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向]拓跋鲜卑——部分发展与战争知识知识整理
精华修改于2020/04/10234 浏览文字读书
[本文八千字左右,没兴趣可以不看]
前言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一个多方面的结合的综合体,所以我不敢说我写的深度有多深,我能做到就是将我近期的学习成果加以总结。文章大概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拓跋鲜卑的崛起,第二个大部分为拓跋鲜卑的军队的转型和发展基础,第三个大部分为拓跋鲜卑各时期著名战争的一个小分析。我知道前人在这方面有许多研究,所以我不觉得我的东西能有多大的意义。但我还是希望将它写出来,记录下我这段时间的所学,留下一个痕迹我以后自己来回忆。

第一部分 拓跋鲜卑的发展崛起(北魏建立前)
拓跋鲜卑,首先他是鲜卑族的一部,它主要崛起于檀石槐部落联盟解散之后,是一个鲜卑族部落联盟,其在拓跋力微的带领下逐渐走向崛起,他采取和晋保持良好关系的方针,并且在这一时期以吸引或劫掠的使部分汉人得以进入部落。
如《魏书·卫操列传》记载"卫操,字德元,代人也。少通侠,有才略。晋征北将军卫瓘以操为牙门将,数使于国,颇自结附。始祖崩后,与从子雄及其宗室乡亲姬澹等十数人,同来归国,说桓穆二帝招纳晋人,于是晋人附者稍众。"
而在这一[本文八千字左右,没兴趣可以不看]
前言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一个多方面的结合的综合体,所以我不敢说我写的深度有多深,我能做到就是将我近期的学习成果加以总结。文章大概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拓跋鲜卑的崛起,第二个大部分为拓跋鲜卑的军队的转型和发展基础,第三个大部分为拓跋鲜卑各时期著名战争的一个小分析。我知道前人在这方面有许多研究,所以我不觉得我的东西能有多大的意义。但我还是希望将它写出来,记录下我这段时间的所学,留下一个痕迹我以后自己来回忆。
第一部分 拓跋鲜卑的发展崛起(北魏建立前)
拓跋鲜卑,首先他是鲜卑族的一部,它主要崛起于檀石槐部落联盟解散之后,是一个鲜卑族部落联盟,其在拓跋力微的带领下逐渐走向崛起,他采取和晋保持良好关系的方针,并且在这一时期以吸引或劫掠的使部分汉人得以进入部落。
如《魏书·卫操列传》记载"卫操,字德元,代人也。少通侠,有才略。晋征北将军卫瓘以操为牙门将,数使于国,颇自结附。始祖崩后,与从子雄及其宗室乡亲姬澹等十数人,同来归国,说桓穆二帝招纳晋人,于是晋人附者稍众。"
而在这一时期的汉族政权西晋却处于内斗之中,"八王之乱"在这一时期爆发,形成了以东海王和成都王为代表的两系斗争,他们互相争斗并爆发战争使中原的财力和军事实力下降。且在他们争斗的同时,他们都开始借用外部势力介入他们的内部纷争。利用精于作战的少数名族为他们作战,以弥补军事实力的下降。而拓跋鲜卑就是这样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在地缘的影响下,拓跋部加入了东海王一方,并多次在两王的争斗中帮助东海王击败成都王的支持者,拓跋部首领猗卢被封为大单于。拓跋部由此开始出现在中原的历史上。
310年,鲜卑与匈奴一部进攻东海王势力范围下的的郡,拓跋部率部落士兵出击,击退进攻的的敌人,两郡危机得以解除,后晋怀帝封其为大单于,代国公。
拓跋获得了代郡作为其封地,但其后与地方势力的纷争使其暂时放弃了代郡,但相对应他的势力范围扩大,向南扩张到了雁门关一带。
315年,拓跋首领封代王,并得到代郡和常山两个郡。其实拓跋的实力不亚于西晋的地方政权,他打败代郡地方政权,使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而西晋对边疆的控制力进一步下降。于是顺势封拓跋首领为代王,而同一时期的其他部族在这一时期也开始纷纷开始对抗中原。
在这之后拓跋鲜卑陷入内斗之中,各方势力纷争,最终政权落入拓跋什翼犍手中。
338年,改年号为建国元年,并在第二年开始了他的封建化改革,并将中原官制和拓跋鲜卑部落情况结合,形成了一个适应于其实际统治的管制。(这里不具体论述,后面再具体讲一下)
340年,迁都云中郡盛乐,341年再建盛乐新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地区。在代国南方,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建立,为了巩固统治,拓跋部与前秦建立藩属关系以获得其军事力量的支持。
