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打卡第3天

2023/11/021 浏览历史文学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 “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授”说,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他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名言
“Nihil est in intellectu quod non prius in sensu. (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的)”--托马斯·阿奎纳
伦理
阿奎纳的伦理学是根基于他所谓“行为的第一原则”之上的。在《神学大全》中他这样解释道:
“美德代表了一些权力的运用。虽然人们是以结果来评价一件行动的是非,然而权力的结果只是行动而已。因此如果说权力是完美的,这也必须要取决于其行动才行。”
阿奎纳将审慎、节制、正义、以及坚忍列为人类的四大美德。这四大美德都是自然而与生俱来的,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连结的。不过,阿奎纳也指出三大神学上的美德:信仰、希望、以及慈善(charity)。这三大神学美德是超自然的,而且在他们的目标也与其他美德不同:
“天主神学美德的目标是天主本身,天主是所有事物的尽头,超越了我们的理性所能取得的知识。在另一方面,智慧和道德的目标则可以为人类理性所理解。神学美德也因此与道德和智慧相当不同。”
除此之外,阿奎纳将法则分为四大项:永恒的、自然的、人类的、和神授的。永恒的法是天主治理所有生物的根据,自然的法是人类在永恒法则中的“参与”部分、并且可以透过理性得知。自然法也是根基于他的“行为的第一原则”上:
“…所有法的基本原则是:美德要被促展并行使、邪恶要被避免。所有其他自然法的原则都是根基于此。”
知识论
阿奎纳相信“任何能使人类认清真理的智慧都是由天主所先行赋予的”。不过,他也相信人类天生便有能力在没有天主启示的帮助下了解到许多知识,即使这种知识一直被启示亦然,“尤其是与信仰有关的事物上”。阿奎纳属于亚里斯多德学派、以及经验主义者,他也大为影响了之后这两个学派在西方哲学界的发展。阿奎那还指出,凡接近自然过程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在自然界,支配权总在单一的个体手中。统治宇宙万物的只有一个天主,蜜蜂也只有一个王,因此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也才是最符合天主的本意。
经济思想
一是关于自然法和私有制的观念。在阿奎那看来,私有财产不仅符合自然法的观念,而且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他还利用自然法观念为封建等级制辩护。他对劳动的看法也有等级观念,认为劳动有贵贱之分。
二是关于公平价格的理论。他认为公平价格是商品与商品或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均等,公平价格不仅取决于劳动,还由物品提供的效用决定。他对公平价格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认为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三是关于货币的见解。阿奎那从他的公平价格理论出发,认为商品的价格既然应该是公平的,那么作为表现商品价格的货币的功能就只能是便利交换,起辅助和从属的作用,而不能成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四是关于商业的见解。他指出一个人在两种情况下从事贱买贵卖可以免受道义的谴责。
五是关于利息的见解。阿奎那把物品分为两类,一种是在使用过程中被消费掉的物品,如房屋、土地等。按照他的意见,出借第一类物品是不应该收取利息的;另一种是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费掉的物品,只有在出借第二类物品的时候,才可能收取利息,因为第二类物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可以分别让与的。而在阿奎那看来,货币属于第一类物品,因此借贷货币也是不应该收取利息的。
逻辑类比
阿奎纳哲学的重要架构之一是有关逻辑类比的理论。阿奎纳注意到语言的描绘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单义的、类比的、和模棱两可的。单义的词汇是用以形容两个基本上一样的事物。模棱两可的词汇则是用以形容两个并不相同的东西,并且属于逻辑上的谬误。而类比则是用以形容有一些相同特征、但又非完全相同的事物。当谈到天主时一定会用到类比法,因为一些天主创造的事物是被隐藏起来的、而其他则是被显现出来以让人类观察的。阿奎纳认为我们可以透过天主所透露的事物(一般的启示)了解到他的存在,但只能够过类比的方法这样做。当我们谈到天主的美德时,我们只能了解到那些在人类来看类似于天主的美德的事物,但这些并不完全等同于天主真正的美德。
作为神学家,阿奎纳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把信仰和理性结合起来。为此,他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引入基督教教义中。比如,他类比论证说:
⒈既然自然界最终只有一个权力(大前提);
⒉天主是宇宙的主宰,君主是世俗的统治者(小前提);
⒊那么,君权是神圣的。(结论)。
神学
阿奎纳认为神学是一种科学,以文字记载的经籍和教会传统作为学术的基本资料。而这些基本资料则是来自于天主在漫长历史中给予人类的启示。信仰和理性虽然是不同的、但却是互相关联的,这两者是研究神学资料的主要工具。阿奎纳相信这两者是研究神学所不可或缺的,更确实的说,若要了解有关天主的知识,信仰和理性的交叉点是必须的。阿奎纳混合了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的原则,主张应该理性的思考并研究自然,就如同研究天主启示的方法一样。依据阿奎纳的说法,天主透过自然给予人类启示,也因此研究自然便是研究天主。而神学的最终目标,在阿奎纳来看,便是要运用理性以理解有关天主的真相,并且透过真相获得最终的救赎。
