濷:洗甲板NB

修改于2020/03/09561 浏览史海钩沉
“我的洗甲板和你们的好像不太一样”
多管即正义,射速是真理。所以12门14in的北卡强于9门16in的北卡,阿尔萨斯吊打衣阿华,6条伍斯特洗沉大和毫无压力。
呵呵,不可能的。但是12门14in的KGV,北卡与12门15in的阿尔萨斯有没有其合理性呢?我想是有的。
TapTap
一般衡量BB间防护水平的标准,总是以免疫区作为参考。这种比较方式实际上起源于斗兽棋——也就是两条BB单挑。这样的好处在于对防护至少实现了量化,相对于单纯依靠嘴炮,直接对比绝对厚度等方式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这对于拥有完善且合适的装甲盒布局的新锐舰来讲,其意义并没有那么大。
BB免疫区的标准无非就是水平防护上限与垂直防护下限,水中弹因为不可量化而仅仅算作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不直接参与计算。但是这一切,均是建立在日德兰式的,战列舰横腰对轰的基础之上的。一旦交战双方并不一定处于这种横腰对轰的态势,那免疫区的参考作用就会变得极其有限。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和对自身94的免疫区下限约为20km,但实际上大和进入(距另一条大和)20km内,主装就一定会被94打穿吗?不一定,因为这会涉及到一系列问题。
其一是航向角/入射角。航向角所带来的免疫区加成相信各位在游戏里面已经体会过了(舰艏跳弹除外),也就是说实战中的免疫区只会比理论值更大。而倾斜装甲所带来的等效厚度,其原理是一样的——通过增大炮弹入射角来提供额外的防护能力。
其二是炮弹。RN测试AP的标准是看在与法线成30度角上命中的炮弹的穿透能力。换言之,如果该角度大于30度,AP的穿透能力将会急剧下降。美制炮弹可能会好一些,但是这个阈值也是存在的,角度大小而已。(ps:后期质量正常的英国炮弹在小入射角时的效果甚至略优于美制炮弹,但是大入射角时则略差)
而影响入射角的因素就更多了。二战中的战列舰作战不再是预想的那种线对线的炮击,而是一两艘战舰对一两艘战舰的、更像是点对点式的交火。而这种战术差别的后果,即使得战舰在作战中的机动性得到了解放,不必与大量友舰恪守在平行于对方战列线的同一方向上,只要保证火力的发扬就可以了,也就不必再追求侧舷垂直对敌。一方面由于各国BB数量确实有限,另一方面则是战列舰前卫战的功能日趋明显,而前卫战的需求使得其更倾向小编队出击。而战列舰为了减小自身防护的劣势,有时也会使用带航向角靠近接敌的战术——例如丹麦海峡——实际上这种战术是相当行之有效的。
垂直防护/免疫区下限的影响因素太多而意义没有那么大,而上限也会受到技术,战术的限制。
这里扯一下前面的——为什么要求“完善且合适的装甲盒布局”呢?大多数正常BB的免疫区要求都分布在20km-30km这样一个范围内,也就是说垂直防护或者水平防护带着bug的战列舰恐怕不太适合这一规律。理论上俾斯麦完全可以与北卡近战并取得优势,然而北卡的Mk-6能在21km就撬开俾斯麦的水平防护,而北卡对俾斯麦的免疫区大约为20km-30km。也就是俾斯麦在能击穿北卡的主装前,必定会经过很长一段的“被单向击穿区”。何况俾斯麦这一常载28kn出头的玩意真的能对北卡有航速优势?恐怕并不是这样的。
战列舰在30km上的炮击命中率如何?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大和炮击约翰斯顿(美驱)6中3,这一数据虽然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是在30km处BB确实仍保留着不小的炮击能力。
问题是,谁会一直呆在30km处接敌?即便是衣阿华,其战术要求也是“迅速进入20,000m”,很少有战列舰会刻意将敌方保持在这样一个距离,散布也不同意——毕竟不可能每次都有好运气,更何况大和的散布本身就是一流水平。
