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记录】但得故园宝塔在,青山何处不如归(8.8更新)

修改于2020/08/305476 浏览晒村专区
TapTap
红喜事民宅外观镇楼🥰
写在前面——
目前台服和国服的号都超过30级了,每天上线似乎无所事事,抽卡又很非(依然没有昭君sad),那就趁现在开个帖记录一下俩村的布局叭。
美观啥的也谈不上,标准是我看得顺眼好编故事而已。布局记录里会提及一些要点,重点内容是我的看图写话流水账,在灵感还没跑丢的时候赶紧记下来叭。本人文风比较平淡,碎碎念类似散文,不涉及具体人物和历史事件。
以及,欢迎交流!
解说设定——
视角的中心点一定是景观!大概思路是把每个建筑串连起来编故事,人物只是媒介所以一般都是泛称,应该不会出现具体的人名,地名和大的背景会借用一些游戏里的设定,其他的都是想到那儿写到哪儿。可以把我的解说想象成,一位在江南住了很久的老者,慢慢地讲述江南的日常琐碎,人间烟火。
引用一段:
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儒林外史 第二十九回》
金陵、应天、南京,所谓“六朝古都”,历史早就风流云散了;雨花台、永宁泉,城市景观依然见证着人来人往。江南的基础设定之一是重建大火焚毁的城市,我的设定是讲述不知具体年代的江南风物。布局在成型之后就有自己的故事,人们在这些城市景观之间游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许把这些想象的生活写下来,布局才有了具体的意义。
正文开始——
🌿应天府
TapTap
【1】城外西(当康雕像附近)
☞要点
① 城门口的告示牌自带竹子和装饰的竹子融为一体😏
② 雕像前面的花坛代表的是敬畏神明的仪式感
③ 城墙和桥旁边的凉亭供来往的行人停留休息
☞解说
走过那座木桥就到应天府的外城了,一下桥就可以看见路边上的石碑,正面刻着应天府的地名,背面的小字记录着建城起讫,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那场几乎毁掉整座城的大火。
不过没人在意那些字,进城的主路上行人总是络绎不绝,连道路两旁盛开的桃花也无人驻足欣赏。走过木牌坊,行道树换成了竹子,一直延伸到城墙边上。人们会在城门口的告示牌前稍作停留,看看知府大人又差人张贴了什么新鲜事儿,其实无非是些农事的安排,通缉犯的画像,或者红白喜事的布告。
出城的人大多不会去看告示牌,那些事儿早就在城里传遍了。他们要么是去送人或者自个儿出远门,要么就是去干活。城外西边原来叫“凤台里”,现在人们只是用“当康那儿”来称呼这一片,倒是没有多少人记得从前的地名了。当康雕像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立在那里的,人们相信神像附近的鱼塘能产更多的鱼,菜地和棉花田能收获更多的作物,就连草药田的草药也会长得更旺盛些。当康的确是传说中庇护丰收的瑞兽,人们在它的雕像前设了个百合花坛,由专门的人负责打理,以示对神灵的敬畏。
其实哪里是什么神灵庇佑呢,收获全是农人的汗水换来的。他们在农忙的时候早出晚归,正午毒太阳当头才会去城墙边的凉亭里歇个脚,有时候也会去桥边的凉亭和将要出远门的旅人闲聊几句,打听一下最近其他城市有没有什么好玩意儿可以顺道捎回来,出门的人也乐得帮忙。
-tbc
TapTap
【2】城外东(青龙雕像附近)
☞要点
和城外西在细节上基本是对应的
☞解说
城外东边也有个雕像,于是人们就顺理成章用“青龙那儿”来称呼这片了。青龙主东方,立在这里正好,它前面设的是牡丹花坛,更显庄重贵气。
这里的林场四季常青,紧挨着的锯木厂和造纸厂也是红红火火,农闲时节,农户们也会去厂里帮工。造出来木板大多拿去打了家具或者棺材,纸张则是长期供应城里的画室和书院,价格公道。相比之下,粘土矿的生意就不太好做。倒不是说人们嫌弃这个活计脏兮兮的,只是生产起来实在麻烦,好不容易出的几车土,还要穿过半个城运到城北去,一路走一路洒,浪费不少,要算起利润,和林场旁边的桐油种植园更是没法比。桐油种植园要不了几个人,产的桐油又精贵,城里用不完的会通过码头走水路运到其他城市去,你说这份工作谁不眼馋。
