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团队曝光,从火箭试飞到医学护理他们包教包会
如果学生是卫星,那么老师就是护送卫星完成飞天梦想的穿云火箭,他们每一次承载希望的“发射”,都值得尊敬。今天是教师节,祝愿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其实,《第九所》中也有不少授人以渔的“老师”,在漫长的科研拓荒岁月中传授研究员们不同的知识点,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也送这些特别的人一束马兰花吧~👇👇👇在《第九所》不仅仅能学习到科研方面的知识,必要的戈壁生活技能、科研拓荒的亲身体验也是十分重要的!iOS用户
收下这份通知书,你就是第九所盖章认证的研究员!
三年寒窗苦读,一朝笔战考场,学子们盼的便是一封钟意的录取通知书。今年各大高校把这封薄薄的信玩出了新花样,有送“飞机”的,有送牌匾的,还有直接把“校门”搬来的……今天邱小姐就要化身《第九所》的“招生负责人”,让研究员们也拥有一张充满戈壁荒漠特色的“录取通知书”~这样一封“录取通知书”,能不能勾起各位研究员对科研探索的兴趣呢?其实科研拓荒也类似高考,多年的蛰伏研究才有机会换一刻成功的喜悦,而这份成
差点获得诺奖?他参与中国核试验指挥的次数最多!
他是功高德勋的“人民科学家”,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人民、为国家做贡献”。今天,程开甲诞辰102周年,缅怀致敬!程开甲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二机部九所副所长,是“两弹一星”元勋。生于吴江经商世家的程开甲,年幼不喜读书。直到中学时期,战争的爆发燃起了他心中的热血,他开始阅读名人传记,并被牛顿、爱因斯坦追求真理的精
那个冲进核爆禁区的两弹一星元勋,你能猜到他是谁吗?
在祖国的科研历程中,有一个人临危受命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28载,最后因长年累月的工作和核辐射威胁而罹患癌症,长辞于世。他就是九院同志口中亲切待人的“老邓”——邓稼先。今天,是邓稼先逝世34周年,不妨和邱小姐一起重温下“老邓”与我国核弹事业充满羁绊的一生吧。“老邓”毅然归国走上原子弹的科技拓荒之路的故事,还要从他出国前的经历说起。邓稼先的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之中,
他是厕所里研制火箭的“拓荒者”,一位真正的“90后”!
他是孤胆探宇的“真壮士”,是零起步研究火箭的“拓荒者”。今天,是王希季院士的99岁诞辰,让我们祝他生日快乐!王希季是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78岁那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共成立后的第三天,王希季在春城昆明出生了。他17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南联大机械系,毕业后在兵工厂工作。这期间“工业救国”的理想在他心中萌芽,
东方红不只“一号”,“二号”也是颗有故事的星!
34年前的今天,我国宣布建成国内卫星通信网,许多偏远地区甚至科研员们所在的戈壁滩上,也能及时收看到从太空传送回来的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而追根溯源,国内卫星通信应用的发展,其实始于1984年4月8日我国首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成功发射。卫星界的“超级明星”东方红一号大家都很熟了,家族“老二”东方红二号你们又了解多少呢?今天邱小姐就给研究员们讲讲它的故事。▲东方红二号卫星(图源:央视国际)
告诉你一个秘密:周教授被我派去煮饭了
研究员们刚来到基地的时候,科研员只有寥寥几人,人手总是不够用。而随着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科研员选择来到这里,为祖国的科研尽一份力。但新的问题紧跟着就来了。这些科研员可能来自各行各业,能力各有不同,应该怎么安排他们呢?很多研究员都有小问号。今天,邱小姐就帮大家答疑解惑,带大家重新认识一下基地的科研员们,他们的技能点到底点在哪里。邱小姐首先要带大家找一找科研员的能力值信息究竟藏在哪里。大家每天
破计算困局,证高成功率,他是原子弹研制的十万分之一
他是用纸笔为新中国描绘出核弹模样的人,今天,2020年5月15日,是周光召院士的91岁诞辰,让我们祝周老生日快乐!他是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和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作出了突出贡献。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物理充满兴趣。1949年,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随后转入北京大学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
劳动节小长假,这些人居然还在基地......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足足有五天,各位研究员都假期都去哪里玩耍了呢?跟不少选择宅家的研究员一样,我们的科研员这个假期都待在基地值班。我万分好奇,他们是怎么度过这个假期呢?不如现在就带着大家一起去基地翻翻他们的值班记录表,一探究竟吧!翻完大家的值班记录,邱小姐不知不觉就泪目了。原来科研员们在这个劳动节贯彻了”劳动“的理念,即使是假期也坚守在基地的工作岗位上。希望下一个假期,他们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一代航天人正在老去,但祖国和孩子会永远年轻
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跃入苍穹到2020年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揭晓。中国航天人历经重重磨难,挥洒热血汗水,带着人民的希望叩响了太空的大门,把中国人的足迹带进了宇宙。半个世纪过去了,第一批航天人都已经老了,但他们留下的故事和精神,还在影响着一代代人……▲作者@相生栗子(知名漫画编剧,以温暖,触动人心的作品著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诗人屈原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