文。其中,在康尔沃郡【珀兰波斯的圣皮伦十字St Piran’s cross尤为出名】,威尔士,罗纳岛,赫布里底群岛【苏格兰西部】和爱尔兰上的许多地方,都有依旧耸立着残存的high cross。而其他用石头做成的十字则可以在以往诺森布里亚王国【英格兰东北部地区的古盎格鲁撒克逊王国,领土从亨伯河延伸至福思河】和苏格兰王国所处的位置找到,但这些石头却另结合了盎格鲁-撒克逊十字的制作传统,鲁斯韦尔十字碑【Ruthwell Cros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著名并且依旧竖立着的凯尔特十字有:爱尔兰伦斯特省米斯郡的凯恩斯十字,劳斯郡莫那斯特博伊斯的Monasterboice【建造于6世纪的修道院】的十字碑群,奥法利郡克朗麦克诺伊斯的Cross of the Scriptures【早期爱尔兰石雕中心】,北爱尔兰蒂龙郡的ArdboeAuldCross。凯尔特十字通常是由石头做成的。而在15世纪之后,除了少数名不见经传的案例之外,拥有轮状的high cross开始不再制造与竖立于凯尔特人的土地上了。19世纪中叶的凯尔特文化复兴,令更多爱尔兰的人开始使用并创造凯尔特十字。1853年,一些历史上high cross的样本被在都柏林工业展览会上向有兴趣的观众们展示。1857年,亨利·奥里尔出版了《Illustrations of theMostInteresting of the Sculptured Crosses of Ancient Ireland》,这两个事件在爱尔兰里激发起了人们对凯尔特十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复兴的兴趣。1860年代,high cross被设计成一种新的时尚形式,用于维多利亚时期都柏林公墓的纪念碑。之后,这种复兴又从都柏林传播至全国甚至之外。
自从凯尔特文化复兴之后,除了一些更传统的宗教象征之外,凯尔特十字也成为了凯尔特文化身份的一个象征。从1899年到1940年工作在苏格兰爱奥那岛上的亚历山大和尤菲米娅·里奇,推广了凯尔特十字作为一种饰物的用途。
凯尔经
【爱尔兰语:Leabhar Cheanannais】,名字来自存放了凯尔经数世纪米斯郡凯尔的凯尔教堂,是一部泥金装饰手抄本,是期平面设计的范例之一。凯尔经约在公元800年左右由苏格兰西部爱奥那岛上的僧侣凯尔特修士绘制。这部书由新约圣经四福音书组成,语言为拉丁语。这是一本有着华丽装饰文字的圣经福音手抄本,每篇短文的开头都有一幅插图,总共有两千幅。虽然福音书的文本包括几个从圣经的更早的版本Vetus Latina的段落,但主要是根据武加大译本写成。它是西方书法的代表作,亦代表了凯尔特海岛艺术绘画的高峰。它也被大众认为是爱尔兰最珍贵的国宝。
凯尔经的奢华和复杂性远远超过其他的海岛福音书,它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基督教图案和海岛艺术的典型旋转图案。人类,动物,神兽,凯尔特结和色彩鲜艳交错的图案使手稿的页面更添活力。这些小小的装饰元素都充满了基督教的象征,因此可以进一步深化插图的主题。时至今日,传世的手稿有340小册。自1953年来,这些手稿被分成四大册。页面以小牛皮制作成的牛皮纸制成,上面画有空前复杂的装饰:包括十页的整页插图、以情节图案装饰首字母的文字页,以及字行间的小画像——这些都标志着海岛艺术反古典和充满活力的特质的最远延伸。这个海岛艺术的文本是来自最少三个文士,文字是用铁胆的油墨写成,色彩则是来自主要从远地运来得不同物质。现在凯尔经被永久存放在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图书馆展示,图书馆同一时间只会展示四册中的其中两册,一册展示主要的绘图,另一册则展示典型的文字页。