抛开战术不谈,30km炮击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火控测算相当不便。以二战的火控来讲(前卫除外),即便取得了跨射,对面只需转向就可以让你之前的参数全部作废,从头开始。不断机动对于双方的火控都是极大的干扰,想实现舰萌里面的效果除非有前卫那样的火控(外加极其N·B的精度)。而不管是雷达还是光学测距仪,考虑地球曲率,在30km以上观测水柱的能力也会出现下降。
气象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不是所有的交战都会在白天或者海况良好时进行,光线的明暗对于光学测距仪的影响是特别显著的,而海况差时的舰体摇摆与各种干扰也很容易影响雷达的工作。
免疫区也有扑街的事例,不过是巡洋舰的:阿斯图里亚号巡洋舰由于进水严重,损管无效,在核心区并没有遭受到重大打击的情况下沉没。当然是这皮带主装的锅,不过某些主装潜水的新锐舰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了?@沙恩(滑稽)
综上:免疫区的参考价值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过分强调超远程炮击能力与免疫区是没有意义的。
而洗甲板指的是什么?在口径威力差距并没有特别显著时,以较多偏小口径的主炮取代较少偏大口径的主炮,以射速与校射方便的优势以在双方未能互穿与更远的距离内更快地消耗对方的储备浮力,破坏敌舰的观瞄,烟囱等非装甲盒内的重要设施,尽快使敌舰丧失作战能力。在互穿的区域内则能以更高的射弹数取得更大的破坏。
但是,洗甲板的前提一定要清楚:
1,完善的装甲盒设计战列舰
2,较高的航速,起码不能整出个27kn的乌龟,这航速想打前卫战比较困难
3,火炮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差距,例如不可能将3门16in换成9门6in,这样太扯了
而洗甲板还有其它优势吗?肯定有。
小口径带来的直接优势来源于射弹数。较多的管数不用说,较轻的身管质量与炮弹质量更方便其装填,这对于提弹机与控制身管俯仰的机构的要求会更低,出故障的概率也会下降,当然KGV那个四联。。。黎塞留的四联炮塔还是比较可靠的,证明设计问题的因素更大。
方便校射也是优势之一,建立在身管数足够的前提下,梯射法可以提升校射速度,也可以实现更高的命中率。丹麦海峡中的亲王一度只有B炮塔能够正常开火,然而还是打出了比俾斯麦更高的命中率,这里面梯射法的贡献不小。
但是!但是!但是!看清楚前提!上文一切洗甲板的理论和追求大口径火炮根本不矛盾
二战中完美的战列舰应追求单位时间弹药投射量以及中距离击穿能力,而非历史上对免疫区和远程射击的偏执式重视——一切的前提都是在小口径火炮的穿深够用时才成立。通俗地讲,就是:管子够粗了再来扯数量。如果在14km的距离上都无法击穿假想敌的主装,那老老实实的堆口径去,这种情况下堆数量毫无意义。
讨论12门15in与9门16in的阿尔萨斯哪个强,是可以的;
讨论9门18in与6门20in的大和哪个强,是可以的(虽然我个人支持9门18in的大和,毕竟6炮的校射很不方便)
讨论9门16in的北卡与18门8in的北卡哪个强,是睿智行为。
正常的战列舰应该追求的是口径与身管数量的平衡。身管数量应介于8~12之间,即便追求极大的口径也最好不要低于6门。身管数太多了影响穿深,太少了影响校射(甚至牵扯到这是不是无畏舰)。无限制追求数量或口径毫无意义。
参考资料:
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4400-1-1.html ;作者:战列舰论坛 LeSoleil/战列舰吧 Whitehorsedak
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5219-1-1.html ;作者:战列舰论坛 seven-nana/战列舰吧 tuna-maguro
https://tieba.baidu.com/p/4512610712?pn=1 作者:战列舰论坛 seven-nana/战列舰吧 tuna-maguro
TapTap
8
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