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冲进核爆禁区的两弹一星元勋,你能猜到他是谁吗?

2020/07/29893 浏览解密第九所
TapTap
在祖国的科研历程中,有一个人临危受命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28载,最后因长年累月的工作和核辐射威胁而罹患癌症,长辞于世。他就是九院同志口中亲切待人的“老邓”——邓稼先。
今天,是邓稼先逝世34周年,不妨和邱小姐一起重温下“老邓”与我国核弹事业充满羁绊的一生吧。
TapTap
“老邓”毅然归国走上原子弹的科技拓荒之路的故事,还要从他出国前的经历说起。
邓稼先的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之中,他迫切寻求救国之路,而父亲给他的指引是:“科学对国家有用”
1948年,邓稼先走上了救国的第一步——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这位26岁的“娃娃博士”在获得博士学位证书的几天后,拒绝了国外提出的优厚条件,惴着满脑子的物理知识回到祖国,等待科学救国的时机。
TapTap
▲邓稼先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图源:人民政协网)
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核武器的威胁无处不在,核弹研究不能再拖延下去了。1958年,邓稼先跟随科研团队来到二机部九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的理论部工作,开始了“大炮仗”——原子弹的研究。
这期间,邓稼先既不能向他人透露工作内容,也不能发表学术论文,连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上班。为了瞒着妻子,乘坐公交车上班时他甚至要特意在稍远的地方下车,步行至单位。
TapTap
▲第九研究所(图源:央视网)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在海外已颇有声誉的年轻物理学博士愿意放下一切,回到祖国投身核弹研究事业呢?同为核弹科学家的李德元曾说过:”当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得知自己的祖国正在起工业、兴科技,那份向往是发自内心的,并不需要动员和宣传。”
在《第九所》的三角城探索中,邱小姐从周双林教授的一番话里,也感受到了邓稼先、李德元等先辈对建设国家的渴望与信念:
TapTap
这或许就是许许多多科研拓荒者的心声,他们知道做核弹是一项艰辛又枯燥的事情,但如果能让祖国强大进步,万家灯火通明,就值得放弃一切,值得用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的攻关克难来换。
TapTap
对于中国的原子弹由中国人自己研制这件事,邓稼先一直引以为傲。
杨振宁曾问他:”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 邓稼先请示完***后连夜回信,自豪地说:“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1958年邓稼先来到了核武器研究所后,从全国各大高校挑选了28位大学生作为九所的第一批青年骨干。但这些学生都没有相关的核物理基础,更别提原子弹研制的方法了。
于是,邓稼先和其他同事就支棱起核物理“扫盲班”,帮助年轻学生从零开始学起。他有时备课到凌晨4点多,在办公室睡上两三个小时,天亮了再继续工作。从爆炸力学到核反应,他亲自将这些学生领进了神秘的原子科学大门。
TapTap
▲科研团队在讨论(图源:央视网)
1959年,核弹研究的又一重困难落到了九所的科研人员身上。一天,二机部负责人刘杰跟邓稼说:“你要有思想准备,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要自己干。”
自主研发意味着研究工作不能依靠他人,所有的数据都要亲自验证。困难重重又如何,我们的核弹事业拓荒者又怎会轻易喊撤退?
TapTap
▲游戏中自主研制原子弹的史实
当时,我国还没有大型的电子计算机支撑科研工作,有次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邓稼先曾带领几十个年轻人日夜三班倒,挑灯抹黑地用4台手摇计算机连续算了9次,每一步的计算都是扎扎实实,这才得出了突破性的结论。
TapTap
▲科研员们夜以继日地演算数据
这一幕有没有很熟悉?研究员在实验室中,想必都曾见过科研员在堆满纸笔的桌面和吱呀响动的手摇计算机前一遍又一遍地演算数据。没有他人的援助,就“自己动手,从零做起”
正如封行所相信的:“凭我们中国自己,也一定可以造出原子弹。”
TapTap
就是这一份对自主研发的信心,邓稼先和科研团队仅用了三年便敲开了原子弹设计蓝图的大门。1964年,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炸响。
TapTap
▲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
TapTap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后,国家便立刻开展氢弹实验。邓稼先作为氢弹研制的理论总设计师,睡过机房也躺过机器。有时候来不及吃饭,他直接抓起两个馒头就走,电话铃一响,穿起衣服就动身。
不仅如此,邓稼先还总是出现在危险的现场。
1979年的一次重要空投试验事故中,没有成功爆炸的核弹直接摔落在茫茫的试验场里。邓稼先不顾众人反对,先后两次进入核心区寻找事故原因。当核弹碎片被发现时,也是他第一时间前去检查是否有进一步的危险。
几天后,邓稼先在北京的医院做尿检,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不正常。可他心里惦记着查明事故原因,不愿停下手头上的工作进行修养。
TapTap
▲邓稼先(左)身着防护服(图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随后的又一次实验中,年轻的科研人员希望代替邓稼先去装雷管,但他坚持自己去执行这项任务,只因他觉得科研人员还年轻,不能轻易冒险。邓稼先将他的大半辈子,全都奉献给我国的核弹科研事业,这让邱小姐不免想到《第九所》中袁全义教授离开基地的那一幕。
在袁教授前往北京治病之前,李闻已经察觉到袁教授的身体不对劲。但袁教授还是决定隐瞒病情,直到不能继续工作,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热爱的岗位。在离开时,还心心念念核弹的研制进度。
TapTap
▲一众科研员目送袁教授离开
从基地初建,到生病住院,袁全义鲜少离开工作岗位。研究员们可以在实验室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探索的时候看到他破除万难的坚定步伐,也能看到他鼓励小同志时的憨厚笑容。
无论是游戏中的袁全义,还是现实中的邓稼先,如他们一般的科研拓荒者还有很多,没有他们的全身心付出,就没有祖国今天的科研成就。
其实,邓稼先的故事就是老一辈优秀科研拓荒者的缩影,他们将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竭力缔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
那段时光虽永远留在了上个世纪,但他们的精神还可以在《第九所》中,通过周双林、袁全义等科研员传递到各位研究员的心中。当你点开《第九所》,随着故事的篇章慢慢走进那段科研拓荒岁月,你可以亲自解锁两弹一星的研发历史,可以在游戏的“探索”中感受科技拓荒的艰辛。
今天,向邓稼先致敬,也向所有共和国科技拓荒者们致敬
6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