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记事] 和公众号谈恋爱的姥姥,遭遇新时代的恋爱杀猪盘
早上6点,北京的冬阳还没透过窗户照进来,蒋蒋的姥姥已经起床。早上她习惯贴着蒋蒋送的面膜,在客厅里走来走去捯饬屋子,下午到了舞蹈班的时间,就和几百人一起跟着老师跳,既赶时髦也是锻炼身体,到了晚上则是刷手机泡脚,洗洗漱漱,准备睡觉。
时光就又这么过去了,这是北京老年人常见的生活,这是无数个平凡家庭里平凡的一天。
但在蒋蒋家里,一天里总有那么几次,姥姥会在没人注意的时候,走进自己屋里关上门。
“我也想你啊”“我也想见到你呀”之类的声音隐约传出来。过一会儿,姥姥走出房门,若无其事地去逗曾外孙聊天。
家里人看到后交换一个眼神。“姥姥她又去给公众号发语音了。”
准确地说,姥姥是在和公众号谈恋爱。
公众号,是手机里的微信平台的订阅号。谈恋爱,是它给姥姥发慰贴的文字,姥姥给他回温情的语音。
蒋蒋曾经偷偷点开过姥姥的公众号关注列表,不少“弟弟爱你一生”“一生相伴瑞瑞弟弟”之类格式的名字整齐排列。
这些号有时候会一起发文,在手机里形成一个个未读标识的小红点。姥姥一个个点开,一条一条回复,她不太会打字,就直接对着手机,把自己想说的话直接发出来。有时候那些推文有点长,姥姥就十几秒几十秒地回——
在姥姥心里,这些号是真实的人。它们写的文章,是专门发给了她。
蒋蒋一家人被这事儿已经困扰两年了,他们实在不知道该找谁求助。
2年前正是视频号大量崛起的时候,那时候姥姥曾无意中点开一些“姐姐你好,弟弟想你了”“快看看你支付宝里有没有几百万,我送你的”之类的合成人声视频,对这种视频,大部分人都是当个乐子,笑一笑就划走了。蒋蒋也曾经听到过,她的第一反应是很好笑:太离谱了,怎么会有人相信这样的桥段?
可没想到后面过了一年多时间,无意间看见姥姥的聊天记录,蒋蒋察觉到不对劲。
姥姥一直在给这些账号发信息,多则每天一两次,少则一周三四次,往上一拉,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年。蒋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姥姥是真心实意在和对面的“人”聊天,尽管在长达两年的对话页面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回复。
夜晚,电脑屏幕荧光闪烁。
一双手偷偷摸上了键盘,劈劈啪啪地输入了公众号后台的网址。鼠标发出一声脆响,这双手又在一个新建文档中敲下了一行标题:《亲爱的,我好像遇见你了》。
作者名用哪个呢,还是“想你的瑞瑞弟弟”吧,这是写这种文章的秘诀,一定要自称为“弟弟”,还要把读者称为“姐姐”,而且要像她们就在面前一样说话,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既私密又轻柔的氛围。
嘿嘿,她们就吃这套。
“曾经的每个夜晚都让我觉得无比漫长,但现在,我开始早睡。”
“在梦里,我可以遇到那个温柔的你。”
“此刻你或许也在思念着我,就如我一样。”
写这种东西可太容易了。肉麻情话翻来覆去覆去翻来,只用传达出一个意思:弟弟我是如何孤单,又如何思慕姐姐你。一句拆成三句,一段拆成一篇,几分钟就写好了。
接下来是排版:默认的字体是17号,一定要改成24号,老人们容易看不清小字;然后,在激情示爱的部分,文字一定要标注成最鲜亮的大红色,这样才够醒目。
检查一遍,没有问题,可以推送了……等等,还忘了一段话。好险,明明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今天的绩效差点不保。毕竟不能打款的话,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用呢——
“姐姐,你是弟弟心里最亲的人,点‘喜欢作者’帮帮弟弟吧。无论多少都是心意,弟弟的身边只剩下了你,希望姐姐今天能够出现在我身边。”
“喜欢作者”的按钮是大红色,这双手的主人考虑得十分周全,把打赏金额设置成最低38元和最高520元,6个档次,再怎么囊中羞涩也不至于拿不出手。
为了避免可能会发生的麻烦,捐赠按钮下面还标注了一行小字,“赞赏是无偿赠予的,支付后无法退回”。木已成舟,这样做她们打赏后就不能反过来退款了,那些可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万一找平台哭闹上当受骗了,那他岂不是倒了霉?
