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角甲板根本不等于同时起降
首先是这东西的设计初衷
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流传“设计斜角甲板是为了让一艘航母可以同时发舰和回收”
甚至百度百科也这么写
先是结论 设计斜角甲板和同时起降没有一分钱关系
1952年世界上第一条斜角航母HMS Centaur
5.5°的小斜角,甚至没有明确的舷外外飘,强行一点这个斜角和直接在甲板上画两条线,没有本质区别,硬件差距极小
毫无疑问,这种小航母上5.5度斜角下,待飞点在降落区正中间,拿什么同时起降
那这东西有什么用呢
答案很简单,复飞
这才是斜角甲板这个东西的设计初衷,是一切的存在意义
就只有Go Around
对于直通甲板航母,回收作业期间,要么彻底清空甲板,一旦降落程序出错,飞行员只要推节流阀(油门被和谐了)沿着甲板复飞就可以了,但是毫无疑问,清空甲板会中断下一个攻击波或者舰队CAP的整备,尤其是中断CAP,在航母数量不够的时候,这非常危险
所以WWII的直通甲板航母运作中,在回收作业期间,一般都不会中断整备,前甲板依然会作为整备区摆满飞机
这种情况下降落出错显然就没法复飞了,所以一般就选择,状况不好的飞机直接水面迫降驱逐舰捞人拉倒,但是完好的飞机一样会出事故,挂不住拦阻索之类的事情司空见惯,那就只有一头扎进拦阻网,如果拦阻网没兜住,那就会冲进整备区make a big news(中文被和谐了)
然而50年代开始全面换喷气机,飞机越来越重
就在斜角甲板发明的同年,A3Skywarrior首飞,作为冷战海基核力量的一部分,这东西起飞重量接近40吨,空重就有17吨,二战舰载机起飞重量也就六七吨罢了,何况A3是要战备核巡航的,你毕竟不能每次巡逻结束都把核弹扔海里,所以着舰重量也是高的离谱
这种情况下,指望拦阻网兜住降落失败的飞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动能会让机组连全尸都留不下,要是飞机上有核弹没准还连航母一起带走
这种情况下,斜角甲板就体现出了其最大的设计意义,即便是这种接近于“只画两条线的”的都5.5度斜角都可以让舰艏有一块独立于回收跑道的整备区,飞机沿斜角方向降落,就算降落失败,沿斜角复飞即可,不会和整备区产生任何冲突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斜角都是自右向左的而没人像IJN的舰岛一样特立独行
飞机操纵传统便是左手节流阀右手杆,降落发生事故,本能反应就是向右后方拉杆,飞机向左上方向偏航
这种情况下你希望你的左前方是斜角甲板呢,还是……舰岛,反正我肯定希望是斜角
这也可以再详细解读一下斜角的意义,即“在航母甲板上规划出一块独立于降落跑道的整备区,避免整备作业与回收作业的冲突”
至于同时起飞和降落
如果不考虑所谓的实用性,只讨论能不能,那显然的,有一部分航母是可以的
美国航母里,包括中途岛SCB101和福莱斯特开始的所有超级航母,舰艏外侧弹射器是完全不和降落跑道冲突的,理论上可以做到两者同时运作,同时保留最基本的甲板调度空间
但是一方面同时占用两条跑道会让本来就不宽敞的航母甲板(即便是美国航母,甲板面积也没法和陆地机场比)更挤,作业效率会大大下降
除此之外,因为回收跑道和起飞跑道不平行,航母同时只能以一条为基准逆风航向,会不可避免的有一定角度侧风起降,还会增大事故风险
但是这个潜力有没有发挥的可能?
还是有可能的,那就是有DLI任务需求的紧急情况下(Deck Launcher Intercept甲板起飞截击)
比如在如下场景中,1985年,因为不明原因冷战热化,美苏冲突,但只局限于常规交战
一个尼米兹编队的A6/A7刚刚击沉了尾随编队作为pathfinder的现代级,航母现在正在回收这些攻击机,这个时候在舰队上空警戒的E-2发现800km外有一个编队的Tu22M正在接近,这些逆火可以在400-500km距离上朝舰队发射Kh22,但是这时候滞空警戒的F-18不但没有远程截击弹药,剩余油量也不足以完成这种需要长时间加力的远程截击,这时候航母就可以用外侧弹射器弹射两架DLI任务待命的F-14然后开加力爬升并且超音速赶路到截击地点用AIM54把苏联轰炸机打下来
如果航母小一些,在面临这种迫切需求的时候,可能就需要中断回收作业,优先执行DLI,尽管这可能导致一部分飞机因为油量问题坠海,但是相较于舰队的安危,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结论,同时起降在极端条件下有其战术用途,但这不是斜角的设计初衷,甚至早期斜角航母没有一个具备这项能力,这只是部分一流乃至于超一流航母得益于其本身的大体量带来的功能性优势,然而效率依然不高,只适合执行紧急任务
实际上目前市面上最接近同时起降战术的航母,恰恰是那个没有斜角的异类,也就是QE II
但这和甲板构型的关系是次要的
更大的源自于F-35B STOVL的先天优势
垂直降落不需要过度考虑复飞
同时STOVL构型的起飞和降落区本就都较短
舰体中部的充足空间可以用来整备
用放弃升级空间,终生绑定STOVL甚至终生绑定F-35B为代价
在较小(相对美国航母而言)的舰体上获得了超过其体量的航空作业能力
这和斜角甲板也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这也反驳了另一个神论
QE选用F-35B而不是F-35C是英国人穷疯了或是美国人不准而退而求其次的结果
事实上英国是JSF项目唯一一个A级合作伙伴,英国是有权限成本价购买任何一型F-35的
只是受吨位限制,QE从确立设计构型开始就选择了牺牲一部分单机性能换取更强航空作业效率的路线
实际上CVN21项目(最终产物就是杰拉尔德·福特)设计过程中也有若干个STOVL构型方案
理论出动效率高到了离谱的程度,几乎能达到弹射型战斗机投送量的同时再起飞相当于一艘LHA的直升机/旋翼机
但是最终还是因为过多飞机的调度复杂度(这个问题当年中途岛刚服役时候就遇到过)
和强调远程打击能力(STOVL的航程必然受限,那么大一个升力风扇呢,弹舱容积被压缩也影响了一些对面弹药挂载)而选用传统构型了
也就有了最后的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