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潜心研究18年,只为让三国最菜的君主统一中国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曹操在赤壁没有把船连起来,如果刘备没有借荆州,如果关羽没有败走麦城,如果司马懿没有中空城计……三国的历史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千百年来,无数的三国爱好者都在讨论这样的“假如”,并想象着如果历史没有按照既定的轨迹发展会发生什么。而三国题材的游戏往往会给玩家们一个机会,去想象那些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如果”。
从曾经在国内影响深远的三国战棋游戏《三国志·曹操传》开始,就有玩家在乐此不疲地讨论如何才能在张绣讨伐战中拯救被万军围困的典韦,这种讨论一直延续到游戏发售25年后的今天。而这种挑战“不可能”的爱好也成为了三国玩家之间的传统艺能。
而到了2005年发售,一度在国内玩家中最受欢迎的《三国志11》中,只有一个挑战在国内玩家中最受玩家认可:只要你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挑战,那你就是实实在在受人认可的“三国高玩”。
那就是公元225年剧本,最高难度的公孙恭势力开局。
《三国志》玩家会将自己的实时战报发在贴吧中,展示自己的挑战成果,同时也分享破关经验
可是,公孙恭是谁?
他是在三国鼎立以后的辽东太守,当他继承父亲的领地时,天下三分的大势已经决定,他被曹魏挤在了贫瘠又寒冷的东北辽东半岛。世界的风云大势可以说和他没有一点关系。
他本人又得病失去了生育能力,在古代这也可以说是失去了身为男人的资格与象征。这一点也让他的性格更加懦弱自卑,以至于他的侄子公孙渊几乎没有耗费太多精力就推翻了他的统治,并将他囚禁了起来,直到曹魏带兵平定了侄子的叛乱,才将他从长达10年的囚禁之中解救出来。
而领兵平定公孙渊叛乱的曹魏将领,正是将来未来一统三国的晋朝奠基人——司马懿。
不难想象,史书中会留下他的名字,也是因为后世的史官想要标榜司马家族的丰功伟绩,以及晋朝的正统性。可以说后世会知道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是被司马懿击败的经验宝宝——而他甚至不是那场叛乱的主角。
光是这么说,你已经不难想象,公孙恭在游戏里有多难生存了:领地狭小且寒冷,匮乏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根本没有钱和粮食供养起强大的军队,游戏一开始,邻近的曹魏兵力就在自己的10倍以上。
打开战力榜单,稳稳的垫底。
手下拥有的6名武将里,4名是后来跟随公孙渊叛乱而“有幸”留下姓名的将领。而他们在游戏中用来体现自己的五维能力更是低到了一个令人可怜的程度:最聪明的军师伦直,智力值在魏国智囊团里可能连口饭都混不上:
武力担当则是“大孝侄子”公孙渊,但且不说统帅能力,66的武力值和文官出身,已经步入老年的司马懿一对一单挑可能都够呛……
如此弱小的势力,在资源几乎已经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命运的字典里似乎只有“毁灭”与“投降”这两个选择:如果让电脑自动模拟的话,三个月内,襄平就会被强大的曹魏军团攻下,并迎来灭亡的命运。而玩家们想要做的,就是在这极端的逆境中,咸鱼翻身,让华夏大地都插上“公孙氏”的大旗!
关于破局的方案,论坛里的战略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大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抵挡住曹魏的进攻?
和225年另一个独立势力——被擒了七次的蛮王孟获不同,公孙恭没有云南的天险可以倚靠。襄平城外可谓是一马平川,魏国强大的铁骑只要三个回合的行军就可以冲至城下,将公孙一家包围个水泄不通。
有人提出:如果没有天险可以守护我们的家园,那就人为制造天险!在游戏中,玩家可以建造一种叫做土垒的建筑物:它的成本极其低廉,唯一的作用就是阻碍敌人前进的步伐。
正是这个简单的土垒,激活了中国玩家骨子里“基建狂魔”的基因:许多玩家开局的第一选择,就是耗尽自己所有的资源,在襄平城外的平原打造一个土制的“千里长城”,以此来抵御魏国的进攻,场面一度十分壮观:
最有趣的是:在这道土制长城的不远处,正好可以看到正版长城的影子。要知道,当年修建长城正是为了抵御关外的蛮族进攻南下入侵,如今长城看到他的对面也建起来了一道起反向作用的长城,心情可能会十分复杂……
当“基建狂魔”玩家哼哧哼哧修建完这座“反向长城”,准备依靠它进行长久的防御战后,他们惊人地发现:由电脑操控的魏国居然放弃了正面进攻的想法,选择了全新的进攻路线:那就是渡海!
