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资格审查考试

父母资格审查考试

6.1
官方入驻
安卓
iOS
切换平台数据
Hi,Tapper为游戏体验打分吧~
近期趋势
6.163个评价
全部评价
嘴替发言1 带图7 长评9 好评中评差评
因高专业度入选icon-wow
匿名nil
玩过
这里的题目大部分的立意是不错的,但小部分着实让人难以理解,有的地方则是无法认同。
作者说的这本书,相信是书本作者经过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成果,里面的思想的确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把书里的内容都认为是对的,想来肯定是不妥的。个人认为可以在文本描述上稍做改动,把那些是非“答案”写为一种善意的参考和建议,而不是成为自立权威的一种标杆。人性和人生都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完全按照一本书来做,肯定会遇到书本无法为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怀疑“答案”正确性的时候,这些“答案”未必是真正的答案。
题目本身的描述,有些地方也是存在含糊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等的问题。比如图1,我初次看时以为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是需要权威限制的。但题目实际的意思是,孩子自己希望被权威限制。
图2则是无法认同的观点。至少我自己被给予奖励是不会产生负担的,因为奖励本来就是额外的好处。如果表现一般,只不过是享有日常待遇而已,日常待遇不代表就是糟糕的、压力大的。种瓜得瓜应该很少有人会不认同吧。至于是外在驱动还是内在驱动,我认为,期待着事学习能成为孩子的内在驱动,属于空想派。有几个人是发自内心爱学习?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道路本就是往人类放纵本性的反方向在前进。我觉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与其努力让学习变成内在驱动,发扬可能并不存在的快乐学习,不如找些安慰,让这个痛苦的过程变得好过些。而这样的行为并不是驯兽,游戏开篇也提到了,人不是手段,这样的手段不能代表人和人的目的。
还有一个无法认同的问题,但只能贴三张图,便没有上传图片。题目说“父母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知识作为权威来控制、指导、训练孩子是必要的”是错误的。解析中规劝家长放弃权力,放弃“挥动鞭子”。由经验进行指导,甚至采取强制措施,和利用权力限制孩子并不是一回事。遵循长辈的经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随便举个例子,幼小孩子容易误食,同时可能听不懂大人说的道理。这种时候难道不应该使用经验主义来强制约束,甚至在屡犯的时候采取惩罚让孩子害怕而放弃再次吞食异物吗。对孩子的整个人生来说,害怕总比噎死好对吧。这个例子也同样适用于很多个其它的年龄段,人总有当下理解不了的事,总有因为理解不了它们而碰钉子的时候。这样的“大家长”主义在未成年时期是很有必要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因为越小越不懂事的孩子,可能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越大,越是长大,自身的经验积累越多,也就越不需要“大家长”主义的保护。利用经验作为权威的强制控制还有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学习。有的孩子厌学,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硬塞一点知识,硬学一点东西的话,综合来看,也总比不学无术来得好。
图3是问题的意图不明。我一开始以为题目想表达的是,父母应该利用生活需求的决定权来限制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执行。但看了答案解析后,发现题目似乎只是在说“父母有选择孩子生活的权力”这件事本身而已,而这本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说训小狗的例子,又是想说明什么呢?是倾向于认同用训狗的方式教育孩子,还是相反呢,这题没有一个思想倾向,显得没有意义。
我目前只看完了第一章,也只列举这些问题,希望作者能够理解到吧。
TapTap
TapTap
TapTap
官方幻影城主 : 对。一开始我也想做成这样。但这需要心理学量表测试,可以按照各自的理解设置测量选项,比如心智化程度,情绪控制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这些。但是我没找到一个这样的量表测试。所以就转变了思维,换成对沟通技巧等能力的考察。也算是遗憾,毕竟我也不是专门的心理学家。不好意思。
swl
玩过
官方幻影城主 : 谢谢。观点是采纳于《PET父母效能训练》,如果想更进一步了解,在论坛有下载链接。我始终觉得教育是唤醒人的心灵,但是现阶段的教育承载了很多其它东西,比如阶级晋升的压力,对于社会上的中产阶级来说,想让自己的子女阶级不掉落,考一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是最大的期盼。无产阶级不会过分担心孩子的成绩,资产阶级有钱有资源也不会担心这些。
推荐:运营服务
不推荐:可玩性/ 画面音乐
这样吧,是这样吧
我玩了第一章后来做一个简单的评价,作为一个家庭失败教育的经典案例,我也有过因为家庭教育而得了抑郁症和躁狂症,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影响儿童的一生。
