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笔记·史前篇丨千字考据丨【远古的温柔回音】-兔形陶埙

修改于2024/04/30600 浏览物华茶馆
TapTap
兔形陶埙(xūn)
TapTap
    兔形陶埙,职业-轻锐,稀有度-特出。
资料部档案编号C-491-1927020丨器者外现形象为一名温柔女性。通常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器者外现形象偏向儿童,但作为儿童玩具诞生的她成为了气质恬静的女性,有着温柔稳重的个性。器者的言行具有强大的母性,很乐意照顾儿童和幼儿形态的器者。为了避免伤害到儿童,器者日常穿着棉质的柔软衣物,也会随身携带大量的玩具以供孩子玩耍。个性使然,她也能抚慰许多器者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各部门都颇受好评。除资料部的工作以外,推荐该器者参与更多辅助类任务。
horizontal linehorizontal line

丨器者本源-吹“土”为声

「故事的最开始,是一个人捡了块有孔的石头去捕猎野兽,可是在挥舞石头时,却听到里面传出呼啸版的哨音……那时谁会知道,这声音能经历千年,最终演化成千古悠扬的乐曲呢?」——语音·致知提升
TapTap
兔形陶埙(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兔形陶埙,通高5.3厘米,长6.5厘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4800–3900年),1958年郑州旮旯王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该陶埙为灰色陶胎,由一块球形泥土捏制而成,其形似一只卧在地上的温厚小兔。古人用泥条塑造出兔子的头部,然后拉出一条短尾,最后捏出乳钉形的兔腿,最终制成了一只朴拙而不失可爱的兔形陶埙。
「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上面有什么。噢……原来是一个音孔,和一个吹孔呀。吹口气能变成悠长的曲调,很神奇吧?哎——我又把你当成小孩子了吗?」——语音·鹿鸣之谈
它的身上有两个孔,一个在背上,呈方形,是吹口。另一个在尾部右侧,呈圆形,是音孔。它是非常罕见的兔形陶制音乐器物,经测试,音孔可以发出两个乐音。
中国古代的乐器,往往介于玩具、工具、乐器三者之间。有专家推测,兔形陶埙是一种能够吹奏发声的孩童玩具,这应该是游戏中器者充满母性的形象设定由来。
horizontal linehorizontal line

丨溯源-“石流星”

「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尔雅注疏》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之一。提到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当我们的祖先辛勤耕耘,逐步建立起农耕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埙的雏形。
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埙,是在1973年出土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的椭圆形单孔陶埙,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这件埙仅有一个吹孔,能够发出单一的音符。而在陕西西安的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两枚距今6000多年的土烧陶埙,它们的形状略似橄榄,其中一枚上面有两个孔,上下贯穿,另一枚则只有一个孔。有趣的是,在发掘之初,由于专业音乐史学家的缺席,考古发掘报告中只能以“吹起来吱吱有声”这一朴素的描述来概括这两件乐器的音色。
此外,埙还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陕西临潼姜寨、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等多地陆续出土,这充分证明了在六七千年前,这种吹奏乐器已在不同地区的部落中广泛使用。
关于埙的起源,主流观点认为,它的诞生与先民们的生产劳动实践紧密相连。相传,埙最初并非作为乐器而诞生,而是源自于一种名为“石流星”的狩猎辅助工具。在那个时代,先民们的生活和生计主要依赖于狩猎。在狩猎活动中,一种球形的投掷物被广泛使用。先民们用绳子绑住石球或泥球,投掷出去以击打鸟兽。由于一些石头天然带有空腔或孔洞,当先民们用这些特殊的石头投向猎物时,空气穿过石头的空腔,因摩擦而产生了声响。
一种说法是,先民们利用这种声音模拟动物的叫声,以诱捕飞禽走兽。另一种说法则是,他们利用这种声音作为信号,指挥团队的狩猎行动。正是这种声音,启发了古代先民们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这种“石流星”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埙。随着社会的进步,埙逐渐脱离了狩猎工具的功能,纯粹作为乐器使用,其音孔逐渐增多,最终发展成为能够吹奏出优美旋律的乐器。
horizontal linehorizontal line

