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书原著解析,动静结合的双重人格《格林童话》丹

2021/01/13293 浏览综合
「角色」
“又到了讲故事的时间啦!”
文静的女孩子,抱着一只大大的狗狗玩偶,蹦蹦跳跳地走了过来——原来是爱讲故事的《格林童话》丹。
丹栗色的头发,扎着两条规矩的麻花粗辫子,长长地束在了身后,给人一种温暖乖巧的感觉。
鲜红的围巾随风飘扬,再配上同样醒目的小裙子,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某故事里战胜了大灰狼的主人公小红帽。
TapTap
“虽然不是什么公主殿下,但只要善良勇敢,就能成为童话的主人公哦~”
讲话柔声细语的丹,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腼腆而且亲切。
但其实,在她的内心里,还藏了另外一幅面孔:
尖尖的毛茸茸的大耳朵,灰白色的齐腰长发,肩上披着活力四射的鲜红披风,原本细嫩的双手,则变成了一对巨大有力的利爪。
可爱的小裙子换成了充满野性的紧身皮衣。脚下踩着的小洋鞋,也变成了方便奔跑的长筒袜与大皮靴。
TapTap
野兽形态的丹,相比平常时候,还有一个明显的改变是:此时的她,带着的是一个栗色头发、红色围巾和红色小裙子的女孩子布偶。
于是,一切就都明了了。
平常时候,丹对外表现出温柔的人格,野兽丹躲到了狗狗玩偶里。而变化之后,野兽丹占据了主导权,温柔丹则默默躲进了布偶。
同一个丹,竟是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
TapTap
“没有猎物能逃过我的利爪!”
解放了野性的丹,活泼,开朗,自信而且充满力量,但也会受到原始战斗本能的支配,变得嗜杀,性子急,偶尔还会伤害别人。
正因如此,丹平时才会把自己的这一面隐藏起来,以免遭到周围人的讨厌。
但强行压抑自己的本性,并不会换来圆满的结果。选择自行背负一切的丹,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受到伤害。
TapTap
直到后来,对馆主和书馆的伙伴们放下了心防,她才接纳了自己的另一面,勇敢地把野兽形态的自己释放了出来。
本以为野兽丹会非常不听话,非常难搞,谁能想到,接触越久就越会发现,这家伙其实可爱到不行了啊!
TapTap
自诩是匹狼的她,其实本体是只爱摇尾巴的粘人大狗狗。
摸她的耳朵,她会开心得嗷呜直叫唤。
闻着馆主身上香香的气味,她会张开毛茸茸的大爪子,索求一个温暖的抱抱。
TapTap
“你问我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乖乖让我把你吃掉,就告诉你喔~”
这个性格颇有些“二哈”的小笨蛋,有时会开启她的恶作剧,“恐吓”别人说要把对方吃掉!
然而,一脸呆萌的她,又能真的吓到谁呢?
每次都会被识破,每次只要撸撸她的兽毛,这家伙就会收起爪子,舒服得开始撒欢。
TapTap
傻呵呵的狗狗丹,谁会害怕你嘛?
大家已经看穿你的真面目了!
现在,全书馆的人,都知道了一个真理——小狗勾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TapTap
所以你还是放弃吓人,乖乖地帮书馆看门吧,哈哈~
「原著」
《格林童话》(德语:Grimms Märchen),是德国格林兄弟出版的一部著名童话集,首版出版于1812年。全书共收录童话200余则。
TapTap
《格林童话》产生于19世纪初。
此时,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德意志地区结构松散,无论是在国家还是民族上都缺乏统一性。1806年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皇帝拿破仑组成莱茵邦联,废除了神圣罗马帝国,亦激起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觉醒,大批知识分子投入民族解放运动之中。
TapTap
但各公国和自由城市之间存在的包括语言、文化等在内的差异成为了形成统一民族精神的障碍。
为了消除这一文化上的阻碍,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宣扬文化民族主义。他们在秉承浪漫主义文化精神的同时,亦将眼光转向民间文化传统领域,从搜集研究民间文艺入手,并借助于民歌民谣和童话故事。
TapTap
(格林兄弟公墓)
在这样的背景下,格林兄弟开始了对广泛流传于德意志民间、蕴含德意志民族特色的童话和故事的搜集。
「作者」
格林兄弟(德语:Brüder Grimm或Die Gebrüder Grimm)是指雅各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和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兄弟两人,他们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童话搜集家、语言文化研究者。两人因兴趣相近,经历相似,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
TapTap
格林兄弟的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如《白雪公主》、《睡美人》、《长发姑娘》、《灰姑娘》、《糖果屋》、《名字古怪的小矮人儿》和《青蛙王子》等故事。
后来,《格林童话》作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如今已被译成各国文字多次出版,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宝。
TapTap
1975年,德国政府为了纪念童话大师格林兄弟诞辰200周年,规划了一条童话大道(Deutsche Märchenstraße),南起格林兄弟故乡哈瑙,经过格林兄弟居住的各个地方,以及其经典作品的发生地,蜿蜒向北约600公里,最后抵达著名《布莱梅乐队》故事的发生地布莱梅(Bremen)。
为纪念格林兄弟,柏林洪堡大学2009年启用的中心图书馆雅各布-威廉-格林中心以之命名。
(部分内容摘自:维基百科)
1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