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几个问题

修改于2020/04/11796 浏览史海钩沉
本帖主题:
1,二战海军排名
2,战列舰排名
3,“XXX是不是XXX”
TapTap
——1,二战海军排名——
第一梯队:美,英,日
第二梯队:法(截止至维·希前),意,德
每个梯队间不作排名,不同梯队间可以有压倒性优势——这不是扯淡?排名呢?
这上来就排名,很明显违反了一个初中物理知识:控制变量。就拿第一梯队的那仨来讲,不同时期都会让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典型就是USN战前与战后的差别。
但是,排名这种行为本身靠谱吗?根本不靠谱。
就拿吵了很久的RN与IJN之争说事。IJN这种决战特化的海军,放到RN的位置,撑不了半年;而RN这种决战能力相对不突出的去接替IJN的位置,恐怕也无法获得太战前期那种胜利。
原因很简单啊,RN的位置那是真正考验海军的综合实力的。整个RN的战线从北冰洋延伸到北海,到地中海,到苏伊士运河,到印度洋。这样一条庞大的战线所执行的任务,是制大海而非单纯的决战。这对于轻型护航舰艇&反潜力量有着很大的要求,IJN这种反潜能力几乎为0的玩意去顶RN的位置,先把自家内海的美国潜艇肃清再和RN谈制海吧。RN同理,放到IJN的位置上恐怕也会很不适应。
将不同环境下产生的东西去单纯地做对比,就好比在NaOH溶液中用原电池的构造比较Al与Zn的活泼性,毫无意义。
退一步讲,将RN与IJN的决策层互换位置,恐怕RN会发展成决战特化型的海军,IJN会在轻型舰艇与反潜方面下大工夫,一样的没有可比性。
不考虑时间,像USN与RN这种全能海军之间自然可以做出一定的排名,但RN与IJN呢?这就是为什么“实力排名”的参考意义有限。建立在错误基础之上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2,战列舰排名——
鉴于这是个游戏论坛,我还是把一部分图纸舰&魔法船也加进来吧。括号内的为未成舰,其中部分舰船将会涉及改造(如L3,KGV)
T1:大和,蒙大拿(H-42,法兰西,L3,超大)
T2:衣阿华,南达科他(阿尔萨斯,H-39,狮,K2)
T3:维内托,黎塞留,俾斯麦,KGV(加斯科涅,苏联,天城,G3)
T4:长门,纳尔逊,科罗拉多
前卫在这张表的T2到T4之间。还有一种说法是将KGV,俾斯麦,科罗拉多降级
一样,同梯队之间各有优劣,不同梯队之间有不可忽视的优势。
显然,硬是分出一二三四一样毫无意义。
首先,这张表的依据,是局限性非常大的原教旨炮战,即斗兽棋。
以下内容来自:https://tieba.baidu.com/p/5831605253斗兽棋无用 作者:战列舰吧 雪落凡间
一般来讲,斗兽棋无用论都是从战术,态势等角度来说明的。确实,实战始终不是理论,很多纸面上的数据难以在实战中完全呈现。那么有吧友也许会问,如果实战态势理想呢?在能见度良好,海平面平静到连横摇都没有,双方按部就班地进行平行航线炮战,这样能不能直接使用理论数据呢?
可惜,还是不行。下面将对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稍作探讨。
----------------------------
1.装甲完整性:
在斗兽棋中装甲往往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量。可是没有谁能造出一百多米长几千吨重的整块装甲,所有主力舰的装甲都是由多块小装甲板拼合而成。下图分别为大和装甲板的拼合方式,大和和前卫的装甲板详细布置。
无论怎么改善布置,连接处和连接处附近都毫无疑问还是弱区,其抗弹性能都会明显弱于装甲中部。而按各国验收标准,一般而言离边缘3-4倍弹径内装甲质量就会有可见的下降了。这个问题无法根本性解决,只能通过使用尽可能大的装甲来改善。但是尺寸过大的装甲不仅昂贵,由于工艺性的问题抗弹能力往往也比更小尺寸的装甲差。
作为举国之力憋出来的成果,大和使用了尽可能大的装甲板,侧舷装甲带横向只由单块装甲组成,纵向的接缝也尽可能地减少了(只有30余条)。而前卫的装甲明显更“亲民”一点,主装横向分为了三块,纵向也更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明显增加了弱区的面积。按一倍弹径内明显削弱形成天窗来看,前卫主装面积的超过1/3的部分都是弱区,而大和的也超过1/5,其余主力舰同理。
TapTap
2.炮弹与装甲的质量浮动以及甲弹对抗的不确定性:
无论炮弹还是装甲,本身的质量都是有巨大浮动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日本的VH装甲了。在ADM281/32中记载的编号为No.3109的15英寸VH,面对30°着角的大英魔法炮弹15英寸MK17B穿透极限高达1800fps,与经验式水准几乎无异。而NPG5-47中记载的编号为No.3113的15英寸VH,面对美国14英寸MK16 mod8时经验式系数仅82%,与前面那块超神的的VH堪称云泥之别。
而在某次用MK13A炮弹在30°着角打击自家的600磅装甲时,8发炮弹的穿孔极限分别是1625,1490,1512,1706,1676,1644,1570,1645fps。最高的一发和最低的一发相差居然达到了216fps,浮动了接近15%!
