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轶事】06 街上的诗人/Poet in the Street

2024/04/2939 浏览攻略
TapTap
街上的诗人/Poet in the Street
总要有个人说出真相,不是吗?
horizontal linehorizontal line
两位深一脚、浅一脚踩着雪的基金会调查员,像两只断了胡须的猫,徘徊于森林外围。
调查员Ⅱ:
这儿还挺热闹……难道在这地上随便打个洞,也能流出石油来吗?
调查员Ⅰ:
我建议,等某块石头前的人群稍微散开,再过去采集上面的刻痕样本。
调查员Ⅱ:
没问题。这里只有我俩,您是队长,当然听您的。
调查员Ⅰ:
即便如此,队内决议流程也是必须的。
调查员Ⅱ:
收到!不过,我不是有意打断您——好像那边出现了什么骚动。
在——我看看——最大的石块那边。
提议,我们现在过去瞧个明白?
调查员Ⅰ:
……附议。
几句争论,大段各执一词。
人们久留于原地,等待共识的出现。
游客Ⅰ:
——不过,如果是为了开发这远离本土的岛屿,也并非不可能……毕竟这确实是好几位沙皇,花了两百年都没做到的事。
游客Ⅲ:
那如果这些都是假造,这位“冬”先生,又是由谁代笔呢?
游客Ⅱ:
我还是相信我的判断,没有代笔……
因为不管是写在羊皮纸,还是石头上,这种语言中维持的惊人一致的特殊温度,都是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难以仿制的。
真想见见作者本人……
短暂的沉默之后,异见的发表者再度开口,吐露的却是褒奖。
游客Ⅲ:
其实还挺令人佩服的。
游客Ⅰ:
……这个你口中的,“野蛮人”?
游客Ⅲ:
你想想,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个人在,呃,这种地方,生活了这些年,一直没有逃走,也没有死去,并且还在写诗,成名也没有离开。
如果是假的,那也需要造假这么多的石头诗,和你看到的那些多语写作羊皮纸……仍然是个不小的工程。
游客Ⅱ:
是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很难得。
游客Ⅰ:
这也确实……
共识,存在得比眨眼更短暂。
更多、更多异见的回响,从人群里某个地方传来。
???:
太,太失望了。
也没什么……了、了不起的。
简直……随处可见。
就算是,识字的……小孩子,也能写出来……
“吵嚷的人群似乎把一切都打乱了。”
“他们源源不断涌入岛上,对着刻字石头输出自己的见解。”
“或执着地搜寻着,标志诗人存在的一切痕迹。”
“诗人这次没有远远躲起来。”
“他尽力想让一切回到正轨。”
游客Ⅱ:
请问您,认识这位诗人吗?否则是怎样下的判断呢?
冬:
……
有……有眼睛的人……都,都能看出来……
游客Ⅰ:
那您可一下侮辱了许多人。
冬:
这些……句子……太过直、直白,简陋。手法……低劣。
就像把麦秆……插在苔原上。然后,赞、赞美它的……生命力……
游客Ⅱ:
您难道就写得更好吗?
冬:
……不、不过是刻在……石头上的……胡言乱语……
您也……也能写得……更好。
游客Ⅲ:
那么,您一定也是位有名的诗人。请问您都有些什么作品?等我回去,一定找来拜读一下。
一阵笑声默契地传递开来。话音间,人群已经成了两个界限分明的阵营。
卖力贬低这些诗作的“始作俑者”,独自站在视线的中央,像分开红海的摩西。
不同的是,这“红海”之分并非让路的认同,只为了对异见分子更猛烈地反扑。
冬:
……
我……
山雀站在他肩膀上,紧紧贴着脖颈,似乎急于缓解这阵急促的失语。
语言,由手写就,或者自舌吐露,从未像此刻这样苍白。
冬:
……
局促沉默之中,淡蓝的、冰棱一样的光晕,从他脚下隐约显现了。
身后的林地里,兽嚎鸟鸣,此起彼伏。
调查员Ⅱ:
是中间的那个人。
调查员Ⅰ:
一样的施术波动。
调查员Ⅱ:
瞧上去和大伙儿也差不多。他就是那位到处刻字的神秘学家?
调查员Ⅰ:
嗯。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了。
他是位诗人。
horizontal linehorizontal line
上一篇:05 善辩者满载/Returning with Abundance
下一篇:07 在寒夜中……/In the cold night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