376年,前秦苻坚在灭前凉后进攻代国,拓跋部与盟部多次率军队阻击对抗但都已失败告终。
而此时代国内部也处于内乱之中,力量分散,最终在***和前秦的双重打击下,走向灭亡。拓跋部的人,被前秦分散到了各个不同的郡县之中。
386年,拓跋珪在鲜卑贺兰部的保护下,再建代国。同年四月拓跋珪改称魏王,改国号为魏,至此北魏始建。并在同年,联合后燕击败西燕和独孤部。稳定了他的部落联盟体系。
387年征刘显,388年平定各部,391年进攻柔然,并于同年八月击败匈奴铁弗部。396年进攻后燕,支持北魏势力正式进入中原地区。
第二部分拓跋军事的转型基础和必要性
第一节转型的必要性
拓跋鲜卑,是一个游牧民族,其早期主要政治组织形式为部落联盟体系,以松散的部落联盟来对军队和下属进行控制,这显然难以真正的对军队形成强大的制约和限制。也就是说军队难以进行有效的指挥。虽然游牧民族因为其长期进行游牧活动而具备一定的军事骑射能力,但难以形成指挥各军如一盘散沙一般,虽数目庞大但其军事能力却实在是不高。 如《魏书·序纪》记载: 晋惠帝为成都王颍逼留在邺。匈奴别种刘渊反于离石,自号汉王。并州刺史司马腾来乞师。桓帝率十余万骑,帝亦同时大举以助之,大破渊众于西河、上党。会惠帝还洛,腾乃辞师。桓帝与腾盟于汾东而还。乃使辅相卫雄、段繁,于参合陂西累石为亭,树碑以记行焉。 可见拓跋部出动了远多于敌方的军事力量,却没有对敌方造成相对应的军事打击,这就体现了拓跋原本的部落式军事体系所形成的战斗力是比较低的。且此时猗卢只是部落首领,难以对他部形成足够的统治力,而难以进行长期作战。而此时拓跋的外部威胁正在不断扩大,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巩固,其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
基础
第一 政治
拓跋军事战争实力不足,与部落式的政治体系很大的关系,它使拓跋难以对军队形成真正的控制。所以政治改革是拓跋军事改革的首要任务。
《魏书》记载 "先是,国俗宽简,民未知禁。至是,明刑峻法,诸部民多以违命得罪。凡后期者皆举部戮之。或有室家相携而赴死所,人问;"何之?"答曰:"当往就诛。"其威严伏物,皆此类也。"
拓跋力微的严刑峻法,政治改革,应该是拓跋鲜卑政治改革的开端了。
而代国时期的拓跋什翼犍时期,大兴改革,开始参照中原官制来改革拓跋部的政治体系,并且设南北二部来对南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在这一时期,更多的汉人开始担任要职并且参与国家大事。且建都盛乐,使政权有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政治中心。一定程度下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效果不显。 到拓跋珪时期,更是大力进行改革,他扩大城邑迁入人口,开始设立大量的国家官僚,并吸纳汉人助其改革。因为其要兼顾贵族势力,所以改革并非彻底,而是出现了胡汉杂糅的官制。并且在后期不断削弱部落贵族势力。这些政治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和专制王权的统治。《魏书》载: 冬十月,起天文殿。十有一月辛亥,诏尚书吏部郎中邓渊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吕,协音乐;仪曹郎中董谧撰郊庙、社稷、朝觐、飨宴之仪;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禁;太史令晁崇造浑仪,考天象;吏部尚书崔玄伯总而裁之。 并且在道武帝时期完成政治改革。

第二 经济
俗话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经济与后勤对于军事战争的重要性。而鲜卑在改革之前,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缺乏稳定的后勤补给和经济支撑。所以其战争难以长期进行,并且有时体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和时间性的特点。
在固定的季节他们会出现物资的匮乏和战马力量的区别。北方时常在南方秋收时节化整为零的绕过大城池而在乡间劫掠粮食和人口。这是因为此时南方物资多而北方在这个季节物资少。且这时战马相对较肥,北方骑兵战斗力较高。而且雨水等对北方骑兵战斗力发挥的影响相对较少。北方骑兵可以利用其机动性,在乡间驰骋劫掠。
