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羲和是神?关于发展时间、增加产量与减少消耗的价值对比
2022/09/111997 浏览攻略集合
在一局游戏中,一个名臣、国家不管军事、科技能力多出众,最后都难免囿于资源不足。而在游戏中,想要获取钱粮资源,无外乎增加产量、挂机收菜,急用的进行交易便是了。不过如果不通过名臣政策来提升产量,其余的方式就是杯水车薪。但是我们在看待一个名臣的时候又会发现,大多数名臣是提高某一资源产量百分比来提高资源产量的,而像李冰、比干是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变相提高资源产量的,而羲和以及萧何的太守技能则非常特殊,是通过增加发展时间来获得资源的。但是我们不难陷入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来比较这些名臣政策的优劣。
由于直接增加产量的名臣政策是最多的,那么后两种类型我便会尝试换算成增加产量的方式来表达。事实上,由于后两种方式受到兵力、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这里只能以正常游戏为前提,而非刻意与所带的名臣产生什么配合来游戏的前提下来换算,因此后两种增产方式的名臣在换算时要吃点亏了。但测试结果表明,就算是吃了亏,羲和依旧是神。
先介绍一下测试的规则吧。测试默认以春秋剧本中的曹国为基础,因为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城市,方便在大汉版本评估都城产量增加对全国产量增加的价值。而名臣默认五星满装备,因此政策的钱粮消耗忽略不计。此外,模式默认为普通模式,挑战模式的事一会再说。
进入游戏,可知曹国的粮食年产量为90000/y,钱产量为45000/y;粮食年消耗约为32000/y,钱年消耗约为16000/y。而挂机一段时间后,粮草年消耗39164/y,钱年消耗19630/y。综上,粮与钱的比例可按1:2计算。故后文只计算粮食相关数据,且用游戏前期的这一段数据为换算的参考。
但是在换算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便是在发展的那一段时间也会产生士兵,而士兵越多便会消耗更多的钱粮,且我并不知道关于这项的计算公式。因此,我大胆的假设每个士兵消耗的资源是等量且不变的。而由于人口数量会影响士兵产生速率,因此这个数据是只针对春秋中的曹国的。但由于曹国的初始人口数是全图第六,因此还是有较强的参考性的(误差为5%)。这也算是选择曹国的一大原因吧。那么如果按照这样来计算的话,每年粮食的消耗量f(t)=7164t+32000为一个一元一次函数(t为年数),则每年粮食的净产量为f(t)=58000-7164t。
而由于消耗量会随着时间增加,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时间尺度。由于羲和的技能间隔是20分钟,且游戏中的一年约等于现实中的7.2分钟,那么折算下来便可以以20/7.2≈2.8年为一个单位,此后的所有计算中的时间都为2.8年的整数倍。那么综合以上的公式可以得知,羲和在2.8年中的粮食产量为212468.48。但是并不能直接计算其对应的产量,因此我们需要再列个方程。
若我们假设一个产量对应的生产效率为a,则可知在t年内其产量为f(x)=t(90000a+90000a-32000-7164t)/2=90000at-3582t^2-16000t。综合以上公式,则可知a≈1.132,即生产效率提升了13%左右,在人口更少的国家这个效率会更高,甚至超过40%。
那么有人会问了,13%很强吗?但看这个是不强的,但是要注意到一下几点:1、13%提高的是双产而非单一的产量,因此变成单一产量的话应为26%,相当于30%。2、在生产的过程中还会获得可观的兵力资源以及战斗力的提升,如果不计算兵力,那么所获得的就是额外一倍的资源。3、获得的资源是一次性给到手中的,非常适合早战。综合上述,羲和是神。
而现在在挑战模式中,羲和还有用武之地吗?有,但以泯然众人矣,与之陪葬的是所有的资源类名臣,取而代之的就是另一个神:娥皇女英。当然,这是后话了。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疑惑:欸你不是讲名臣政策的价值对比吗?怎么吹了一千字的羲和,连比干和李冰的影都没看到呢?主要是由于减少消耗这一机制的强度太符合人级名臣了,不是谁都是妇好。为什么这个机制不强?其实是由于这个机制的生效是要仰仗士兵数量的,即士兵越多就越强。但核心问题是为啥要留着那么多士兵而不派出去攻城略地,最后就会像萧何的一技能一样效果甚微。比如说曹国开局,粮食生产效率上升10%便相当于减少30%的消耗,用这个技能还不如控一下腐化,最后的分数还能高些。如果以后没有减少60%钱粮消耗及以上的名臣,那么看到这个机制便可以当作白板。
综上所述,万般皆下品,发展时间也不例外。但如果一定要在这三个中选择一个的话,那么发展时间>生产效率>减少消耗。而发展时间转生产效率可以按照以上的公式来计算一下,减少消耗实在要算可以按1/3的比例折算。那么今天就写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