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制粘帖的写作指要:以T型帛画为例

2024/06/15588 浏览物华茶馆
本来回复了蕾姆两条,但被吞了。
我其实想告诉他,可以不凭借网上资料(即蕾姆所言狭义上的“复制粘贴”写一篇文章。
其实我以前凭借通读《三辅黄图》《两京杂记》的经历,从中汲取到灵感,写了上下两篇3万字研究兰德索尔(公主连结城市)是如何披着西幻的皮,实则体现了汉长安“法天”思想和《考工记》“王城”思想的文章。
我大约十几年前在网易云课堂完成过湖南大学柳肃的中国建筑史课程,这给了我大致的框架,但在写作上,我引用的是同济大学董鉴泓先生主编的《中国城市建设史》,以上这几本书足以满足材料需要,难的是怎么用?
回归正题,怎么就T型帛画写一篇不落窠臼“没有复制粘帖痕迹”——也就是和其他人写的不雷同的好文章?
需要明白:
1、T型帛画不止一幅,我们所指的是1号墓那一件,3号墓还有一件(图二),图案布局较1号墓凌乱无序。然后,我们要明白,出土帛画一共二十幅不到,马王堆汉墓的帛画处于什么地位?帛书和帛画什么关系?后世很多书画写在绢上,她们和T型帛画有什么区别?——这些是博物馆导览词和国家宝藏栏目不会说的,因为博物馆和节目组主要从“博物馆学”、“文物学”以及一般的“图像学”研究去指出每个图案是什么意思,我们查阅资料,其实是跟着他们的思路再走一遍,我们第一步需要跳出他们的思路,从更宏观的艺术史角度去俯视她,才能豁然开朗。
2、T型帛画犹如大象,从图像学角度去看,我们会摸到比如天堂——人间——水府(这只是其中一种解释)图像构成,这是耳朵;从艺术史角度,我们摸到她开魏晋绘画先河,又启迪了两汉之交祠堂美术,这是四肢;从文化史的角度,我们摸到了楚文化如何在汉前期持续发育转型的,这是鼻子……随着我们一步步拓展观察角度,我们也进一步离开博物馆展览版上的死板语言,视野一步步开阔不再“盲”了,但是,有没有能装下整只大象的大冰箱,让我们彻底“全景”观察她呢?
有的,可以参考美术史大家巫鸿在《礼仪中的美术》一书的处理,巫鸿不再把T型帛画当作艺术品,而是她本来面目——助丧品,她先在葬礼队伍前方引导亡魂归来,仪式结束后覆盖在棺上,她是仪式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是墓室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在更大的整体里观看,我们不再管窥蠡测,而是一睹庐山真面。
3、再让我们回归细节,以前总有人说先秦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真的是这样的。其实可以从T型帛画出土时的位置,和图案本身方位进行推测,得出在T型帛画里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至于为什么,思考题。
TapTap
TapTap
20
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