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杂谈]这款关注叙利亚难民问题的游戏最终还是流产了
联合国人道协调厅近日召开记者会说,持续内战的叙利亚境内,今年已有超过70万难民无家可归。他们该去哪?会遭遇怎样的事?最终将变成什么样?在《我们离开的那天(That Day We Left)》这款游戏里,这些问题将会被一一抛给玩家。
游戏讲述了玩家扮演的Rashid带着一家人从叙利亚逃亡欧洲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来源于现实中关于难民的报道,有的来源于开发团队Inner Void(位于意大利,是难民涌入欧洲的主要门户)对当地难民的采访。与他们的前一款游戏《ICY》类似,玩家也需要在《我们离开的那天》里做各种选择,这些选择将深刻的影响后续剧情走向,包括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他们性格和思想的改变可以被玩家很清晰的感受到。而且随着故事的推进,选择会变得愈加艰难,有时不得不在“很现实”的动机下做出“明智”的选择,进入难以用善恶来描述的道德灰色地带。
开发团队有意避免让故事牵扯政治,选择以难民的视角来进行游戏,更多的关注处于危机中的人。在内容的安排上,也尝试用中立的态度来描述这场危机中的难民,不想武断的把他们定性为“侵略者”或“英雄”。他们希望能通过游戏这个媒介引起大家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同时以革新和沉浸的游戏体验,更好的推动内容的传播,也让玩家在这段映射现实的游戏旅途中有更多的教育和情感收获。
游戏于2016年8月2日在Kickstarter开启众筹,但很快,在8月15日就提前取消了众筹。最终只有240人参与,完成目标金额(2万欧元)的23%。开发团队在回复支持者的留言中提到“我们尝试了所有方法希望这个项目能获得一些关注,可是没有用”。而更严重的问题可能在于这款游戏在传播过程中遭到的来自四面八方的责难,除了有饱受难民问题困扰的欧洲玩家的谩骂,还有叙利亚玩家对把他们的经历做成游戏的不理解。英国知名油管UP主Jim Sterling在介绍这款游戏的视频中,没有讨论任何的政治内容,但还是被各路网友以各种形式问候了个遍,最终不得不关闭了评论区。这一切与现实中的叙利亚局势相映照,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开发团队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30分钟游戏时长的Demo,下载地址请戳这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