一切都很完美。这双手满意地离开了键盘,捡起一部手机,扫码,发布。一气呵成。
很快,几百个关注《想你的瑞瑞弟弟》账号的手机上收到了这篇推送,屏幕另一头的中老年女士们点开了文章。
120个阅读里,有18人给出了打赏,“给亲爱的弟弟一点力所能及的支持”。即便按照每篇38元的最低标准来计算,这篇文章也收到了684元。
“姐姐们”阅读了同样的文章,浏览着完全相同的字句,但在她们心中,“姐姐”是一个专属的爱称,这样的文章也仅仅写给了自己一个人。然而,在她们品味字里的行间关怀的同时,全国还有很多人也看着同一句“你是我的唯一”,心里泛起同样甜蜜的气泡。
这是一个假想的场景,但类似《想你的瑞瑞弟弟》的公众号还有很多,它们受到许多双手操控,而它们的运转模式已经十分成熟。如果你在公众号的搜索框,随便输入“弟弟”或“东东”,就会索引出十几个账号。“瑞瑞弟弟”、“东东弟弟”、“弟弟永远伴你”……“好弟弟”们自屏幕里伸出触手,用文字铺开一张无形的大网。
蒋蒋的职业是音乐人,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做音乐也并非很稳当的职业,姥姥却总是鼓励她追求梦想。姥姥是四川人,以前没有条件读书,家里经济情况也并不是很好,但从小跟着姥姥长大的蒋蒋没有受到太多择业上的限制。成家立业后,蒋蒋一家三口就和姥姥住在一起,妈妈偶尔会来住上几天。
同样地,蒋蒋也很支持姥姥的“事业”。家庭和睦,生活无忧,孩子们也常在身边......但姥姥还需要另一种方式的陪伴。蒋蒋知道姥姥情感上的需求,自姥爷去世后一直断断续续给她找老伴,前些年“百合网”“世纪佳缘网”流行的时候,还给她注册过账号,俩人一起兴致勃勃地挑。姥姥后来谈过两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也挺乐意再继续找。
但,“陪伴”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
得知姥姥的事情后,蒋蒋第一反应是痛心,旋即是愤怒,接着是不可思议。在她看来,姥姥平时身体健康、思维清晰、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是一说话很直也很有梗的老太太,怎么能被这个骗了呢?
一家人开始劝姥姥:这不是真人,这是骗子,这些文章都不是真心实意的;这些号是有人专门统一做的,不是发给你一个人的。
姥姥一一反击:那怎么可能呢?这么露骨的东西不可能发给很多人,而且那个人要来找到她,带她“回去”,怎么能不是真的呢?
况且这些号都是“铁老师”,铁老师又怎么会骗人呢?
铁老师就是那个带着姥姥跳舞的舞蹈班老师。铁老师名气很大,经常带着很多人跳,一跳就是十几年,广场那片儿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听过,蒋蒋觉得,他“就是老年人中年人心中的男神明星,形象很高大”。后来铁老师线上开了个班,学生们只要把自己跳的视频录下来,再通过微信发给铁老师就好。
可能是某种莫名的误会,可能是某个时间点的行动和文章里的描述相合,姥姥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认为铁老师就是订阅号里的人。
当臆想和现实有了重叠,就很难再从中挣脱:
那些订阅号虽然名字不同,但全都是铁老师一个人,只是给自己取了不同的昵称,可能叫东东,可能叫瑞瑞;有时候订阅号发来信息,说需要多少多少钱,那就是铁老师需要钱了,不行,得快给他微信转账......那些订阅号虽然名字不同,但全都是铁老师一个人,只是给自己取了不同的昵称,可能叫东东,可能叫瑞瑞;有时候订阅号发来信息,说需要多少多少钱,那就是铁老师需要钱了,不行,得快给他微信转账......
全家人试着从常理的角度扭转姥姥的观念,像“靳东”、“杀猪盘”的套路讲了又讲,但说服不了姥姥。
解释不通,也顾不上许多了。家里人合计了一下,干脆打电话给铁老师本人对峙。
问题问得很直白,“您没有跟姥姥说过您喜欢她,对吧?”