阿奎纳相信神学,并主张君权神授。即君权来自神权,国王的权力是由天主通过教会授予的,教权高于王权。
天主
阿奎纳指出天主的存在并非可以不证自明的,但却也不是无法证明的。在《神学大全》中他提出了证明天主存在的五个证据,这个理论又常被称为“五个证明的方法”。
在讨论到天主的本质时,阿奎纳认为证明天主的最好方法,便是先排除那些不可能是天主的东西,这个方法又常被称为否定神学。他提出了五个天主可能拥有的属性:
·天主是简单的,并没有各种组成的部位,例如身体或灵魂、或者物质和形式。
·天主是完美的、毫无破绽的。亦即,天主与其它事物的差异便在于完美无瑕这个特征上。
·天主是无限的。亦即,天主并没有如其它事物一般有着实体上的、智能上的、或情绪上的限制。但这个无限与体积或数量上的无限并不相同。
·天主是永远不变的,天主的本质和特征是无法改变的。
·天主是一致的,天主自己并没有多样的特征存在。天主的一致性本质就如同天主的存在一般。如阿奎纳所说的:“‘天主存在’这段命题必然是真的,其主题和结论皆为如此。”
阿奎纳的这个证明方式也是来自于其它许多之前的思想家,如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
三位一体
阿奎纳主张天主是完美又完整的,而且也可以以三位一体概念完整解释。这三个不同的位格(圣父、圣子、圣神)由他们与天主的联系所构成一体。圣父藉由自我意识的联系产生圣子,而圣子接着又产生永恒的圣神,圣神“拥有神授的爱戴天主、爱戴圣天父的本质”。
三位一体的存在并不与现实世界分割,相反的,三位一体的存在便是用于传递天主的启示以及美德给人类。而这种传递则是透过化身而成的耶稣基督以及透过内心的圣神(三位一体本身的精髓),并且由那些有被天主救赎经验的人所进行。
耶稣基督
在《神学大全》里,阿奎纳也讨论到了耶稣基督,他首先讲述了圣经里亚当和厄娃的故事,并且描述人类原罪的负面结果。耶稣基督化身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类的本质,协助人类移除他们身上“原罪的污染”。“神圣的智慧认为天主应该化身为人,以这个单一而相同的化身改变人们并且提供救赎。”
阿奎纳也批评了当时许多对耶稣基督抱持不同观点的历史神学家。在回复异教徒Photinus时,阿奎纳指出耶稣是真的出自神授的,而不只是一个凡人。另一个异教者聂斯脱里认为天主只不过是寄居了耶稣的肉身,阿奎纳则回复道天主的完整乃是耶稣的存在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阿奎纳也曾主张耶稣具有一个真正的(理性的)人类灵魂。这个说法使得耶稣有了双重的本质,也使阿奎纳与阿利乌的理论产生矛盾。阿奎纳也反驳了欧迪奇所提出的双重本质在化身耶稣结束后依然存在的主张。阿奎纳认为这两个本质是同时存在的,但在同一个人类躯体里却是可以清楚辨别的,这个说法也与摩尼等人的理论产生差异。
简而言之,“基督有一个与我们相同本质的真实躯体、一个真实的理性灵魂,但除此之外还多出了完美的神性。”也因此,耶稣基督是统一的(三位一体)、但也可以是多重的(两个本质、肉身和神性的理论)。
存在目标
在阿奎纳来看,人类存在的目标是要与天主结合并且建立永恒的连结。更具体的说,这个目标可以透过“乐福直观”达成,乐福直观代表的是当人了解到天主的本质,因而获得了完美、无止尽的幸福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在死后才能达成的,是由天主给予那些在世时透过耶稣基督教诲而获得了救赎和赎罪的人的礼物。
这个最终的目标也与人在世时的作为有关。阿奎纳指出个人的意志必须被指挥朝向正确的方向,例如慈善、和平、以及神圣,这是达成幸福的途径。阿奎纳以幸福的观念作为他有关道德生活的理论的轴心。意志与目标在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因为“意志的正直可以指挥人类正确的走向最后的目标(乐福直观境界)”。那些真正试图了解并发现天主的人也必然会爱慕天主所爱慕之事物,这样的爱慕则需要人在每个行为的选择上坚持贯彻道德并承受结果。
认识论
托马斯的认识论思想基本上是继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表现出明显的反柏拉图的倾向。他从知识与信仰的区分出发,在神学范围内探讨了人的认识能力所占据的地位,分析了感性与理智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观。
在托马斯看来,认识对象是和认识能力相应的。据此,托马斯将认识能力分为三种:第一种认识能力是感觉,它是一种物质机体的活动。每一感觉能力的对象都是存在于有形物质中的一种形式,这样的物质是个体化的本原,所以这种感觉的认识能力所取得的知识只能是个体的知识。第二种认识能力是天使的理智,这种认识能力既不是一种物质机体的活动,也和有形体的物质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认识能力的对象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一种形式,天使的理智虽然也认识物质事物,但也只是从非物质事物(或从自身、或从天主)的地位去认识。第三种认识能力是处于中间地位的人类理智,它不是一种机体的活动,而是灵魂的一种能力。此种认识能力用对种种影像进行抽象的方法来了解物质事物,从而通过这样的了解物质事物来获得某些非物质的事物的知识。在这三种认识能力中,属于人的认识能力是感觉和人类的理智。
哲学与神学
关于哲学与神学的关系,托马斯的老师大阿尔伯特认为,哲学的问题只能以哲学的方式来处理,而神学问题,例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创世复活等,是自然的理智所无法理解的,因而只能用神学的方式来处理。托马斯从这种思想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并进而得出了“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的结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