码头上总是船来船往,开船的时候往凉亭的方向喊一声,总能看到有人急匆匆地往码头跑来,凉亭离得有点远,人们还是爱去那里道别。
正是应了那句诗,“五里十里亭长短,千帆万帆船去来。”
-城外部分 完-
TapTap
【3】主城区域
☞要点
① 城门口的望火楼可俯瞰全城
牌坊花坛组合作为分割街道的标记
③ 建筑前的金鱼池除了观赏还有祈福之用
花灯台是主城区域最受欢迎的陈设
☞解说
在城门口就可以看到分立于城门两侧的望火楼,白天上面一般不会有人,到了太阳落山,州府里当值的人才会登上木梯,站在楼檐下观察全城的动静,一望见火光就拼命地摇晃那只挂在楼顶的铃铛,喊醒全城的人奔走救火。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其实并不常见,据说应天府是一座浴火重生的城,那场几乎让整座城化为焦土的大火让历任知府心有戚戚,一刻也不敢懈怠防火事宜,于是火灾渐渐少了,只有城里一些年纪大的老人会在茶余饭后,和孩子们聊起自己幼年时遭遇的“走水”的故事。
进城的主街并不热闹,道路两边棉花铺、布匹店、成衣店依次排开。棉花铺专收城外棉花田里摘来的棉花,再运到河西的织布坊去纺成布,纺好的布匹先是就近运去裁缝铺,印染的布匹再运往布匹店出售,裁好做成的衣服则运往成衣店。应天的人们勤俭持家,大多只在逢年过节才会添置新衣,旧衣服缝缝补补也能穿,平日里这些店铺少有人光顾。汉白玉牌坊旁边的家具店里人倒是多一些,但都是来学着打家具的学徒,顾客半天来不了几个。
人都去哪儿了呢?好多人走过棉花铺后就拐向了西边的那条路,税课司可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不管是行商坐贾,还是农户长工,按月课税总是免不了的,朝廷的保护费谁敢不交啊。好在应天是清水衙门,赋税不算重,老百姓还有闲钱扔进税课司门口的金鱼池。这里是与主街相邻的另一条街的起点,终点便是城内唯一的一家客栈,这条街常年熙熙攘攘,路边设有供行人休息的休憩桌,不过霸占这些桌子的总是书院的孩子们。
书院开设在州府门口,自然归知府管,知府请了些本地的教书先生,再找个德高望重的学究出任院长,就没再过问书院的经营了。教书先生们爱收集古玩,引得卖古董的小贩在书院门口摆起了摊,只是能被先生们看上眼的古董实在不多。孩子们都喜欢去书院,因为上学晚散学早,大家聚在一起可有得玩了,书院前的小花园就是他们的捉迷藏宝地。小花园西边那条街连着州府,总是有官差的车马驶过,于是街边放置了供牲口饮水的水槽,孩子们闲暇时也会去看牛马喝水。
孩子们最讨厌的地方是书局,去那里意味着要买又贵又难读的书,书局的老板倒是和颜悦色,记得每个孩子的名字,还会问他们功课怎么样了,不过这种关心在孩子们看来显得有点多余。书局前面的金鱼池里没几个铜板,孩子们买书剩的钱都拿去买零嘴了。在孩子们眼里,书店旁边的驿站是个挺神秘的地方,似乎只有骑马的人能进出,听大人们说那些人是来给知府送信的,怪不得知府大人什么都知道。
主城中心的花灯台只在过节才点,但不点的时候摆在那里也好看。这花灯台是知府费了老大劲才从苏州运来的,原先只有摆在州府附近的这一个,第一次点的时候好多人都围着看,后来全城百姓凑钱才又添了俩。
-tbc
TapTap
【4】主城区域西
TapTap
【5】主城区域东
TapTap
【6】琉璃宝塔附近
TapTap
【7】城内北门附近
TapTap
【8】城内北
——————————————————————————
🌿苏州府
(写到这儿应该是很久之后的事儿了,在考虑要不要另外开个帖)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不是结尾——
写到一半发现是个大坑突然累了,自娱自乐也有点动力不足,后续应该会缓慢更新叭。
TapTap
29
7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