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蓝星科技体系的一些构想2
一、不同的控星体系
导言:控星体系,其实不仅仅是传统的戴森结构。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宏伟的建筑做更多的事?
1.行星星环
a.行星宜居化,环境控制等
假想这样一颗星球,冰封千里,暗无天日。没有大气与磁场的庇护,致命的射线在这击打无数个日夜,小行星落下能激起尘沙漫天……这大概是生命的地狱,没有生灵能在这里繁衍生息。
就是以下基础条件
气压:0Pa
磁场:无
是否处于恒星宜居带? 否
光照:无
海洋:无
平均温度:接近0K
是否存在有机物质?几乎没有
该行星星核已经凝固。
……
似乎很难办哦?
然而,这类型的星环可以将其变成生命的天堂。
I 光热模块
“神说,要有光”
星环内圈配置有环形磁场约束的核聚变光源。光源以恒定的速率在该行星级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可以通过控制核聚变的速度控制该星球所接受的光热。(其实类似于一个小太阳)
效果预测:该行星的温度,光照回升。大气基本恢复。
II 大气模型建立与宇宙射线预防
利用星环内置的小型量子计算机,再辅以预测复杂系统的算法,就能建立较长时间内大气的流动模型。星环会释放小型探测仪,探测该行星大气成分,并适当调整。通过电弧将行星大气中的氧气变为臭氧,就能预防,中和宇宙射线。
III 行星基本生态,循环系统建立模块
利用核聚变光源,可以生成氧元素。根据中学化学可以得知,氢气和氧气在燃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星环将会利用这一化学反应,通过电磁导轨向行星地表投放大量固态水。
水循环建立。不久后行星也会逐步拥有磁场。
IV 生态系统建立
当行星环境稳定后,星环将会向行星上投放有机物与有机生命体,建立碳循环等机制。
V 环境控制
星环会定期对行星进行环境监测,评估星球的状态而调控设施。
b.预防星体威胁/行星防御系统
设想这样一种场景,因为恒星系中星体轨道进动等原因,有一片小行星带恰好拦在了一颗行星的轨道上。那可得造些防御措施了——如果不想淋石头雨的话。
I 基本构造
这种防御措施需要良好的机动性,以及集群性。否则一颗陨石的撞击对星环都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II 武备
每个星环单元,都要装载以下防御性设施。
高能激光,适用于较小的小行星,耗能较低。其原理是局部加温,烧熔小行星。
微型粒子束放射装置,利用电磁场加速反粒子,对小行星局部进行轰击。
对于半径在100km及以上的小行星,星环单元装载了引力触角。对其轨道进行偏转并减速。而后,星环单元将释放机器人集群,辅以激光与粒子束轰击的方式对该小行星进行拆解,
III 产能
小行星是太空中很好的能量来源。每个单元上都配备了物质分离和质能转换装置。对小行星碎片进行捕获,收集与分解。这些能源将用以制造超重元素,反物质,或者为其它的单元供给能量。
IV 巡航与轨道控制
所有单元都安装了推进装置。它们的轨道由太空站控制。
V 中枢控制站
该模块是星环的大脑,它指挥每一个单元在行星轨道巡航而不至于相撞。并进行周期性的物质扫描,以侦测沿途的星体。
2.恒星/大质量天体
a.异象
你可曾想过,在宇宙中弹奏一首宏大的协奏曲?或是用这恒星谱写你文明的赞歌?以此向宇宙昭示你煌煌的威名,回音震彻群星?
是否还记得三体中的水滴?它通过向太阳发射大功率电磁波从而达到覆盖太阳频道的效果。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相似的方式干扰恒星,让它按我们所想的方式闪烁,燃烧?