凯尔经的制作时间和地点仍存争议,传统上认为凯尔经在圣高隆【拉丁语:Columba Maior,又译为圣高隆巴,圣哥伦巴,圣可伦巴,圣科伦巴,又称大高隆巴,名字Colum Cille在爱尔兰盖尔语中,意思是教会的鸽子,另一个名字Kolban[原始诺尔斯语的名字Kolbjørn],意思是住在山洞中的黑熊。生于爱尔兰多尼戈尔郡,著名的爱尔兰盖尔族天主教僧侣与修道院院长。圣高隆将基督教传播到皮克特人之中,是将天主教传入苏格兰及爱尔兰的先驱。他在苏格兰爱奥那岛建立了修道院并长居于此,使其成为当时的宗教中心,因此也被称为来自爱奥那的高隆。圣高隆在盖尔族与皮克特人中倍受尊崇,被认为是爱尔兰十二使徒之一】所处的时期制作,甚至有人认为是他亲手绘制。此说一直被怀疑,最大的疑点是是组装日期是公元800年左右,距离圣科伦巴离世的年份——597年甚远。但毋庸置疑的是,凯尔经是被称为海岛风格的一批手稿之中最著名,最精细的一份。这批海岛风格手稿由盎格鲁-撒克逊人,或者爱尔兰-苏格兰人为基础的欧陆寺院,以及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的寺院于6世纪末至9世纪初制成。 这些手稿包括The Cathach of St. Columba、 The Ambrosiana Orosius,零碎的福音来自达勒姆大教堂的图书馆【全都是来自7世纪初】,以及 The Book of Durrow 【来自七世纪下半叶】。达勒姆福音,埃希特纳赫福音和林迪斯福音和利奇菲尔德福音在8世纪初陆续出现。剩下的圣高尔福音书属于8世纪末,阿马书是属于9世纪初。学者将这些手稿归类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在艺术风格,笔迹和文本传统方面的相似。充分发展的装饰风格使凯尔经在这系列的手稿中较晚出现:一说是来自8世纪末,一说是来自9世纪初。凯尔经在肖像和风格方面遵从了之前手稿的传统,例如凯尔经内页的装饰文字和其他的海岛福音是出奇地一致的。举例说,林迪斯法恩福音书中的开本 27r,内容包含马太福音的Liber generationis和凯尔经两者装饰的轮廓都采用扩大首字母的文字的风格。
林迪斯福音中的开本 27r,内容包含马太福音的Liber generationis
以装饰字体印上文字为约翰福音开首
其他文章
地海拾遗【四·下】:“欢度周年庆”------来自塔拉都柏林的斯威夫特爵士致罗得岛重组2.5周年献礼
地海拾遗【四】:“时过境迁,烂事依然”,被撕裂的塔拉----令印巴直呼内行的北爱尔兰问题
地海拾遗【三·下】:“本是同根,相煎何急”,哭泣的塔拉----爱尔兰内战始末
地海拾遗【三】:“风吹麦浪,深/黑池【Dublin】烈火”,愤怒的塔拉----爱尔兰反殖民斗争运动始末
地海拾遗【二】: 西欧版《大明王朝1566》,”饥饿的塔拉“ ----觉醒的开始,爱尔兰大饥荒介绍
【思维汇载】新·狱中札记[RE:Тюремные тетради]·集合篇:1.论教和学立场上的文艺创作;2.人道主义的傲慢之善与恶神的傲慢之恶
【思维汇载】新·狱中札记[RE:Тюремные тетради]·其二:科西切,异化,总体,世界外部,不断否定论
【思维汇载】新·狱中札记[RE:Тюремные тетради]·其一---人,现状【环境】,诱惑,要求,欲望
【思维汇载】新·狱中札记[RE:Тюремные тетради]·总序---历史,人,个性,存在,虚无
【刊载】“个别即存在,存在即合理”----施蒂纳与爱德华·布隆斯坦因的“个别主义”
“あなたを保つもの【请保持你的“存在”[Existence]】”
“被诞生”的战士----聊聊现代东方世界创作者【鹰角】基于东方学对文艺中反抗者【Revolutionaries】这一艺术形象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