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 典故详解
修改于04/1120 浏览三国趣谈
一、典故出处与历史背景
“草船借箭” 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经典故事,原型源自正史《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魏略》中孙权乘船刺探曹军的记载。小说将主角改编为诸葛亮,并融入赤壁之战的背景,成为展现其智慧的标志性情节。
时间:虚构于东汉末年(约 208 年),赤壁之战前夕。
核心人物:诸葛亮(蜀汉)、周瑜(东吴)、鲁肃(东吴)、曹操(曹魏)。
二、典故详细情节
- 起因:周瑜的刁难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军抗曹,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故意提出 “限十日造十万支箭” 的苛刻任务,企图借机治罪。诸葛亮却立下军令状:“只需三日”。
- 关键:算天、借势、用智
结果:满载而归
待雾散,诸葛亮命船队掉头,军士齐喊 “谢丞相赠箭”。曹操方知中计,却已追之不及。最终,诸葛亮 “借” 得十万余支箭,超额完成任务,周瑜亦不得不叹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