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2023/10/254 浏览综合
北齐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1]),字子进,鲜卑名侯尼于(一作侯尼干),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出生于晋阳,小名晋阳乐。北齐开国皇帝,神武帝高欢嫡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1]。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凭借门荫入仕,拜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历任左仆射、尚书令等要职,受到其兄高澄的重用。武定七年(549年),长兄高澄遇刺身亡后,趁机执掌朝政,受封丞相、齐王。武定八年(550年),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史称北齐。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律令,重用杨愔等人才,并省州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修筑北齐长城四千里,设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南梁,拓地于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颇有圣主气范,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2],成为一代英主。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罚无度。
天保十年,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时年三十四,庙号显祖,谥号文宣。后主天统初年(565年),庙号威宗,改谥景烈。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谥。[3]
全名
高洋
别名
侯尼于,另作侯尼干(鲜卑名)、晋阳乐(晋阳乐)
子进
谥号
文宣皇帝(初谥、终谥)、景烈皇帝(改谥)[3]
封号
太原郡开国公、齐郡王(称帝前)[9][11]
北齐
550年-577年
高洋
开国皇帝
查看北齐帝王族谱
高洋
齐文宣帝
高殷
齐废帝
高演
齐孝昭帝
人物关系
共34个词条
更多
李祖娥
妻子
高绍德
儿子
高殷
儿子
高绍义
儿子
相关视频
更多
6.1万播放|00:56
一分钟了解北齐初代皇帝高洋
秒懂百科
5211播放|09:27
间接性精神病皇帝高洋疯狂屠戮背后的真是意图
老笨蛋谈史
97万播放|00:54
魏晋南北朝北齐高洋#星知计划#
秒懂百科精选
41播放|01:30
北齐高洋皇帝,酒后侵犯岳母,荒唐人生
大湖文摘
相关星图
北齐有庙号的皇帝
共5个词条
3.5万阅读
高洋
北齐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进,鲜卑名侯尼于(一作侯尼干),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出生于晋阳,小名晋阳乐。北齐开国皇帝,神武帝高欢嫡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凭借门荫入仕,拜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历任左仆射、尚书令等要职,受到其兄高澄的重用。武定七年(549年),长兄高澄遇刺身亡后,趁机执掌朝政,受封丞相、齐王。武定八年(550年),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史称北齐。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律令,重用杨愔等人才,并省州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修筑北齐长城四千里,设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南梁,拓地于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颇有圣主气范,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成为一代英主。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罚无度。天保十年,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时年三十四,庙号显祖,谥号文宣。后主天统初年(565年),庙号威宗,改谥景烈。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谥。
高演
高演(535年~561年11月24日),字延安,祖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第三位皇帝(560年9月8日—561年11月24日)。神武帝高欢第六子,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高演才智超群,深受娄昭君的宠爱。东魏时期,高演爵封常山郡公。天保元年(550年),北齐代魏,高演晋爵常山王。天保五年(554年),任并省尚书令,因擅长理政得到文宣帝高洋的器重,历任司空、大司马、录尚书事。乾明元年(560年),高演发动政变,以娄太后之命废黜高殷,即位为帝。高演在位勤于国政,注意民生,释放奴隶,大力屯田,广设粮仓,使得北齐的粮食危机得以有效解决。皇建二年十一月甲辰日(561年11月24日),高演坠马重伤而亡,年仅二十七岁,谥号孝昭皇帝,安葬于文靖陵。
高湛
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小字步落稽,祖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第四位皇帝。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高湛仪表瑰杰,风度高爽,甚为高欢所喜爱。东魏元象年间,受封长广公。高洋创建北齐后,进爵长广王。后支持高演政变夺权,迁太傅、右丞相。皇建二年(561年)即位,改元太宁。在位期间,遣将击败北周、突厥,并御驾亲征解救了晋阳、洛阳。肆意诛杀宗室导致朝政日益混乱,社会处于动荡,国势日益衰败。颁布《大齐律》,开创了“重罪十条”至隋唐演变为“十恶不赦”,封建五刑制也得以初具雏形,使其成为一部律法制度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重要法典。河清四年(565年),高湛因天象示警,传位于太子高纬,自号太上皇帝。天统四年十二月辛未日(569年1月13日),高湛驾崩,年仅三十二岁,谥号武成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永平陵。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谋权篡位者
共15个词条
6.0万阅读
朱棣
靖难之役
司马炎
司马炎篡魏
高洋
高洋篡东魏
查看更多
东魏孝静帝时期宰相
共20个词条
1.9万阅读
高欢
高欢(496年~547年2月13日),又名贺六浑,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出身于怀朔镇兵户之家,早年参加杜洛周、葛荣起义军。后来,叛降尔朱荣,成为亲信都督。尔朱荣死后,积极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领民酋长、晋州刺史。普泰元年(531年)六月,起兵于信都,带兵攻入洛阳,拥立孝武帝元修。永熙二年(533年),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自领大丞相、渤海王,控制朝政大权。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孝武帝元修出逃关中,高欢改立孝静帝元善见即位,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高欢本人长期居住于晋阳,派遣高澄入朝执掌朝政。多次攻打西魏,恃众轻敌,在潼关之战、沙苑之战中败北。武定元年(543年),发动河桥之战、邙山之战,最终取得大胜。武定四年(546年),率军围攻玉壁,遇到西魏名将韦孝宽的顽强抵抗,作战不力,忧愤成疾。武定五年(547年2月13日),高欢病逝于晋阳,享年五十二岁。追封齐王,谥号献武,庙号太祖。北齐建立后,追封皇帝,谥号神武,庙号高祖。