书中说有的人的童年值得一生回味,有的人童年需要用一生治愈,我想我属于第二种。游戏第一章的序言说的非常好,很多孩子在接受不公待遇后,都暗暗发誓以后绝不会这样做,哪怕长大后与好友或陌生人也这样说。但往往事与愿违,在做父母的那一刻,家庭教育所塑造的一个人的根本会暴露出来。
其实在心理治疗过后的一段岁月里,我自己一个人调整了很久才面向阳光。因为生活压力或者种种缘故,在毕业后放弃了以后要孩子的想法,可以说很自私的想法。
但我并没有这样停下去,毕业同届的朋友都选择了医生行业,检验奔赴前线又或是成人康复。我选择截然不同的道路–特殊儿童康复。在工作的时间里,我渐渐意识到了这些星星的不同,也见识到了许多父母的教育方式。你不能说谁谁谁不这么做就是错的,家庭教育就像言语治疗,每一个儿童都有不同的治疗计划或成长计划,我从不认为或是敢用浅薄的知识去私断一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好坏。
家庭教育好的方向有许多不同的考虑方式,这也是我对游戏的建议,很多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方式是不同的,没有什么简单的是非对错,答案解析,我认为这是自大的,夸张的。
家庭教育没有正确答案,以后也不能有。或许改成图表会更温和一些,制作成可数据化的量表表示倾向,也许这种方式更温柔,也更容易叫人一眼看出弱项。
扣的一分给独断,另一分给音乐。
就这样吧。
官方幻影城主 : 好的。收到你的反馈了。
推荐:可玩性
作者的意图是好的,我也很支持这种做法。
我并不是说你作为父母你就得去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样子,而是在你要成为父母之前,你得去了解,去学习你即将面对的这段关系。这样的学习绝对是有意义的,并且在我心里是不可缺少的。
你去学习了之后,你有权选择你的教育方式,但肯定就会和之前一窍不通的时候大不相同了,最起码你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有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至于怎么去选择和平衡,就看你自己了。我觉得这也是为人父母之前最基本的一种心理准备。
很多人说父母没有定型,当然我也承认这一点。这也是这个游戏存在的一点瑕疵。因为和孩子的相处,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在没有案例背景的情况下,很多问题都是似是而非的。单单给出一个过于武断的选择,确实是有点不太好能概括人的心理。
但我认为面对这种不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答案,首先不要去反驳它,应该是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哪怕它是有点武断,但是你能理解到他有道理的那一部分,我觉得就达到了这道题目的目的了。
我想说,火气不要这么大。没说你不能成为其他的样子,没说你就必须成为这样。
这套题目也就是给你一种教育方式上的启发而已。至于最终的选择权,当然还是在你手上。如果你看到这些题目都只想去反驳它,那他就真的对你没什么意义了。去理解他,同意你能同意的。就像面对你以后的孩子和你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求同存异,就够了。
最后呢,对于这个作品的建议,还是话语的问题吧,的确有一点过于武断和自大了。父母并不是只有这几种选择,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选择也肯定会不同。不过想做好真的不容易,因为真的太过于复杂了。还是感谢作者带来着这款游戏。
官方幻影城主 : 十分感谢你的理解。
很怪的游戏,可能是我的错觉,总觉得游戏命题的背景完全是从儿童视角考虑的,而父母视角上只给出了“标准答案”。
如果教育有标准答案就好了,可是并没有。
于是题目做起来不是很舒服,因为现实生活的情况错综复杂,即便是“是非题”这种比较非黑即白的题目,其实也有很多的解读空间。
例如“乞丐”那题,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保持理智的善良。父母可以肯定孩子们的善心,但也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乞讨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比如一餐饭),进而让孩子从对方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所以有些题目可以加一个其他选项,然后增加一个评论区,展示不同玩家遇到同一事件时的不同选择。
再就是虽然看到作者那本书的理论来源是人本主义,但像是驯兽师,奖惩机制的例子却也反映了行为主义的思想。其实主义之间如果方法有效,并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是可以结合孩子实际去使用的。因为方法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人的手段。(而且孩子出现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一定要惩罚,只不过惩罚要注意方式方法)
还想说的就是,其实不要把父母看成是对立面或者敌人,大多数父母还是愿意与孩子一同成长与改变的。只是他们不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或者是因为生活压力而不想去学相关知识。自己掌握了相应知识而父母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只站在儿童角度思考问题,就好像是对父母说教一般。
换位思考总是有效的。
想法很好,作者可能也读了一些书,说明对这类知识有关注和自己的见解,但不大建议在没有理论书籍指导的情况下出题(有非常丰富理论知识的人也不敢盲目出这种题)。这种行为真的很容易被当成片面的情绪输出,而且部分内容可能有些偏见,容易误导一些第一次当父母的人,同样是不负责任的。
TapT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