在对提子装甲的打靶中使用了数块4.5×5.5英尺的315mm装甲在30°着角下经受15英寸MK17B的打击,其中一块在1501fps着速下达成穿孔,部分弹体碎片飞进了装甲后方。而另一发1507fps着速的炮弹却穿甲失败了。
即使在打靶中这类浮动都是相当可怕的,前一发打穿,着速更大的一发却跳了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而在实战中,主力舰动辄上万吨装甲,要保证每一块装甲都拥有良好而稳定的抗弹性能是非常困难的,以及装甲安装方式和边缘效应等诸多问题,如果一发理论上完全不可能穿的炮弹穿了,也不要感觉到一丝奇怪:脸黑呗。稍早有吧友开贴问24000码传家宝能不能穿167水平,下面吧友调侃打出了暴击呗。事实上我觉得这个解释蛮好的,实际也有概率打出“暴击”,沙恩秒了大和什么的也不是没有概率。
3.纸面数据和实际数据往往不是一回事:
举个例子,火炮的初速。火炮初速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新炮还是旧炮,在什么药温下击发。
前者一般与火炮寿命有关,比如著名的38cm SKC34,在射击180-210发后到寿,此时初速会下降10%,也就是足足82mps!而衣阿华的MK7,也会在350发实弹等量后下降6.5%,也就是162fps的初速。换句话说,哪怕是BSM这种弹道偏平直的存在,在磨损严重时也会变得非常陡峭,陡峭到与15in传家宝有的一拼。
后者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温度肯定不一样,又比如發射药库挨着锅炉又没有空调的情况也会严重影响药温。如下图,各国的标称初速对应的發射药温度也是各有不同,而按各国经验一般认为每华氏度的温度变化会导致2英尺/秒左右的初速变化。当然了,为了避免与射表差异过大,各国發射药库里往往会有空调设备使發射药温控制在“标准”水平。
而除开初速,温度/空气密度实际上还会影响火炮的存速,当然这个影响较小且难以量化,就不多做讨论了。
4.各国标准不同,数据难以用来直接比较:
这个问题其实没啥需要细究的,但最近吧里出了很多标准不统一就直接对比的情况,所以还是提一下。随着穿透标准的不同穿深可能会有巨大区别,诸如15in传家宝可以在24kyd撬动6in这样的比MK6还强的多的神迹也不例外(其实是穿孔)。这里也不多举例子了(很多贴里都说过这个问题了),只是大家以后看见奇奇怪怪的穿深比较,第一件事就是确认一下标准是否统一了。
5.一些玄学问题就别纠结了:
比如,剥帽,比如,防雷。
前者没啥好说的,一战的时候大英就做过剥帽实验,结果60°法线角下1.5英寸的装甲未能成功剥15英寸的帽。而同样是大英,根据ADM281/31中所做的打靶,法线角30°下都只需要1英寸装甲即可剥9.2英寸的帽,进而还得出了ADM281/37中的强力甲板即可剥帽。但根据德意的实验,则需要100+600空气或者70+250发泡水泥才能剥15英寸的帽。这还没完,根据美国陆军的实验,实战条件下剥75mmM61被帽穿甲弹的帽只需要0.25英寸的装甲,然后IJN还做过4in外板剥12in的实验......所以我真的很不喜欢别人问我剥帽要多厚的装甲......
后者...后者属于,明明有确定的实验结果,但还是没啥卵用的类型。举个例子,BSM的防雷体系做过全尺寸浮箱打靶,结果是300kg装药的雷头只让45mmWh变形,但核心舱没有进水(惊悚吧?我也觉得),然后BSM在41年5月26日被雷的那一晚,21点25分中的那一发176kg装药的航空雷造成的冲击在右舷主机房地板上撕开了0.5米的口子,还冲坏了一个锅炉的安全阀...同样的例子还有普列塞,同样是全尺寸浮箱实验,毛子用500kg的雷头测试7.5米纵深的普列塞系统,结果破口面积200平方米,40mm防雷隔壁下部轻微变形,但最后一层防水隔壁保持了水密性。然后VV吃了一发340kg雷淹了一弹药库......
这类玄学问题,分个大概的相对好坏就可以了,要细究,我想没有谁可以扯得清这些问题。
——————(第三部分待更)
先开帖,再修改
19
5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