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凤鸣岐:凤鸣岐山,余震梁尘
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据说彩凤鸣岐便是周朝兴盛的象征。我的名字便取自其中。你好,我是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希望我的琴声能为你带来一些好运。——召集语音
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
琴有三喜。一喜得人制作,于风雪密林中脱胎;二喜得人收藏,于颠沛流离中安然;三喜……觅得知音,于万籁俱寂中合奏。——交谈1
“周之兴也,鸑鷟(yuè zhuó)鸣于岐山”相传周朝兴起的前夕,曾有凤凰在岐山高岗上盘旋鸣叫,周人认为凤凰是因周文王德政而来,是周兴盛的吉兆,那座凤凰盘旋的高岗后来便被定名为凤凰山,岐山也因而有了“凤野”这一的代称。
作为唐代著名七弦琴。琴为落霞式,以褐色原漆为主,间朱色漆,长方形龙池凤沼。上有冰裂断纹和小流水断纹,典雅精致。龙池上方题有琴名“彩凤鸣岐”,两侧有杨宗稷题刻,腹内铭“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此琴做工精良,风雅无匹,是唐代制琴之典范,亦是古人之高逸风旨的体现。
器者历史介绍
蜀地曾有一人,于风雪之夜酣饮,而后披蓑戴笠来到峨眉山上,倾听树木之声,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这人便是我的父亲。而琴为何物?“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如今的琴已经不拘于这番定义,但却同样能奏出天地万象……对不起,你会觉得无聊吗?——交谈2
先秦——《礼记》曾载:“士无故不彻(撤)琴瑟”,要求人们经常听琴或是弹琴,这是身份与良好修养的象征。可见,琴在此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开元二年(714年)——此时古琴的形制和尺寸已基本定型,同时也出现了著名的制琴家族——四川雷氏。雷氏家族的制琴技艺精妙超群,由其制作的琴被称为“雷琴”。此家族中的杰出制琴师——雷威,便在大唐开元二年制作了此件神品。
20世纪初——早年为“行有恒堂”主人收藏,后因乱流离散失。
20世纪初——机缘巧合下,被著名琴学大家杨宗稷购得。
1953年——几经辗转,入藏浙江省博物馆。
少年抚琴平心境
虽历经辗转颠沛,但也一直被妥善珍爱保管,器者也因此维持着温文内敛的性格,礼数周正。身为唐代古琴,器者行为也同样缓慢悠然,比起语言更擅长以琴声表达感情。乐于为人献曲,曾与“来凰”琴共演“凤凰和鸣”,惊艳众人,堪称高山流水遇知音。在加入基金会后表现出愿意与人接触的倾向,对小辈颇为关心,时常给小辈外带糕点和偷塞零花钱。自身带来的琴音其声柔韵长、圆润细腻,令人听之怡神。经常吸引鸟类生物的到来,无论之前心境如何,听到琴音之后都会平静讲理。
立绘赏析
“食草系”?食草,应当是吃草的意思,系的意思就有很多,在这里应该作名词,是指的“吃草的一类人”吗?我不太懂,但莲塘乳鸭图有时候会把签名换成“这个月又要吃草了”……——交谈3
器者外现为一名少年。本体古朴典雅,栗壳色间朱漆,他亦一身红装,飘逸清雅。从衣间的装饰来看,就已然能够将一个人的心境变得平和,本人也是礼数周正,与其他器者的相处也是非常和谐,而写照更是展现出一种闲适,周围鲜红的枫叶落下,这种安宁的氛围,或许生活的真谛平平淡淡才是最好。
定王府“行有恒堂”和杨宗稷先生的“半百琴斋”,将我称为第一琴……得此厚爱,又有知音在前,若只顾谦虚,而不拨弦,便是不雅了。——莫逆之谈
结尾语:天下好琴无数,各有千秋;天下闻琴者众多,但奏我者谁,知我者谁?高山流水,最终与收藏家们相逢,但愿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之中遇到属于自己的知音。#物华弥新创作者激励计划 #物华弥新 #游戏讨论 #同人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