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说】我们不为你写诗,我们为你把诗做成游戏

精华修改于2020/04/021 万浏览综合
大家好,我是《画境·长恨歌》的明阳!
首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说到“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我的第一印象是语文课本中的那句“朗读并背诵全文”
我对它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恨归恨,考试还是要考的,只能硬着头皮背下去。
TapTap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为语文试卷5%的固定分值,这就是诗在当下存在的意义了吗?
我试图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但在离开课本与考卷后,大家对与“学习”、“作业”、“考试”相关的内容,都抱有一种生理上的排斥,甚至是一种对旧日枷锁的的厌恶,诗也裹挟其中,被抛之而后快——考试不考,看它作甚?
TapTap
(图片来自于网络)
是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读诗只是我们获取一部分考分的手段,对于诗的欣赏也止步于简答题中对教科书解析部分的亦步亦趋,这个过程不需要我们作为读者的、个体化的赏析,只需要作为考生给阅卷人送上一份中规中矩的答案,朴实无华,且枯燥。
当白居易在仙游寺写下《长恨歌》时,肯定想不到后人会以这样的姿态对待他的诗——诗写出来,是要被唱、被感受的!
TapTap
(图片来自于网络)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诗的意义在于作者与读者之间跨越时空的交流,在于透过文字,对诗本身美的欣赏。
把诗束之高阁,提到诗就是正襟危坐、手心冒汗的考试与答题。
这不应该是诗的命运。
文脉传承
还记得六年前,微博上流传着一个视频,病榻之上的老先生,用颤抖得几乎不成调的声音,轻轻吟唱着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是早已失传的乐府曲调,那位老先生名叫王之炀,
王老小时候的国文老师是考过清朝科举的秀才,教过他一些乐府诗词的曲调。而王老的父亲还会一边扫地,一边把诗歌一首首吟唱出来。王老十分喜欢这些古诗词,所以在他被查出肝癌晚期后,榻之上仍为诗词歌唱,直至人生最后一刻。
或许,这才是诗该有的命运。
王之炀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与坚持感动了我们整个团队,而这也是《画境·长恨歌》诞生的初衷。
TapTap
《长恨歌》的传承,可以是戏剧,可以是曲谱,可以是翻唱,也可以是游戏——无论是制作,还是游玩。
在“朗读并背诵全文”之外,《长恨歌》值得被更深度地感受、品味,而《画境长恨歌》也只是我们团队作为读者对《长恨歌》的一份“读后感”,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款小作品,与大家交流更多的对《长恨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感悟与体会,再现中国古典诗歌魅力。
大家们对诗的第一印象又是什么呢?欢迎在留言区留言,有什么疑问或意见也可以留言哦,我们会在看到后尽快给你回复,感谢大家的厚爱与支持!
285
10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