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角7分的三星奇迹,它是鲜为人知的“风暴”火箭!

2020/09/20734 浏览解密第九所
TapTap
三十九年前的今天,“风暴一号”运载火箭经过7分20秒的飞行,首次把3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TapTap
▲ “风暴一号”发射(图源:中新网)
在当时,“风暴一号”不仅是创造了中国“一箭多星”记录的大明星,还将中国当年质量最重的卫星送上了太空!就连大名鼎鼎的“长征四号”火箭,也是在这枚火箭的技术基础上孵化出来的。
今天,邱小姐就带着大家一起看看“风暴一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前世今生吧~
TapTap
说起“风暴一号”,就不得不提“长征一号”。当年,“东风四号”导弹摇身一变,诞生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但这枚火箭最多只能运载0.3吨的卫星,运力远远不能满足日后的火箭运载需求。
装不下那么重的卫星?那就加大推动扩大容量吧!为了弥补载荷不足的缺陷,科研团队从推进剂和火箭结构下手,先是改用全新的“燃料+氧化剂”组合,然后将火箭直径加大到我国铁路运输的极限尺寸。
针对问题做出调整,这不也是研究员们在游戏中试飞火箭的过程吗?上层燃料箱重量过大,就更换更轻的燃料箱;火箭速度不足,就尝试其他燃料配方。每一次的火箭组装,其实也是在亲历航天团队设计、发射火箭的不易~
TapTap
▲在游戏中组装火箭部件
由“长征一号”升级后得到的新一代火箭,便是“风暴一号”。“风暴一号”火箭的代号为FB-1,归属于“风暴系列”,这可是在当时的长征家族中,唯一拥有独立系列名的火箭。
“风暴一号”起初定下的任务是发射大型卫星。1975年,这枚火箭成功将重达1吨的“长空一号”卫星送上天。这时科研团队又想,既然火箭的载荷变高了, 那么可不可以多载几个“小乘客”呢?怀惴着这个想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科研员决定将研究重点转向“一箭多星”的研发。
TapTap
▲“风暴一号”发射(图源:国史影片《新中国第一》)
TapTap
又要保证载荷、还得“一箭多星”,这双重任务可不好完成。1979年7月,在第一次发射三颗卫星的试验中,“风暴一号”因为滑行段火箭发动机推力下降而自动关机,在升空不久后就失稳自毁
TapTap
▲游戏中火箭发射失败
经费在燃烧,质疑声音频起。主持“风暴一号”研发任务的任新民当即带领科研员展开复盘工作。在总结发言中他强调了两点:一是改进技术,二是必须遵守严格的试验流程,进行充分的地面试验。
TapTap
▲“风暴一号”研发团队(图源:微博@我们的太空)
整整两年的研制时间,很多科研员都没有节假日,甚至连春节和元旦也在验收成果。老前辈余仲舒先生在书中写道:“ 那时没有物质刺激可言,加一个深夜班最初只有3角7分钱,加上一碗面条充饥。”
TapTap
▲游戏中科研员的“深夜食堂”
经过不断的反复验错,1981年9月20日,“风暴一号”从发射台起飞,3颗卫星按程序与火箭逐一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加入群星的行列遨游太空!
TapTap
卫星发射的不易,相信各位研究员在《第九所》亲身参与“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时都深有体会。
从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首次成功挑战“一箭多星”,我国的火箭研发技术发展到今天,能够搭载的卫星数量已经越来越灵活。比如快舟一号甲的“一箭六星”,长征十一号的“一箭七星”,甚至长征六号在2015年9月20日就将二十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的轨道。
TapTap
▲卫星与火箭分离
看到这里,研究员们是不是有个疑问: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一箭多星”呢?
卫星变得越来越“迷你”,火箭的空间却那么大。如果还像以往那样一枚火箭带一颗卫星,就实在太大材小用了。为了不浪费运力,科研员在制作火箭的时候多加几个“座位”,就可以让多颗卫星同时坐上火箭~
多颗卫星同时发射还能形成卫星群。相比于孤零零的一颗卫星只能完成特定的任务,几个卫星的互相协作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这是发射单个卫星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那段技术攻坚的年代,多少次的沉痛失败,才换来了如今的经验成果,从一颗星的艰难发射,再到如今的多颗星在宇宙闪耀,科研技术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攻关,都离不开科研人员不断的拓荒
TapTap
虽然“风暴一号”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对于我国一箭多星的后续研发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未来,还有更多的航天难关等待我们破解,更多未知的科技等待我们挖掘……
iOS用户可以在AppStore下载游戏,安卓用户前往官网即可预约,现在就随邱小姐一起去《第九所》了解更多的航天故事,体验那段科技拓荒的历史吧~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