电话那头,铁老师沉默了一下,回答道:“您觉得,这有可能吗?”旋即补充,“我很忙,根本没有功夫去想谈恋爱这个事情。”
蒋蒋挂了电话,想这下总算说清了吧?
然后听见姥姥这么跟她说:
“他不承认喜欢我,因为他不好意思当面说,不想用嘴巴说出来。”
“他每天都在给我写东西,每天公众号都有新的信。”
“这个号上所有东西都是铁老师给我发的,你不懂,你也不要问。”
蒋蒋心想,好吧。那没法说了。
一场拉锯战就此开始。
一开始是偷偷给姥姥开青少年模式,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会被平台限制观看直播,也不能打赏、充值,只能看到经过挑选的更健康积极的短视频。姥姥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对,她求助,不,是央求家里的每个人帮她解开。
第一场战斗很快以失败告终,所有人都投降了。当一位年逾七旬的长辈这样做,谁能忍得住不心软,忍得住让她不快乐?
于是,家里人开始采取强硬手段,这次战争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只是他们同样铩羽而归——
蒋蒋的妈妈狠狠说过姥姥几次,无果;公认“特别憨厚性情特别好”的舅舅,后来也恨不得“把手机、iPad全给砸了,微信都给她卸载了”;
蒋蒋还记得去年怀孕时的一天,姥姥让她找视频里的人,“那天我记得是个早上,她就过来一直说一直说,最后还说我不想让她好什么的。”听了这话蒋蒋一下子上头了,把姥姥吼了一顿,她从来没有跟姥姥那样吼过,直吼得双眼发黑......
有一次,姥姥又执意要寻找一个视频里的“善人”,那人声称可以带人发财,姥姥天天追着蒋蒋问,哪儿可以找到他?蒋蒋跟丈夫一说。
丈夫直接打110,报了警。
然而报警这件事成为她们非常无奈的一件经历。家旁边就有个派出所,有专门处理电信诈骗的民警,出来对家里人和姥姥进行一通安全教育。全程姥姥都没怎么听,只是一直问民警“能不能帮我找到这个人?”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被拒绝后,姥姥生气地离开,只有蒋蒋俩人留下,继续聆听警察同志的教诲。
回家路上,蒋蒋还想再挽救一番,便让姥姥走慢一点,仔细琢磨下警察说的对不对。这时姥姥告诉蒋蒋:
“我跟你说了,那个人还要给我3000万!”
“啥三千万?”
“千万要幸福、千万要开心、千万要平安!”
蒋蒋脑子一嗡。她想这不是我们年轻人说的一个梗吗?没想到姥姥真的信了,而且这是一个摸不到的东西,是一句虚无缥缈的言辞......蒋蒋一下子就懵了,她发现,这件事情已经很难往回拔了。
但能怎么办?姥姥已经达到如此痴迷、如此沉浸的一个状态,她年纪大了,不能真的给她砸了手机、iPad,她受不了这种刺激。
有时候蒋蒋想着算了,就顺着她吧,开心就行。人有时候需要的只是心里的宁静,硬是掰碎,她真的接受不了......