丨形象设计-兔形

「一人一个兔子玩具好不好呀~」——语音·加入编队
埙的形态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卵形、橄榄形外,还有猴头形、葫芦形、鱼形等多种样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埙的形状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兔形陶埙的出现,便是这演进过程中的产物之一。
TapTap
形态多样的埙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兔”这一形象拥有极高的美誉度。兔子是祥瑞生灵的象征,深受历代喜爱。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将兔子形象融入生活器具中,希望带来吉祥与福气。中国人与兔子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殷墟中出土了商代野兔的头骨上下颚和肢骨,证明了野兔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在甲骨卜辞中,也记录了大量时人猎兔的文字。千百年来,兔子作为家畜、宠物、皮毛兽等等,与我们的关系日益紧密。
TapTap
兔子元素使用
在游戏的形象设计中,多次使用到了兔子元素,包括散落的兔子玩偶、头上的兔子发夹、裙摆的兔形装饰、兔子地垫以及器者灰色的兔耳、兔尾巴设计等等。其中,背后倚靠的大兔子靠垫与文物最为相似。鉴于该设计灵感是来源于兔子陶埙为儿童玩具的说法,因此背景画风充满了童趣,更像是坐在一个供孩子玩耍的空间里。器者手握陶埙,灰色的长发像两条长长的灰色兔耳垂下,通体色彩以灰色、土色系为主,可能是由于兔形陶埙本体是灰色陶胎的缘故。
「你知道那个故事吗?小小的沉香坐在船上,摇啊摇啊……他问道:“幸福是什么呀?”妈妈回答他,“幸福就是和沉香在一起。”……此时此刻的我,也非常幸福。」——语音·投契之谈
兔形陶埙这样的文物,不仅展现了我们祖先的艺术创造力,更承载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horizontal linehorizontal line

丨衍生杂谈1-陶土

制作埙的材料,经过了一系列历史演变。最初,人们多采用石头和骨头来制作埙。石头与气流摩擦发出哨音,形成了可以吹奏的天然石质埙。再利用鸟兽骨头,我们的祖先制造出了骨笛、骨哨和骨质埙。到了“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以后,祖先们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就制造出了陶埙。
TapTap
埙的各种材质
从利用纯天然石制埙,到骨制埙和陶埙的制造与使用,埙的材质演变,体现了祖先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文化发展轨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艺技术的不断提升,制作埙的材料逐渐扩展到了半瓷、瓷、竹、紫砂等多种材质。
然而,由于陶土具有出色的可塑性,易于成型,且烧制后的埙音色悠扬动听,因此陶土仍然是制作埙的主要材料。这种材质的选择既体现了古人对音色的追求,也展现了他们对工艺美学的理解。
horizontal linehorizontal line

丨衍生杂谈2-古乐新生

埙从一孔演变到六孔,经历了约三千年。最早的埙制作简单, 仅能吹出一个音。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已经拥有三个音孔,能够吹奏出四个音。到了商朝晚期,埙的音孔数量进一步增加至五个,能吹六个音。到了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这使得埙能够吹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值得一提的是,六孔埙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后220年)出现,并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
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乐书》
埙的音色独特,悠远深沉、哀婉动人,独占八音之土,被古人誉为“立秋之音”。它曾在古代普通百姓中流传甚广,尤其在周代奴隶制社会,埙已经相当流行。进入战国初期,埙更是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奠活动中,成为庄严肃穆的仪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秦汉时期,埙在宫廷雅乐乐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常用于合奏或独奏,其美妙的旋律回响在宫廷庆典、祠宗庙以及敬天地鬼神的场合。无论场合大小,埙的演奏都无处不在,可见其在中华民族古代音乐史的地位。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埙的演奏逐渐式微。清朝末年,除了在宫廷雅乐中偶尔可以听到埙的演奏外,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这种乐器。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埙乐在公演中几乎绝迹。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考古发现,音乐界开始对埙及其表现力进行重新认识与发掘,并不断改良完善乐器本身,埙乐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底蕴开始融入现代文明,焕发出古老而奇异的光彩。
1984年,杜次文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奏埙曲《楚歌》,这是埙乐首次登上世界舞台。人们吃惊于一个以土为之的乐器,竟有如此惊人的表现力。当时媒体形容埙“是能够发出奇妙声音的音乐瓶”
近年来,埙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正式的演出舞台。我国许多著名音乐家开始为埙作曲,人们对埙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大型歌舞剧《兵马俑》以及各地方戏曲中,都可以听到埙乐作品的出现。同时,也涌现出了《风竹》、《楚歌》、《遐思》等优秀的埙独奏曲,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埙的古老韵味,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埙的音乐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
时至今日,当我们听到它的声音,仿佛缩短了今时与远古时代的距离。“其声悠远、其性静默”,这是对埙乐的形容。我们能够在博物馆里重新见到它,也许是远古留给我们的温柔回音吧。
TapTap
参考资料:
WIKI
《国宝档案》
《科普中国》
《中国埙乐文化发展概述》
9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