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造导弹穿梭戈壁,他是在风沙中前进的“铸剑师”!

修改于2023/05/304588 浏览解密第九所
屠守锷先后担任中国近程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远程导弹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与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一起尊称为“中国航天四老”
TapTap
在上海游学期间,年幼的屠守锷经历了日军空袭。面对一片满目疮痍,他立志要亲手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飞机
1936年他发奋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第二年转入新增设的航空系。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屠守锷赴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一毕业,他便在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任职负责飞机强度分析的工程师,继续积累实践经验。
1945年,得知中国百废待兴,屠守锷不顾阻挠毅然辞去工作,历时40多天横跨北美,在旧金山搭上运兵船才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国。然而当时国内无意发展民族航空工业,他只得转向航空人才的培养,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
1957年,屠守锷终于迎来了实现“飞天梦”的机会,但不是“造飞机”,而是“造导弹”。他受邀进入了国防五院,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TapTap
▲钱学森与航天四老的铜像(图源:中国青年报)
一开始既没有资料也没有图纸,一众专家边研究边学。直到屠守锷作为顾问与苏联谈判后,我国才首次引进了导弹技术,开始了中国第一枚导弹从仿制到独立研制的艰难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屠守锷成了导弹设计研制的行家里手。国外专家撤资后,他仍顶住压力,全面主持技术工作,坚信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在听取意见,深入科研一线后,他制定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这一规划对我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中坠毁,屠守锷临危受命修改设计,用两年的研究换来了新型号导弹连续8次试飞成功的好成绩。这段时间累计的导弹研制技术和基本规律,不仅为以后各种型号的导弹奠定了基础,还直接为我国“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TapTap
▲屠老与夫人秋粟在看相册(图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1965年,屠守锷担当我国首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大胆革新,在技术、材料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三年后,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完成,研制工作全面开展。
为了保证质量,年过半百的屠守锷在为期100天的总装测试中,一刻也没离开过。面对“导弹是否可以试飞”的质疑,他毫不迟疑地认为应该从试飞中检验方案,找出不足。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该远程导弹的试飞成功。
远程导弹要正式投入使用,还需要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1980年的早春,屠守锷与团队率先进入戈壁,为正式的发射试验做准备。期间,他常在火箭测试阵地与发射阵地之间来回穿梭,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耳朵、鼻孔和衣服里总是灌满风沙。
为确保导弹零部件的正常运作,屠守锷不厌其烦得带着大家几十次眼看手摸测试仪器,排除了好几处多余铜丝。
TapTap
▲“东风-5”洲际导弹(图源:央广网)
在发射塔立起来后,年过花甲、整整两天没合眼的他一口气爬上发射架,做完最后的检查,才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5月18日,当“东风-5”导弹命中目标的消息传来,屠守锷先是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而后又破涕而笑。
九十五载的光辉岁月,他始终心系祖国航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任务一个个完成”。“锷”者,刀剑之刃,他以己之力,划开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发展的阻碍,铸成了国防“利剑”,屠老无愧其名!
144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