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宋光宗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为成穆皇后郭氏。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朝第三位皇帝(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1][28][29]
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于孝宗藩邸。绍兴二十年(1150年),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庆元六年八月辛卯日(1200年9月17日),驾崩于寿康宫,享年五十四岁,谥号宪仁圣哲慈孝皇帝,庙号光宗,葬于永崇陵。嘉泰三年(1203年),加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23][24][28]
赵惇即位之初,连下三诏求言,但他并未从建言中梳理出绍熙之政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付诸雷厉风行的行动,反而通过废罢拾遗、补阙,削减谏官人数,重颁御史弹劾依据和准则来限制台谏对皇权的约束。同时,开启“一相去台谏以党去,一相拜台谏以党进”的先例,导致相权与台谏结党、相互勾结的痼疾。[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