I 基本构造
恒星的光焰照耀万代,它的能源已经足够我们使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取恒星能源。首先是传统的戴森结构,利用在恒星轨道上巡航的太阳能板阵列收集能量。而后,我们通过这颗恒星模型,扰动恒星的内部运行,使其发生质量损失,辅以防护措施,便可以收集这些高能物质,转化为能量,这也是恒星艺术的主旋律。接下来是最辉煌的部分,我们会用引力对这恒星实施绞刑。最后,随着两三声到十数声不等的哀鸣,一颗致密星体便显现在宇宙的幕布中,如同珍珠一样璀璨。
你也不必为祂感到惋惜。曾经蓝星信息时代时,■国天文学家家卢■涅就讲过这样一段话。
“恒星的一生就是对自身重量的持久,拼死的反抗。持久,是因为恒星在演化的每个阶段都能有新的能源来维持自己;拼死,是因为这个反抗注定是要失败的,或迟或早,引力终将战胜,恒星终将塌缩。”
我们只不过加速了这过程而已。
II 关于异象
昭示我们力量的方式其实很多。
萃取恒星中基本粒子,用空想的力量将其拼接成一条闭合弦。然后弹奏它,用中微子将这华章传遍群星。
在尽可能保持恒星原有性质的情况下,用强核力将其尽可能压缩,直到每一个原子都裂解为自由电子和质子中子乃至夸克。然后——请欣赏一场焰火表演。
我想介绍一种星海实验。
……叫祂艺术或许更合适些
使星环在各种探测手段上不可见,并以调制的速率与频率向恒星发射电波。还记得红岸基地吗?恒星将会数亿倍地放大电波,传向渺茫宇宙。
或者定期让恒星发生质量损失……
若将这情况推到极端
我们掌控了整个宇宙…或仅仅是一颗星系的群星。我们是否可以给星环附加一个接受恒星放大电波的仪器?
接收而后放射,放射而后接收……
因为光速的限制什么的,这过程是很慢的。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改变某种规律来加速这过程。但这不重要了。
人的大脑,是数以亿级的神经元连成的吧…?
现在,恒星就是神经元。
我们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否会产生某种宇宙级意识。
很有意思吧?我们有技术有能力也有时间干这种事。
这灵感是来自于蓝星信息时代■中国的科幻作家■慈■创作的科幻小说《■■者》
耐人寻味的是
也许那时就有这么做的文明了?
那我们需要时刻提防将来的危险。我们不知道祂们是敌是友。
假如这猜想成真的话。
》检测到思考矩阵高压现象,以下内容已被屏蔽
■■■■■■
…
b.关于宇宙战争攻防体系
为了在宇宙中保障文明的存续,我们需要一套完整的攻防体系,肃清我们的敌人。
I 简述
在升入空想时代后,我们翻手便可覆灭星河。对宇宙常数,规律的改换成为我们手中最锋锐的武器。
基于这个,我们加入了另一基于恒星的宇宙攻防体系。
该体系由几个部分组成,接下来将一一介绍。分别是“宙域定向解析算法及其载体”;“文明观测及判断模块”;“超距型规律干扰器及复原器”;“跃迁端点”;“区域规律抑制器”;传统掩体,攻击方式以及一系列产能模块。
II 宙域定向解析算法及其载体
在蓝星验证完毕超统一方程后,将正反宇宙的规律统一至同一体系中。通过这个理论体系,就能够解析出任一时刻中天体等宏观物体的动量与位置。
这套算法需要利用到恒星能源支持的超弦计算机中。
这超弦计算机是极大数量围绕恒星运行的、蚀刻电路的晶体组成的。通过解放至宏观的强核力互相链接,进行计算。
III 文明观测及判断模块
我们对广域扫描阵列进行了升级。
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扫描的范围。
原有的广域扫描阵列是通过熵减现象捕捉文明的。而如今的观测判断模块可以依照更多的现象,比如引力透镜现象,反向侦测文明发出的各种“波”判断文明存在于否;技术等级,意识形态几何。
以便于我们决策是否打击,选择打击方式。
IV 超距型规律干扰器及复原器
这就是我们步入空想之后最有力的武器。
神不仅仅要创造规律,还要对规律应用到极致。
我们通过恒星能源,撬动宇宙各处内在的关联性,使规则的杠杆在随意的某一处倾斜。通过多次高频的干扰,我们就可以实施定点规律打击的效果。
恒星能源足够的话,我们的枪炮可以遍及数兆光年。
V 跃迁端点
通俗来讲,也叫做星门,传送门。
不过,在数学上,端点指的是线段一端的一个点。我们可以过这个点,作任意长度的线段。
那跃迁端点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投入能量,添加目的地坐标,构造出一个双向的星门。星门端点间是一段高维空间,不可以从除两端点外的方向进入。我们可以投放物体,该物体就会出现于星门的另一端。
我们通过这,投放打击平台,达到常规打击效果。
VI 掩体星环
内置多种抑制器。
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种。
该抑制器主要抑制有关引力的物理规律。是蓝星技术资料序列存档中【新态引力源】的一种应用。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都知道这个公式
G=m1m2gs^-2
描述了两质点之间的引力大小。m表示质量,g是引力常数,s是距离。
也就是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新态引力源突破了这个限制。s的指数可以不为-2,记为n
在基于改变引力的打击生效后,宙域定向解析算法会对自己的位置动量进行解析,找出异常变量,而反馈给掩体星环做出反应。
新态引力源会基于该公式对异常的引力反应做出修正。
VII产能模块
产能,是控星体系运作的根本。控星体系的最终目的也是产能。
为了给以上模块功能,我们在恒星最深处生成一个小型的黑洞,链接在控星体系的能源中枢中。
——这不危险吗?你肯定要问这个问题。
我们利用规律干扰器,控制了黑洞获取恒星物质的速度。同时处理其放射出的宇宙射线。
在恒星质量(体积)变小的同时,因为角动量不变,会越转越快。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产能。
在黑洞吸取恒星物质时,恒星活动会出奇的剧烈。对此,我们启用新态引力源中n=1的模型,以中心黑洞为基点,对喷发的恒星物质进行规律映射。
二、关于不使用掩体星环防御长程打击的可行性讨论
导言:长程打击,是宇宙中高等文明攻伐的手段。除掩体星环之外,是否还有别的方法防御这死亡的先兆?
