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商执棋手韩立复盘

精华修改于2024/11/27770 浏览驿报
老规矩,作为指挥官,开始对整场战斗进行战略战术复盘。看下双方在关键节点是如何抉择的,主要胜负手在哪。
180年,我看到高顺在魏国,想着这测再抓个高顺玩玩。落地之后,随意发展,加入本土势力。然后就发现居然有很多认识的朋友,考虑了一下,决定放弃高顺,好好玩一测。
180-195年发展不表,从地图变化来看,蜀国由多个势力组成,错综复杂。
195年,开始建立北平指挥部,同时外交联络情谊,情谊内部较为散乱,这是内心比较担心的一点,看得出来,情谊对这一测并不是非常用心。196-197年,情谊提出商制霸,情谊锦鲤获得皇帝成就,这个没什么,肯定是同意的。同时,我也观察了己方几个高层的态度,知道可能还有更多回旋余地,心中已然对联盟有数。
198年,我提出了整体战略,分为两个方案,第一,突袭潼关,然后全军死守。第二,控制潼关北侧水战入口,卡死长安和洛阳的连接,牵制敌人主力。情谊从吴国出力,全力攻打蜀国。见图一。
TapTap
图一
204年,基本确定了整体方案,采用方案二战略,并确认最终决战地点。见图二图三。
TapTap
图二
TapTap
图三
207年,老马提出贪一个平港,我计算了一下来回时间,应该可以达成,遂同意。同时推演了几个秦可能使用的优质战略方案以及应对手段,众人皆同意并且心中有数。但从后面战斗来看,皆没用上。
208年,三方参战兵力:蜀国秦220万+焦30万左右,魏国商163万左右,吴国情谊56万左右。按照计划突进平港,历时7天拿下平港。然后回头前往战略地点。秦国推进相对缓慢,似乎比较谨慎,我心里很疑惑,记在心里。
208年春季,秦国拿下潼关,商大军还在走大阳水道,尝试突进到战略目的地。秦国派出焦30万走大阳水道,尝试破坏商的要塞。商大军还在绕安邑水道,少量守军(10万左右)防守大阳水道,看到秦国动作。我决定回防大阳水道,和敌人水军决战!但由于安邑水道过于漫长,大军前锋还没到大阳水道,大阳水道部队就已经全军覆没。此战商损失10万,焦损失1-2万左右。商快速回头继续大战略目标,秦国因为回头大阳水道,来不及控制潼关水道,商遂完成第二个战略目标,拿下潼关水道。此战虽然战术上战败了,损失了10万部队,但战略上获得了成功,对此后整体战局造成了重大影响!
商拿下潼关水道后,安营扎寨,战败的部队逐步复活,重新回归大部队。秦国隔河相望,大军起连营,看着商两个要塞,我不禁感慨,有钱真好。
焦拿下商两个大阳要塞之后,继续前往商腹地,对比,我嗤之以鼻,怎么可能派焦去打商腹地。上策,统计兵力,派某些秦国部队绕路从后包抄吴国。然后大军突然返回,杀个回马枪,前后包抄吴国,连接地有了,吴国如果撤退,直接冲吴国,一击而溃。中策,大军和焦守住潼关要塞,派出实力相当的部队从后包抄吴国,拿回土地,最差和情谊僵持,操作得当,可以拿下情谊,那么整体战役就更加稳当!下策,派出秦国部队攻打商的大城和资源地,进行换家战略,但依然没办法弥补资源的损失,只能减缓。
结果蜀国选择下下策,焦打的土地,秦国能拍么?不能!我心中已然有数,秦国大战略出现了重大问题,虽然双方还没有大的战争,但胜利的天平开始倾向魏吴联盟。
208年夏,魏国把周围土地打完补充粮草,但依然不够。吴国情谊轻松推进蜀国成都资源地,指挥官号称非常无聊[表情_斜眼笑]
208年秋,魏国派出更多陆军开始推城推地,并且拿下蜀国14级大城,粮草有所缓和。吴国加速推进,蜀国大量土地陷落,秦国大军龟缩要塞不出,妄图以此来节省粮食,败局开始显现!
208年冬,寒风刺骨,我不知道蜀国大军心情如何,但一定很糟糕,大军困弊在潼关,毫无作为,后方魏吴两国部队烧杀抢掠。就在我准备洗洗睡觉时,蜀国开始集结下水,我惊呆了,控制大军下水,呼叫其他陆军回援。
208年12月6日,大军在潼关水道交战,我的最后一个战略目标达成!双方交战部队:魏国商130万左右,蜀国秦国220万。己方20万陆军会在14-18天到达战场,而焦的30万还在魏国腹地,难以支援!
208年宵禁期,和吴国情谊商定,让其逐步向长安方向推进,如果我方战败,秦国也一定不好受,那么我方重新集结的时间就要靠情谊来拖延。
209年春,随着魏国商其他援军逐步回归战场,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最终焦还没抵达战场,战斗结束了。
此一役,秦国除了撤退了几队,全军覆没,大势已去。
TapTap
商没有贪功冒进,倾尽钱财起了两座要塞,加速修整。而此时,蜀国又犯了兵家大忌,部队溃散之后,集结地点过于漫长,又舍不得他的八百里连营,居然把集结地点设在潼关。我看见对手动作,思之发笑。
经过一个月修整,大军开拔,而对手还在陆陆续续抵达,在魏国大军面前,焦和零散的蜀国大军被一战而屠!
TapTap
自此,游戏结束,敌人完全按照我们既定计划行动,彻底战败。大优势局打成这样还是很令人意外。最后放三张截图杀人诛心。
TapTap
TapTap
TapTap
22
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