但靠劫掠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进入中原地区后,拓跋鲜卑同样开始了他们的经济改革。他们都经济形式在不断的走向融合与发展。拓跋珪就曾大力劝课农桑,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 经济形式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由传统游牧转变为游牧和农耕相结合的经济形式。
"平城时代北魏统北方,北方农区进入到整体恢复发展阶段,在前期“离散部落”、“计口授田”的基础上,北魏诸帝愈发重农并大力劝农,统一的政权和统治者的持续经营,久经战乱的北方农区由破坏破碎走向恢复整介,北规政权所依靠的的经济基础也更加倚重于农业。公元485年,均田制颁布。均田制将土地与农民结合起来,农民虽不能按均田令里的规定足额获得土地,但仍是减轻了一定负担,对于恢复黄河流域自魏普以来遭受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均田制关于奴婢受田的规定,进一步推动拓跋鲜卑贵族向农业经济形态转变。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拓跋鲜卑直接进入农耕民族中心地带,南迁之拓跋鲜电彻底完成了农业化。同时,孝文迁洛,“既把鲜卑高门、 强族(八国良家)劈成了两半,又把文武官吏劈成了两半,影响以后历史至巨。”未彻底农业化的拓跋鲜卑在其后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鹏福 《拓跋鲜卑农业化进程研究》 可见拓跋鲜卑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完成了对传统经济形式的改革之后,拓跋珪对军事的改革获得的新兴贵族的支持更多,且受到的传统势力的阻隔则相对减少。
第三 文化
我所谓的文化,其实是相关的军事模式和装备的发展的概括称呼,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的影响。
在军事模式上,拓跋鲜卑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其早期战争模式是骑兵,并且是以骑射为主的骑兵作为主要战斗力,这与游牧民族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难以分割。并且采取一拥而上,一呼而散的军事进攻模式,他们都进攻因利益而相互集结。在利益达成或难以达成时他们就会分散成为一个个小的独立的游牧部落。在早期,骑射在对于中原的作战中处于优势,如在周秦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式骑射就对许多中原政权造成了许多困扰。而春秋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就通过施行胡服骑射使赵的国力得以上升,使骑射进入了中原地区。但并未改变中原仍以步兵为主而将战车和骑兵作为其辅助的情况。这个优势一直延续,直到汉武帝霍去病卫青时期,汉朝政权通过车阵和射箭使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难以达到曾经的效果。而在这一时期兴起的冲击骑兵,则使游牧民族的骑射的优势进一步缩小甚至使骑射战法开始处于劣势地位。汉族政权开始不断主动出击并以冲击战术击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而传统骑射战法的将领则仍处于时常战败的状态。
《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 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 因为传统的骑射难以形成对敌方军队的真正打击,射的箭经常难以杀伤对方。
而且中原铠甲方面的优势则进一步使传统骑射的杀伤进一步下降。 《宋史·仪卫志六》记载:“甲骑具装, 甲, 人铠也;具装, 马铠也。甲以布为里, 黄絁表之, 青绿画为甲文, 红锦褖, 青絁为下裙, 绛韦为络, 金铜鈌, 长短至膝。前膺为人面二, 自背连膺, 缠以锦腾。
而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北方少数名族就开始了其进入中原的步伐。因为直接的地理优势,曹魏在对吴蜀的战争中就率先运用少数民族骑兵。但仍较少。