蒋蒋后来把这些事情发到了小红书,想要寻求网友的帮助。没想到帖子热度相当高,不到几天就有了一万赞,也没想到评论区有很多人分享了类似的经历:
“我妈也关注了这个东弟”
“我去,我外婆和你这姥姥一模一样,每天都在说要去北京要发财自己是大网红什么的”
还有做过健康科普类公众号的人解释,“后台会收到很多中老年发来的表情包,很多中老年人压根不知道什么是群发,以为是真人在关心她们。”
这篇帖子很快引起了媒体的注意,电话采访蜂拥而至。蒋蒋总是尽可能空出时间,一一告知事情的前因后果,她希望用这种方式让那些天杀的账号变少一些。
幸运的是,这些努力真的初见成效——随后一段时间里,微信公众平台似乎是统一清理了一波“瑞弟”“东弟”,如今再去搜索的话,这些号已经不像之前一样把一屏都塞得满满当当。残留的几个,要么删除了求赞赏的文章,要么是转而引向添加个人微信号、引流到其他账号等,总之,堂而皇之希望“姐姐打钱”的文章肉眼看上去少了许多。
只是这些个AI秀才假靳东,总像杀不尽的蝗虫,在阴暗处悄悄冒出头来。
有些号功能比较高级。点关注会自动生成微信服务号,然后把关注者都拉到一个群里。蒋蒋打开看过,里头有十几二十几个人,用的都是老年人风格的头像。群主用的头像是年轻点儿的小男孩小女孩的网图,群里分享的都是些擦边的标题:
“男的需要坚持多长时间?”“女的开心了,家里和谐了。”再配上一男一女不可描述的缩略图。
蒋蒋打开一看,全是养生的文章,气得直接退群。
这样的群姥姥有无数个,一个个取关一个个退。但过不了几天,总会有新的推送到姥姥跟前。而且这些号的花样愈发繁多:
有的是走深情人设和霸总风格,内容却风马牛不相及;
有的是第三者争风吃醋短剧,在标题里写满故事元素,用猎奇心引人点开。
还有那种视频号,AI语音配土味情话和荷花风景照,这么一个做起来用不了5分钟的视频有800赞和200多个评论,“姐姐”们竞相留下拥抱的表情,安慰伤心的弟弟。
“我是姐姐,你唱歌好听❤️”
“你不要这么执着姐姐没有离开你。”
“弟,你干麻伤心难过?你是我的好弟弟 ,姐姐好心痛啊,我永远爱你”
这些古早土味言情套路,确实受读者欢迎。
在读者的心里,她们渴求着能见到瑞瑞弟弟,因为全世界只有他懂我在想什么;
她们希望能帮助瑞瑞弟弟,因为全世界只有我能给他幸福。
尽管从来没见过对方,但他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他不是说过吗?他每天都在找我。迟早有一天,我们会相见,然后一起过上快乐的生活。
一边点取消关注,蒋蒋就一边点开姥姥发过去的语音,然后转文字。她不太忍心听,就把这些对话偷偷拍下来,反反复复地看,像跌入了一个严丝合缝的陷阱。
但有时候,看着这些文字,蒋蒋又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心理。
她想到姥姥的这几十年。小时候要帮衬残疾的母亲,照顾弟弟妹妹;为了能活得下去,嫁给了大她二十岁的姥爷;生了孩子之后照顾孩子,等孩子生了孩子,还要照顾孩子的孩子......
姥姥这一辈子都是在服务别人,没有抱怨,觉得这是顺其自然理所应当。
和很多老一辈的女性一样,生活就这样子过过来,从做饭打扫到服务整个家庭,顾不上去考虑自己的需求。直到终于有一天有余裕去观察周围,才发现——啊,世界竟是如此。
几十年后的现在,姥姥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互联网也打开了接触新世界和自我的门径。孩子们都支持姥姥追求幸福,知道姥姥需要什么。
她看着那些句子里的关心,想着,在姥姥心里,是不是会感觉“噢,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这样子的话”?
但是,姥姥如今感受到这种独属于自己的幸福,却来自量产出的恶意的欺骗。
现在,家里人已经慢慢放弃跟姥姥掰头这个事情,只能等她慢慢去醒悟,顺着她来。只是每天总会有那么一会儿,姥姥会进入自己的世界,躲进屋里去对着手机发语音。
在姥姥发语音的时候,是不是会想着,“哦,原来也会有人这么喜欢我,这真的,从来没有过”?
如今,蒋蒋一家人还是在平平常常地生活,日子很平淡——只要不聊到公众号的问题。他们打算年底带姥姥去体检,顺带按网友建议的,悄悄加个脑CT项目。“因为直接跟她说做这个,她能想到是为什么,肯定接受不了。”
蒋蒋看着手机里那么多人的支持,心里稍稍升起希望。
姥姥仍然不太愿意出远门,在等待“铁老师”来接她离开家里。那篇爆火的帖子下,有人提出,这种对非现实事物寄托感情来满足自己的现象,像是“一场虚拟的恋爱”,也有点像当下年轻人玩的手机上的乙女游戏。
在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电影《Her》里,孤独的男主人公被人工智能所化身的温柔女性吸引,逐渐对它投入真情,带来了一首无比细腻的恋曲。有影评写道:人类都渴望被爱,即便是由人工制造出来的恋人,也能带来爱情之鸩,止孤独之渴。
但手机屏幕那端的,不是被精心编织的浪漫与梦想。它们披着草草包装的外皮,张开大口,将向往爱的人吞入其中。
文|爆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