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宋哲宗赵煦[1](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104]),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1]
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被立为太子,三月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祐。赵煦登基时年龄尚幼,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临朝听政[2]。高氏起用司马光等反对熙宁变法的大臣执政,恢复旧法,主张变法的官员被逐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改元绍圣。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新党执政后,逐步恢复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后来新党内部分裂,使新法大受影响。[3]在军事上,赵煦一改元祐弃地求和的政策,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赵煦身体健康一向不良,在位末期因子女接连夭折而大受打击[13][29]。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在东京福宁殿病逝,年仅二十五岁[4][5],在位十五年。累谥为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90]。
赵煦亲政期间,在内政方面部分恢复熙宁、元丰时期的经济政策,但无法阻止愈演愈烈的党争;对外任用章楶等人屡次击破西夏,逼迫西夏请和,完成了开边活动。[107]因其统治使宋朝国势有所起色,故被后人称赞为“天资聪粹,实有为之主”,其早逝被认为是对宋朝进一步发展的极大损失[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