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璃月里的中国风元素(一)
2020/12/171848 浏览游戏讨论

由于本篇所写的事物较为零散,故采用“中国风元素”这个小标题归类
※ 前方大量图片预警,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 其中涉及一些与三次世界的对比思考,不含褒贬仅做参考。
1. 岩元素印记

岩元素印记类似青铜器上的回纹。回纹是指以横竖折绕组成如同“回”字形的一种传统几何装饰纹样,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延绵不断,回纹在民间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根据其纹样的特性,人们赋予了回纹连绵不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

(回纹陶罐 马家窑马厂型)

(云雷纹青铜器局部)
回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衬纹,盛行于商中晚期。这种纹路起源于新时器时代,盛行于商朝。商业兴起于先商时期的商国,形成初期是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的社会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而这种公平交易的态度正是璃月所传达出的华夏文化。(制作组真的很用心呢~)个人认为,岩元素印记像两只交握的手,体现了“契约之城”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互惠的契约精神。
2. 祥云
不管是玉京台还是庆云顶,祥云图案随处可见。

祥云指象征祥瑞的云气,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代表神仙所驾的彩云。同时,祥云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其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祥云是古代的吉祥云纹。云为自然界中常见景象,被赋予祥瑞的文化含义,常出现在衣物、瓷器、家具上。寓意着吉祥如意,顺心如意。

(祥云图案)北周庾信的《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有言:“祥云入境,行雨随轩。”(吉祥的云彩来到我们的土地;犹如在旅途中下雨时有遮蔽雨的棚子在车上。)
3. 香炉与香文化
香炉是华人民俗、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香炉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形状上常见为方形或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游戏中出现的香炉都是三足香炉。
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中记载:“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也就是说香炉是由古时候祭祀用的礼器演变而来。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中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
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香炉种类繁多,不同形状的香炉,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烧不同的香。在游戏中,在供桌上有插着永生香的三足香炉。在玉京台有用金属铸造的大香炉,供前来参拜祈福的人插线香用。

(玉京台供桌上的香炉)


(倚岩殿前的大香炉)

(在提瓦特大陆上香是门绝活,我需要学习一下,怎么才能在有盖子的香炉上面上线香。慕胜老师啊,请您教教我吧。)
在辞行久远之躯中,出现了“永生香”和“霓裳花香膏”而这些恰好都体现了我国悠久的香文化历史。
香文化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姆)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钟离在科普关于香膏的上流社会知识)
在游戏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专香专用”的情况。有祭祀用的“永生香”;有女士们使用的香膏,“金屋藏娇”香味甜蜜而梦幻是小女孩们最喜欢的;“山阴锦簇”闻上去贵气凌人,是富家千金们的最爱;“缥缈仙缘”香气轻柔却久久不散,如天光昏暗雾色朦胧,最受成熟女性们的欢迎。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沧桑风雨,伴随着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

东汉许慎《说文》解释为“钟,乐钟也。”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钟”(鐘)字本义是我国古代一种青铜制的打击乐器。在金文中,“钟”字是一个形声字。其字形左边为“金”,用来表示字义;右边为“童”,用来表示字音。我国古代的钟用槌叩击使其发出声音。
在璃月的绝云间也有鐘这种礼器,听清脆钟声,涤荡心中污秽。

5. 瓷器
游戏中莺儿在吃虎岩经营着一家名叫春香窑的瓷器店。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宋代瓷器)化土为玉,即为瓷。中国最早的瓷器,就是青色和白色,玉的颜色。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又烧制出了青花瓷和彩瓷(游戏中可以看到很多青花瓷器,迪卢克家里有一个珐琅彩瓷瓶,不知道属于璃月产物还是枫丹产物)约距今1000年,伴随着海上贸易的发达,瓷器远销海外,精美的瓷器和高超的制造技术享誉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从丝绸变成了瓷器,中国被称为“China”。
6. 国画
在璃月地区不少地方都挂着国画作为装饰。其中又细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

(琉璃亭店内的山水画)
山水画,简称“山水”,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局部)
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
中国艺术在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上不过份强调感官刺激和理性分析,更强调主客观的和谐交融,审美侧重于浑厚、笃实、旷达、温良、和谐、德性、善化……人们习惯于细细品读,潜移默化地体会个中情致。
黄宾虹有言:“江山本似画,内美静中参”,内美就是气氛、气质、气息、气势、气韵,包括笔墨精神,更指合乎规律,道德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格的“境界”的追求。
画山水注重“师造化”,要在造境,高在化境,作画和看画共同身临其境,向审美活动的深层次发展:一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和大自然合一,达到主客观世界与时共进光景常新的境界,谓之新。二是潜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在璃月的山水画作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恬淡的心境,闲适的情感、旷达的胸怀。缥缈若仙境,宏伟揽江山。除了山水画之外,璃月地区内饰还有花鸟画。

(不卜庐堂内挂的花鸟画该作为白描)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花、鸟、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对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形态逼真。
图中的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也可渲染淡墨。画线条时,要使笔 墨结合形相的特质,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皆要 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 花瓣容易表现出其娇嫩柔软;以较稍粗稍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 ,较易表现其硬而厚的质感。
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由于我是手机端玩家,两幅画描绘的那些植物我真的有点看不清,除了该作中的莲蓬,所以没有办法更加细致的解读不卜庐主人白术的性格特点,内在思想和追求……不过这里也出现了和望舒客栈一样的降魔印,可能也是仙人歇脚的秘密据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