而当八王之乱时,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则开始大量进入中原的战争中。鲜卑部落从这时开始渐渐掌握中原骑兵的冲击战术,并且能够运用这种战法于他们的战争之中。
而原本属于中原的骑兵冲击却在北方鲜卑部落,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这一定程度上与当时南北的社会风气有关。在当时的南方地区,重文轻武,人们流于清谈,对军事战争缺乏足够的重视,精神的迷茫使人们一定程度上缺乏那种拼死的精神。且南方在这一时期,统治力下降,难以形成对地方的控制力,地方割据多,重儒的管理方式也不够严苛,中央对士兵也难以形成足够的管理和威慑。而相对应的北方地区鲜卑拓跋部,是游牧民族,其有比南方更加强大的骑马作战能力。而且长期的劫掠作战方式,使他们相比南方的士兵来说更加的悍不畏死。而且,他们的中央集权体系刚刚建立,其权利相对集中对士兵的控制能力相对南方地区更强更强。而且此时的拓跋鲜卑施行的是严刑峻法的政策。且其法律中一部分保留了传统游牧民族习惯的部分,相对野蛮暴力,对士兵的威慑和控制作用较之南方地区也更强。于是相教之下,北方拓跋部学习的骑兵冲击战法比南方自己发展的反而要更强一些。
而这一时期,由于拓跋鲜卑进入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区,民族开始走向融合,民族文化开始交互传播。并且汉族官制和汉族官员的推动进一步促进了汉族文化在鲜卑族内部的传播,这使鲜卑族贵族更易于接受学习汉族的军事改革。
小结,由于种种内外形式和时代发展趋势的影响,在具备了一些必要的条件之后,北方的鲜卑族拓跋部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他们的军事改革。并发展壮大然后建立了后来的北魏。

第三部分
本部分先写北魏前期因为此时战争改革尚未完成,而孝文帝之后战争改革完成。通过前后对比,来体现出拓跋鲜卑的战争改革的作用。
第一节 北魏前期战争
这个所谓前期为孝文帝以前的都归于前期,是以其战争改革为其划分线索。
在北魏初期,北魏处于一个仍然类似于部落联盟而非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封建国家的状态,其武装力量仍然较为松散。但在这个过程中北魏逐渐改革实现了其封建化和军事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北魏骑兵攻击战术改变以及北魏军中骑步兵的变化。
《魏书·燕凤传》载
坚曰:"卿辈北人,无钢甲利器,敌弱则进,强即退走,安能并兼?"凤曰:"北人壮悍,上马持三仗,驱驰若飞。主上雄秀,率服北土,控弦百万,号令若一。军无辎重樵爨之苦,轻行速捷,因敌取资。此南方所以疲弊,而北方之所常胜也。
可以看出当时北魏,骑兵并没有完整而成体系的后勤供应。他们军需主要通过抢劫来获得而其主要作战优势在于他们,机动能力强。
而在其后的北魏对燕战争中北魏与燕的长期纠缠,和北魏对城池的久攻不下则可以看出,北魏在攻城战中,经验仍比较缺乏,攻城效率低。
而在其子拓跋嗣对河南的战争中,北魏的攻城战术就可以看出其进步。魏军开始对守军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并且破坏水源来配合其攻城战术。并且学会了制作攻城用的车辆和器械。并且能够运用撞车和虾蟆车。但是其后勤体系,或者说对后勤的重视仍然是十分缺乏的。由于没有就行长期的后勤的准备,对长期战争缺乏准确有效的认识。所以这次对河南的战争最终还是草草收场,进行半年之后就无果而终。
而且在这时由于相关的俸禄和税收制度,官员和人民缺乏合理和稳定的来源,所以他们收获财富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以劫掠战争为主。不过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参加战争,所以他们也有相关的分配制度。通过发放战争所得战利品作为一定程度上的官员报酬。所以一定程度上,早期的军事动机仍是简单的物质财富积累。
而在献文帝拓跋濬时期,南方再次处于内乱之中,大量的人向北方叛逃。
在此背景下献文帝发动了对淮北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北魏开始重视河运,开始防守河边城市,并且开浚水道开辟驿路,来方便其后勤补给的进行。并且在刘宋长期的攻城战中坚守也可见其守城能力的上升。