高澄
高澄(521年~549年),字子惠,祖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出生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东魏时期权臣、政治家、军事家。北齐王朝奠基人之一,神武帝高欢嫡长子,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高澄聪慧过人,严明有大略,具备政治天赋,深得父亲高欢喜爱。东魏建立后,历任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吏部尚书等职。天平三年(536年),入朝辅政,拜大将军,册封渤海王,通过改革官员选拔制度,惩治贪贿,整顿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确立了权威。父亲高欢去世,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坐镇晋阳。击溃叛将侯景,以反间计扰乱南梁,拓展两淮和河南之地,有力团结统治阶层,掌控东魏政权,对家族地位的巩固,东魏向北齐的政权过渡贡献巨大。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在受禅前夕,为膳奴兰京所弑,时年二十九岁。北齐建立后,追封皇帝,谥号文襄,庙号世宗。
高洋
北齐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进,鲜卑名侯尼于(一作侯尼干),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出生于晋阳,小名晋阳乐。北齐开国皇帝,神武帝高欢嫡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凭借门荫入仕,拜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历任左仆射、尚书令等要职,受到其兄高澄的重用。武定七年(549年),长兄高澄遇刺身亡后,趁机执掌朝政,受封丞相、齐王。武定八年(550年),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史称北齐。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律令,重用杨愔等人才,并省州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修筑北齐长城四千里,设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南梁,拓地于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颇有圣主气范,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成为一代英主。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罚无度。天保十年,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时年三十四,庙号显祖,谥号文宣。后主天统初年(565年),庙号威宗,改谥景烈。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谥。
查看更多
东魏、北齐君主
共7个词条
14.9万阅读
元善见
在位时间:534年-550年
高洋
在位时间:550-559年
高殷
在位时间:559-560年
查看更多
庙号为显祖的皇帝
共5个词条
1.4万阅读
拓跋弘
拓跋弘(454年8月14日~476年7月20日),别名第豆胤、万民,出生于阴山,鲜卑族。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465年6月21日~471年9月20日在位)。文成帝拓跋濬长子,母为文成元皇后。太安二年(456年),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和平六年(465年),拓跋弘即皇帝位。在位期间崇文重教,喜玄好佛,禁止滥杀牲畜,重视农业生产。南击刘宋,夺得青、徐、冀、兖及淮西之地。皇兴三年(469年),立长子拓跋宏为皇太子。皇兴五年(471年),欲将皇位禅让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遭到群臣极力反对。后传位年仅五岁的拓跋宏,自称太上皇帝,迁居崇光宫,仍掌军国大政。延兴二年(472年),拓跋弘亲率诸将在阴山以北大破柔然的进攻,逼其退至漠北。承明元年(476年),拓跋弘于永安殿暴毙(一说被冯太后毒死),年仅二十三岁,谥号献文皇帝,庙号显祖,安葬于金陵。
高洋
北齐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进,鲜卑名侯尼于(一作侯尼干),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出生于晋阳,小名晋阳乐。北齐开国皇帝,神武帝高欢嫡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凭借门荫入仕,拜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历任左仆射、尚书令等要职,受到其兄高澄的重用。武定七年(549年),长兄高澄遇刺身亡后,趁机执掌朝政,受封丞相、齐王。武定八年(550年),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史称北齐。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律令,重用杨愔等人才,并省州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修筑北齐长城四千里,设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南梁,拓地于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颇有圣主气范,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成为一代英主。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罚无度。天保十年,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时年三十四,庙号显祖,谥号文宣。后主天统初年(565年),庙号威宗,改谥景烈。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谥。
武华
武华,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人。隋朝大臣,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祖父。隋朝时期,曾任东都洛阳郡丞。唐朝时期,随着孙女武则天地位的提升,获赠太尉、太原郡王,累封周王,谥号安成。武则天建立武周后,追封皇帝,谥号文穆,庙号显祖。唐玄宗时期,废除武氏家庙,降为太原郡王。
查看更多
北朝时期历代皇帝
共29个词条
5.4万阅读
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
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
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
查看更多
人物生平为政举措人物评价轶事典故相关争议亲属成员影视形象TA说参考资料
人物生平
早年掌权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高洋出生于晋阳,据说其母娄昭君怀孕的时候,每夜都有红光笼罩于居室,娄昭君为之感到奇异,因此在高洋出生后,取下鲜卑名为“侯尼于”,意思就是“有相之子”。[4][5]其父高欢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归顺葛荣,成为亲信都督。后叛降尔朱荣,并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当时高氏家徒四壁,其母娄昭君与一家人没有生计,为生活而担忧。高洋当时还没有学会说话,竟然说出了“得活”二字,娄昭君及左右之人吃惊地说不出话。[6]高洋幼时其貌不扬,沉
3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