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月立绘分析‖清净出尘,飘然若仙
修改于2022/11/09576 浏览综合
罗素月,博罗人,一作东莞人。明朝罗浮山女道士、女诗人。生卒年不详。

本文将从帷帽、拂尘、手势、罗浮山、专珍五个方面来聊一聊神秘的罗素月。
壹·帷帽
帷帽一般用皂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这是为女子出行时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

《三才图会》帷帽
贰·拂尘
拂尘,又称尘拂、拂子、尘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常用的器物,一些武术流派更视拂尘为一种武器。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也是道门中人们外出云游随身携带之物。
叁·手势
罗素月大拇指落在无名指的指尖,这个手势有可能是道家占卜方法小六壬中的一个动作。无名指指尖对应的是“赤口”,赤口为凶,有惊恐、凶险、口舌、官非、伤灾之意。具体的结果要根据所占之事结合不同的方法判断,比较复杂。(弱弱吐槽一下:罗姐这算的怕不是江百的命运吧)

肆·罗浮山
《张穆传》记载“天启五年,年方弱冠,与王崇芳读书于罗浮石洞,有《记从石洞登绝顶观日出》,《记游石洞》及《素月师罗浮杂咏》十首。女道人罗素月入山二十年……崇祯元年六月,穆归娶殷氏。……素月至茶山,及归罗浮,购诸色梅花名香以赠。谓茶山亦有韵人如殷氏者。复附诗戏之曰:‘蛾眉纤月上仙山,坐听天风过佩环。玉女麻姑都冷笑,杜兰香去嫁人间。’”
从《张穆传》的记载来看至少从天启五年前的二十年(1605年)至崇祯元年(1628年),罗素月都在罗浮山修道。
罗浮山是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在此山修炼的道士众多。这也吸引了很多的文人游客,有很多诗人都在此留下经典的文赋和诗咏,例如苏轼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传闻汤显祖《牡丹亭》中柳梦梅一角的灵感也来自罗浮山。
众多名人游客中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他曾多次到访过罗浮山,有迹可循的一次是崇祯元年,这个时间罗素月正在罗浮山中修道,所以徐霞客很有可能和罗素月见过。
伍·专珍-梅花枝
《张穆传》记载“女道人罗素月入山二十年,不知有女子身,登陟飘然如御风,于罗浮山梅花村募种梅花千本,以续胜事,泉石异人也。”
百景图中罗素月的人物故事应该是源于这个记载,记载了她在罗浮山下入口处的梅花村种植了大量梅花树。这可能就是她的专珍梅花枝以及衣服上梅花花纹的出处。
罗素月是一位隐士,关于她的记载少之又少,只能从他人的故事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她潜心修道但又不会彻底与世隔绝,说话行事随心随性,是一个很有自己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