1.跃迁
这种在后星际时代就发明的技术曾不止一次运用于蓝星抵御高等文明入侵的星际战争中。
a.自我跃迁
最常规的规避手段,通过瞬间位置的改变使长程打击因位置偏差而失效。但在以恒星为据点的宇宙战争中,所花费巨大的能量往往得不偿失。
不过在蓝星的星际战争中,这种跃迁手段是很有用的。
效果:
跃迁之后,对方需要重新进行广域扫描搜索我们的位置。
但需要放弃我们原先的据点。重新构建攻防体系,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不过——对于那种扫描能力落后的文明,大概有些效果?
b.打击跃迁
我们何必硬接对方的打击?
对于常规形态的自律性打击平台,往往是拥有足够的能量进入星门,甚至离开星门后仍具有一定的速度。
在经过寰宇运算中枢升级后,我们对长程打击的运行轨迹有了精确的了解。可以预测出它任一时刻的位置。那么我们在其将要到达的位置上构建超空间航道,终点面向对方恒星,在其据点半径约10光时处。
那么,这就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亦或是将超空间航道中的时间设定得极慢,使多次长程打击同一时刻轰击敌方自己。
效果:
我方能源损失:
构建星门。
对方损失:
超光速打击所耗能量。
一个或以上掩体星环,若没有掩体则将湮灭于星海之中。
2.屏障
a.实体屏障
这种屏障往往是用来构筑太空防御工事的。
我们可以制造大量的反物质“粒”,每个大约一立方厘米,但密度极大地排列在恒星轨道上。
当超光速打击来临,因为相对速度极大,所以这些反物质对平台产生的损耗也会极大。湮灭反应产生的反冲力会减小长程打击的速度。
不过,这样的湮灭反应,倒也会把周遭的反物质推开,形成防御缺口。
我们也可以借用强相互作用力材料,构造一个像上面一样的屏障,其产生的摧毁效用会更大
b.场屏障
另一种风格的防护措施,不需要依赖于物质,更不需要修复,只需要维持就够了。
我们可以依赖引力与强核力。由于强核力的短程性与引力的长程性正好互补,这两者往往混合使用。
当打击介质进入这片区域,就会不断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牵引力而减速。同时,强核力场可以使其微观构造发生改变,失去杀伤效果。
c.衰变/涨落屏障(运用了零点能)
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真空衰变区并对其体积进行控制。即便是很薄很薄的一层衰变区域也能达到蒸发打击介质的效果。
而涨落屏障则是衰变区域的连续化表现。
由于衰变区与正常空间能级差过大,曾经的蓝星还未能很好控制衰变区域的体积,就保守地使用了这一屏障。
该区域能级由内而外连续减小,减小至某一峰值后回升于正常水平。
打击介质进入该区域后,会随着能级差的变化慢慢湮没于能量“真空”的沙漠中。
后记:写此文后大约三四天的样子,偶然拿到手机,重新登录wps office,再次阅览自己的文章,大概是还有些疏漏和极不严谨的地方的。
对于超引力体调控引力的数学问题,我尝试过进行求解,但碍于本人数学能力还停留在初三的水平(即便这样也没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那是一个指数含未知数的方程。
大概以后再回来看这篇文章,可能会笑自己的幼稚吧,但大概也能对某些问题看的通透些。
只有一个希望,之后回来看,并不会与过去的自己形同陌路。最好是增长了些许见识,多学了些文化知识。
此处的署名大概还是署“蓝星统合体”为宜。算是对过去的一个怀念了。
撰稿人:蓝星统合体
202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