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战特殊损管——前策划没活硬整遗留的屎坑

03/17418 浏览攻略
TapTap
屎坑的源头
省流:当前环境下,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的存在,特殊损管给其持有者体验和负面收益远大于其正向收益
在论证开始之前,先列举两组数据
TapTap
TapTap
订正,HULL血量应远超100%
由上可知普通战列舰模块血为8.5+12+7.5+4=32%
持有特殊损管的美战模块血为13.5+18+12+4=47.5%
单独对持有该损管的舰船进行调整,是因为在启动该损管后,虽然实际he半伤会被扣减60%,但由于屎山底层的影响,模块血扣减为正常扣除,为避免该良性bug导致舰船锁血,因此对其舰船模块血进行大幅度上调
特殊损管没有高阶损管可启用时30%的灾害免疫,也即通常情况下吃灾害伤害为常规战列的1.43倍
以下开始论证
我们知道,在对局中,战列舰船吃到最多的伤害来源一般是半伤,而半伤分为模块血和船壳(HULL),两者平摊实际扣除的血量,当模块血扣除至0时,由于仅能扣除船壳血量,此时半伤伤害会变为正常状态的一半
假设完整半伤为1,那么模块血和船壳即为0.5,击沉一艘战列所需要耗费的总伤害为100%,同时假设保健回复为模块血和船壳各一半,回复量为标准17.6%
计算可知,在模块伤害全部垫满且全为半伤的前提下
击沉正常战列0保健和4保健需要实际半伤为
(32%+32%)/1+(1-64%)/0.5=1.36
1.36+0.176×4=2.064
击沉带有特殊损管的美战0保健和4保健需要实际半伤为
(47.5%+47.5%)/1+(1-95%)/0.5=1.05
1.05+0.176×4=1.754
引入这一新数据并命名为可承伤量
可以看到,在没有启用特殊损管时,模块血所带来的收益是纯负,约给美战带来了相比于普通战列舰17%-30%的可承伤量降低,其绝对差值为恒定的模块血差×2,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美战“吃半伤疼”“明明没核还是很痛”的印象,因为吃到全额半伤的确增加了不少
由上可得,想要扭转和一般战列的可承伤量差,方法有且仅有一种——在损管作用时间内吃更多的大口径he
那么现在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战列会短时间内吃到大量大口径he呢?
答案有两个,一是卡山卖头卡点冲锋,二是拖刀卖屁股抗压
对于美战,除克莱蒙梭全前置外,为了保证其充裕的火力倾泻(卖头卡点输出损失过高),以及美战自身机动航速隐蔽欠佳,也没有德战那样逆天的防护和快速保健,使得玩家习惯性把美战推向后者,于是乎排位赛中此类美战的职责固化得只剩下一个——去劣势路拖刀抗压摆烂
我并不否认美战的定位大体应该如此,但这样实在是畸形得过分,对于进攻方而言,带着60%he减伤还有高he伤害和打火的美战是一坨硬的不能再硬的臭屎,对于玩美战的人而言,只能祈祷自己出生点分到劣势路,否则基本毫无作为
但随着环境的改变,尤其是输出类小船的崛起航巡的出现,特殊损管能提供的正向收益越来越低,而作为平衡良性bug的模块血抬升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
首先损管针对的只有大口径he,对中小口径没有减伤,当大巡和超重巡随着进攻阵线的推进开始对抗线美战进行输出时,由于可承伤量先天不足和次防的缺失,美战面对这一类输出源死亡的速度比其他战列更快
再者,启用特殊损管也并非毫无风险,损管没有提供其它战列持有的30%灾免,意味着启用后无论受到什么样的灾害都必须吃满,在当今航巡满地跑的时代,想启用损管就必须面对保护期过后航巡随时可能飞过来灌水的舰攻,或是飞过来3火打底的舰爆,美战的机动几乎不可能从航巡空袭里全身而退,直接导致损管大多数时候烂在手里,不启用损管又得面对1.43倍于常规战列的火灾,到最后吃灾的慢性死亡比常规战列更快
散布优秀,投射量充足防守端美战对推进方来讲火力十分充裕,但对中小船而言,美战弹速极其缓慢口径小碾压不足,一般不会对其构成威胁(缅因除外),对小船劣势可谓不言而喻,当前小船不少的情况下这一缺点又更加被放大
单独提一下缅因吧,缅因由于船体高胖,窝蛋区遍布全身且机动稀烂,吃伤害的方式绝大多数为摆角度硬吃ap半伤,本来就扛不住连续灌伤害靠大血量硬吃,可承伤量又进一步降低,生存性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垫底级别
想要给美战符合定位且切实有效的改法有很多种,譬如提高损管灾害免疫,分发回复量更高cd更长的保健,增强机动等等等等,但前一任策划选择了宁愿顶着bug也要硬上恶心人的改法,于是这一摊屎就在这里发出恶臭恶心了这一堆美战两年多之久,哪怕是这么久以来各个战列轮番加强也没轮得到这几坨,在下水道里待这么久不见得有出头日,也是很有生活了
各个权重比美战输出更高更灵活更能抗的战列比比皆是,我有什么决定性理由去吃这一坨只能蹲坑的玩意
9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