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之战】马超和曹操在潼关打得不可开交时,刘备孙权在忙什么?
2024/01/1157 浏览综合

戏说三国,笑品三战!
各位主公大家好,欢迎来到全新栏目《阿志说三国》,我是主持人阿志。
三国一向是个热闹的时期,各方诸侯攻伐交战、纵横捭阖,大家都没有闲下来的时候。通过前面几篇文章的科普,大家都已经知道马超与曹操在潼关打得有来有回,不可开交。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时候孙权和刘备都在忙些什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中败与孙刘联军,南下之路被阻断,因此改变了战略重心,决定进军关中、汉中、巴蜀地区,进而爆发了潼关之战,史称渭南战役(又称“潼关之战”),这一年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曹操对外宣称讨伐张鲁,军队将会经过关中诸侯马超、韩遂等人的势力范围,引起“关中十将”的怀疑,他们认为这是曹操的“假道灭虢”之计,也就是马、韩等人认为这是曹操假借路过为借口要吞并自己的属地,于是便推举韩遂为都督,,以韩遂马超为首反抗曹操。

于是,曹操还没有和这场“主角”汉中张鲁打起来,便先和马韩打了起来。然而,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张鲁绝对想不到是,他不仅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

刘璋,时任益州牧,生性懦弱多疑,与张鲁交战多年,得知曹操要讨伐张鲁之后,最为惊惧的便是此人。


实际上,张松早就看出刘璋能力有限,在他的麾下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在刘璋示好曹操未果且被刘备示好的情况下,就准备暗中拥立刘备入蜀上位。
而法正本就是张松好友,虽然也一直觉得自己明珠暗投,但在此时还没有叛变之心,直到他去见了刘备……就更坚定了要跟随后者的决心

阿志认为潼关之战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被低估的,因为这场战役造就了一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刘备开始有机会取得自己的地盘,逐步实现“隆中对”中三分天下必先占据益州和荆州的战略目标,如果没有潼关之战,曹操就会直取张鲁,进而攻取益州,那么刘备的处境将岌岌可危。

而潼关之战的发生,严重拖延了曹操吞并汉中的想法。同时刘璋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为了抵御曹操,才不惜亲自为刘备招兵买马,邀请刘备进驻葭萌,才得以让刘备有机会以此为据点树立恩德,收获人心,逐步演变为后面大家熟知的剧情。

不仅如此,潼关之战影响甚至更为深远——马超战败之后,过了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投奔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凭借自己在少数民族中的威望联合羌、氐部落,牵制曹操主力,让刘备赢得汉中之战,使三分天下成为现实。当然了,这就不是潼关之战时能预料得到的事情了。

而在年度剧本“潼关之战”中,各个势力的技能特性便与此时角色在历史上的行为有关:比如,刘备在益州正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他的技能就是“鱼米之乡”和“开垦”,可以让各位主公获得更多的资源;

而刘璋为了抵御未来的征讨,技能则是“金城汤池”和“列阵守险”,都是防御性的技能。

什么?有人问,另一大势力东吴的孙权在干什么?

东吴的霸主孙权在这一时期趁着曹操讨伐西北无暇南顾,大力发展自己统治的区域,所以在潼关之战剧本中,孙权阵营的发展特性也高度还原了历史,技能为“水路通商”和“招兵买马”这种有助于发展的技能特性。

各位主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加入阵营,如果想体验两军对垒、运筹帷幄的快感,就加入到马超与曹操的阵营;如果喜欢种地经商,就可以加入刘备、孙权、张鲁、刘璋阵营,缓慢发展以图天下。
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刘二牧传》
《三国志·卷八·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
《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
《太平广记》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