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立绘分析‖谋勇双全荡倭寇,一片丹心卫家国

修改于2022/09/031146 浏览综合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孟诸,登州人,祖籍山东东平(另一说法定远)。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TapTap
本文将从抹额,铠甲和专珍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壹·抹额
《中华古今注》卷上“军客抹额”条记载:“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潮,皆戴抹额,绯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抹额最初为军人必备,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品,多为妇女所戴。立绘中戚继光所戴的抹额是为军人所戴的抹额,但是在他所在的年代已经不太使用。
贰·铠甲
“明代的军人护身武装,首有铁盔,甲有身甲、遮臂及下裙、卫足几个组成部件。”(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在朝贺等大典时,侍卫官戴凤翅盔,穿锁子甲,锦衣卫将军为金盔甲,其他将军红盔金甲、红皮盔戗金甲及描银甲等,悬金牌,持弓矢,佩刀,执金瓜、叉、枪等。与宋代相比,明代的铠甲前胸出现了护心镜装置,即在前胸正中部位佩戴金属制成的圆形护具,增加胸部的抗冲击性。束甲绦多用丝棉帛带,束甲绦与腹下宽大的圆形腹甲形成互相连接的一个保护系统,因此明代甲胄较之于前代在胸腹部的保护上更进一层。
立绘中的戚继光手拿凤翅盔,身着铁甲,前胸有护心镜,遮臂及下裙、卫足几个部分也都很完备,所以这应该是他参加朝贺等大典时的穿着。他的穿着和明十三陵前石像生中武将的也十分相似。
TapTap
明十三陵石像生
他的铠甲下裙上还有血迹,可能是在和敌人对战时斩杀敌人所留下的血迹,但是他的这套衣服是大典时的礼服,并不是战斗时所穿的,按理来说不应该有血迹。
叁·专珍-虎蹲炮
戚继光给戚家军装备的火炮又称为“虎蹲炮”,因为其射击的样子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所以得名。立绘中戚继光手中拿着的火炮便是虎蹲炮。
TapTap
百度百科 虎蹲炮
明朝军队重视火器的使用,并专门成立了配备火器的部队“神机营”。在与倭寇作战时,戚继光发现鸟铳与佛朗机使用起来缺憾极大,鸟铳虽然精准,但是杀伤力太弱,而佛朗机虽然有杀伤力但非常笨重,不利于扛行。于是戚继光便发明创造了“虎蹲炮”,比鸟铳杀伤力大,比佛朗机轻,便于携带,之后大量制造配备。
戚继光在抵御倭寇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他还在北方抵御鞑靼等其他军事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是一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
小科普‖抗倭的发明创造
除前文提到的虎蹲炮外,戚继光针对倭寇的特点,还创造了鸳鸯阵以及戚氏军刀、狼筅等武器。
壹·戚氏军刀
戚氏军刀是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寇使用的倭刀所改良制造的武器。明朝军队所用的刀在与倭寇交战时,经常被倭寇的倭刀砍断。戚继光吸收倭刀的长处,对中国军刀进行改良,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的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
TapTap
中国国家博物馆 登州戚氏军刀
贰·狼筅
狼筅是戚继光为对付倭寇而给戚家军所配备的武器之一,粗有二尺,长有一丈五六尺。明朝的军队在与倭寇交战时,因惧怕倭寇的倭刀而张皇失措,戚继光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上的枝端茂盛,可以掩护持有者,冲阵时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杀伤力,可谓攻守兼备,被称为“刺倭利器”。
TapTap
百度百科 狼筅
叁·鸳鸯阵
因为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呕,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这种阵形在与倭寇作战时好像是结伴而行的鸳鸯,于是被命名为“鸳鸯阵”。
鸳鸯阵阵形以12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最后一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
戚继光根据倭寇特点所创造的阵法及武器抑制了倭寇优势的发挥,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对战中取得了成功,对倭寇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21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