在这次战争中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对地方的管理,对于那些投降的城市北魏采取派官员与其协同管理,并且优待攻占地区的汉族官员。这个方法使北魏对原汉族地区的控制力上升,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巩固了北魏的政治统治。这些被攻占地区,开始为北魏上交绢和粮食,开始渐渐改变北魏之前的通过劫掠获得收入的方式,使北魏的粮饷和收入方式开始走向正规和稳定化。

第二节北魏后期战争模式[孝文帝及以后]
在这一时期,北魏的战争模式走向成熟,拓跋鲜卑已经能够熟练的掌握运用于中原地区的作战,与之前的战争模式已出现明显的区别。
而南方在此前已改变,国家已经从刘宋变被齐取而代之。在齐早期,由于孝文帝尚未掌权,而掌权者缺乏对外进取的积极性。所以北魏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抓住找个机会完成对南方的攻击。
从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北魏开始对齐发动多次对南方的大规模进攻。而这几次北魏南征就是这次讨论北魏后期军事模式的切入点。以此来和之前的军事模式形成对比,显示军事改革的意义和其部分改革内容。
首先北魏迁都的完成就与南征有着关系。最初孝文帝以南征为由带领人力物力向南移动。并在诸大臣阻止南征时,才说出他的真正目的迁都洛阳。
第一次南征,此时正处于北魏迁都期间,所以北魏此时难以形成足够的军事力量。而此时负责征兵的相关官员也办事不利。被其他官员弹劾,在《魏书·高道悦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征兵秦雍,大期秋季阅集洛阳。道悦以使者治书御史薛聪、侍御主文中散元志等,稽违期会,奏举其罪。又奏兼左仆射、吏部尚书、任城王澄,位总朝右,任属戎机,兵使会否,曾不检奏;尚书左丞公孙良职维枢辖,蒙冒莫举;请以见事免良等所居官。"
但即便是战争动员和准备不充分,北魏孝文帝仍然继续南征。但这时北魏不再是一味地进行军事攻击,孝文帝在这一时期,通过许多活动宣传了他学习汉文化进行汉化改革,优待汉族学子的形象,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但在此同时,北魏的军事进攻也是没有丝毫松懈的。北魏多线出击从多方面进行,进攻但都收效甚微。最终在齐的进攻下仓皇撤退。 第二次南征时,北魏吸取之前的教训,调动大量兵力,并且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并且对将领进行了认真的布置和选择,而不是像之前一样选择身份好却可能缺乏军事经验的人担任将领。且在这次作战中魏军选用重点攻击的军事策略 而非之前的多线出击,分散力量乱成一团。最终夺得淮南的部分城池作为其立足点,但与其预定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这两次南征虽然没有取得预定战果但其与之前的战争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
首先在军事动机上,不再是单纯的为了获得财务而发动战争,因为此时北魏已经有了完整的税收体系,经济不再是战争的主要诱因。一定文化成为二者争斗的重要原因。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是外族而是将自己作为中华民族正统的一部分,而南方却难以认同这种想法。北魏在战争是开始塑造自己正义之师的形象,发动战争的所谓原因是因为南方的人民过得不如意。
且此时北魏拓跋的士兵来源和比例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北魏在孝文帝时征发和用于军队的步兵大量增加,且以汉族士兵为主。用这种兵力来源,可以让北魏的军队能够进行更加长时间的围城和攻城战,而不是之前骑兵为主时主要是以劫掠为主要作战方式。同时也可以更加充分的进行防守工作,可以适应更多地形的作战。而骑兵一般用于平原作战。 此时的北魏拓跋已经有了完整的后勤和军事战争体系并且将它运用于之后长期军事斗争当中。 ![[嗒啦啦2_谢谢]](https://img.tapimg.com/market/images/61999387776037cfa13ee118987a1b8a.gif)
![[嗒啦啦2_谢谢]](https://img.tapimg.com/market/images/61999387776037cfa13ee118987a1b8a.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