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又慢又少,为何却这么被重视?道理全在......
2024/05/28620 浏览攻略
“鱼雷这玩意,相比于超音速好几倍的炮弹而言,航速那么慢,而且一条船能携带的鱼雷数量又那么有限,为啥还会这么受重视?只是因为攻击水线以下敌舰容易沉?”
嘛,当然,攻击水线以下,能直接让对方战舰进水沉没,这自然是鱼雷相对于炮弹的一个巨大优势。但这绝不是唯一一个,而且也绝不是最大的优势。至于鱼雷相比于舰炮到底有什么优势?咱们来一个一个讲。
一,鱼雷装药量更大
一枚口径最大的战列舰炮弹,像大和级那的460毫米穿甲弹,能装填多少炸药?可能说出来大伙不信——在整个1460公斤重的炮弹中,炸药的重量只占33.85公斤,其余重量除了引信以外,全都是用来凿穿对方装甲的弹体和被帽。

大和级使用的460毫米穿甲弹(左、右)虽然重达1460公斤,但其中的炸药只有不到34公斤。高爆弹装药更多,但实际上也只有50多公斤。
而一枚鱼雷呢?一枚直径610毫米、2.7吨重的九三式氧气鱼雷,装药量可以达到490公斤!

二,水下爆炸威力更大
众所周知,鱼雷在水下爆炸能直接给船体开口,导致进水。但在水下爆炸的更大益处,实际上是因为水的密度远比空气更大,导致同样重量的炸药,鱼雷在水中爆炸时能够产生的冲击波威力也就远比在空气中爆炸时更大得到。再加上远比炮弹更大得多的装药量,鱼雷的单位威力就更显得吓人了。

这也是为啥,从来没有人会用单纯的重装甲去抗鱼雷爆炸,而必须要用隔舱+装甲的方式,不然,哪怕是再厚重的装甲,哪怕缺乏穿甲能力的鱼雷根本没法打穿装甲,也一定能凭借巨大的冲击波,将装甲背后的承重结构撕碎或者震碎,造成远比击穿更严重的损失。
因为爆炸威力太大,所以鱼雷防护系统必须用一个隔舱去吸收冲击波,然后才能用装甲板去防止进一步损伤
三,鱼雷火控更简单
最重要的一点。鱼雷的命中率事实上要比火炮更高得多。而这也回到了我们最初的问题:
为什么鱼雷跑得这么慢,却还能命中?而跑得要更快十几倍的炮弹命中率却并不比鱼雷高?
原因就在于,鱼雷由于是航行在水下一个固定深度,而战舰又是在水面航行。只要鱼雷深度不被设置得过大,就会把瞄准从一个三维问题,降低到二维——只要方向对了,算准了时间,就能中,就算没办法命中眼前这条敌舰,搞不好还能命中后面的另一条。
与此同时,炮弹哪怕是方向对了,如果打得太远,弹道太高,也还是中不了。必须是射击方向、射击距离和提前量都能吻合,才有可能取得命中,而且因为炮弹的危险区只是一个点,而不像鱼雷那样是一条线,所以打偏了就是打偏了,绝大部分情况下,不可能命中另一艘船。


虽然是制导炸弹的动图,但和舰炮原理一样,必须精确到点才能命中
简单来说,在10000米左右的水面战斗中,火炮命中率能达到10%,已经是如同奇迹般的数据了。而鱼雷的命中率如果低于30%,那要么是你的战术被克制了,要么就是你船上负责计算鱼雷射击诸元的那位,该枪毙了。

只要超过平射距离,舰炮的命中率就会大幅下滑
四,整系统重量更轻
像大和号那一座炮塔,重达2700吨,而一座四联装610毫米鱼雷管,即使加上鱼雷也只有几十吨。再结合鱼雷威力的毁伤威力远大于火炮的特点,只要一两枚鱼雷就能让一艘大型战舰丧失战斗力,自然鱼雷也就会成为轻型舰艇对抗大型舰艇的必备手段。

大和的一座炮塔就2700吨重,比一条驱逐舰还重
五,范例
那么,既然咱们是海战游戏嘛,那么小编就想讲一下鱼雷战术的巅峰了。嘛,二战之前,日本人因为主力舰数量居于6:10的下风,因此用驱逐舰和鱼雷来削弱对方战列舰队,也就成了重要的弥补手段之一。

按照日本海军的设想,在双方主力舰队决战前夜,四艘金刚级快速战列舰将率领重巡洋舰在美国舰队外围的驱逐舰防御圈上撕开口子,而由轻巡洋舰率领的驱逐舰分队,也就将从这个口子里冲进去,对美国舰队射出上百条鱼雷!

正因为这一设想,日本驱逐舰放弃了安装更多防空炮的可能,反潜根本不行,就连火炮也只能算是马马虎虎。让自己和狂暴号一样,变成了整个甲板堆满了鱼雷的巨型鱼雷艇。甚至为了方便抢占阵位,对于航速的要求也高得惊人。
以阳炎级为代表的甲型驱逐舰在这个基础之上,显得非常优秀。但日本雷驱的真正顶点,却还是那独一份的——岛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