毕竟辽东正好毗邻渤海,既然陆路的正面路线被完全堵截住了,因此电脑就会很自然而然地选择走海路进攻辽东。
但是电脑做出决策的时候,思考明显是不够全面的,他只考虑了如何可以将大军带到辽东半岛,却没有考虑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只要对赤壁之战有所了解的玩家都不会陌生,那就是:
北方人不熟水战!
由于在赤壁之战的失败被狠狠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因此曹魏的大多数猛将,在“水军”能力这一点上都是令人抬不起头的C级。也就是说,无论他们率领了多少兵马,能力有多么出色,只要他们还飘在渤海上,就是能力最弱的那一档部队。只需要保持对港口的控制,船上的魏军就都是你的活靶子,不停地放箭就可以阻挠他们前进,直到他们在渤海上弹尽粮绝,直到他们全部活活饿死,不得不撤军。
从船上的魏军视角看,日子可能都是这样过的:
就这样,玩家以十分之一的兵力差击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个战略只能成功苟住自己的小命,想要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用长城自闭肯定是不行的。
有的玩家甚至在辽东坚守了20年,都没有办法完成破局。
因为辽东实在是太小,太贫穷了,根本没有与曹魏对抗的资本,想要真正的逆袭,公孙恭们需要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尽管这种办法长此以往下去,总有一天或许就能把魏军的国力耗完,但这个思路本身已经背弃《三国志》游戏乐趣的初衷了:
不需要思考战法和不需要走位,只需要向一波又一波从海面的军队射箭的状态,与其说这是像在玩三国游戏,不如说更像在玩《植物大战僵尸》……
但是华夏大地已经被魏蜀吴瓜分干净了,天地间哪里第二个可以发展的地方呢?
还真的有,不知道为什么,游戏里的晋阳城并没有被纳入魏国的势力范围内,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空城,只要派出一小队军队能入驻这里,就可以尽享山西的经济资源。
但是在辽东和山西中间,有着魏国的重兵把守,怎么才能在不触动曹魏,暗度陈仓地占领山西呢?那就是穿长城而过,穿过内蒙荒凉且渺无人烟的草原,最终到达晋阳,用真实的中国地图看,这条路线大概是这样的:步行距离大概是1600公里,以现代人的脚力,不吃不喝的走大概要走379个小时:
于是公孙恭们发挥起了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另一个基因:不怕吃苦的长征精神。他们分出开局宝贵的兵马与粮食,踏上这条历史上从未有人想象过,尝试过的长征之路,最终占领到达山西,以“两面包夹芝士”完成对河北魏军的合围,如此,统一大业可成!
那么实践效果真的有这么理想吗?很遗憾,并没有。玩家们尝试了这条路线后发现:尽管山西的资源更丰富,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起来都更简单,但是兵力被分散出去后的襄平则变成魏军嘴下唾手可得的一块大肥肉,长征的结果只是将自己变成流亡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形成有效的攻势。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经过几次失败后,玩家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果然还是公孙恭自己和手下能力太差了:即使能生存下来,出击时面对三国如云的猛将们也不过是一碰就碎,所以想要完成逆袭,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国志11》中有一套十分完善的武将培养系统:只要假以时日去研究技能树,并让特定的武将去学习,就能让他们从不学无术的躺平咸鱼,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好学生。
问题是,单次研究就只需要整整三个月,想要培养出成为一个优秀的武将,则起码需要数年的时间。
这下,原本雄心壮志,打算速攻席卷华夏的战略家们都认清了现实:他们卖掉了城里全部的粮草,以城里的士兵饿得揭不开锅的代价,将全部金钱全部上供给曹魏以求缔结同盟。
尽管这样很屈辱,但是可以给自己换来长达10年的发展时间。
就这样,小小的襄平城卷起了一场文化风暴:武将们通读兵书,日日操练,力求“士别十年,当刮目相看”;文官们则化身学霸,左手一本五三,右手一本黄冈,不能吃没文化的亏。
而身为君主的公孙恭自己,最重要的则是要提升自己的魅力:因为只有魅力足够高,才有机会在其他国家的优质武将因为欠薪、不受赏识、或者和其他人闹矛盾等原因忠诚度下降的时候,把他们拐来辽东为自己所用。于是在每一个结盟派的存档里,那个不被当作太监的公孙恭都在努力健身减肥,改造形象,争取成为三国吴彦祖,吸引走每一个心动的男人:
有的玩家甚至把曹操的侄孙,后来曾与司马懿争权的曹爽成功挖到了手下,并倚靠曹爽的裙带关系,猛挖了半个曹家的皇亲国戚给自己打工……
而在蛰伏的十年里,华夏大陆的局势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有些存档里,天下已经被蜀吴两家分割,压在玩家上的大山已经消失。
面对着多年征战,已是强弩之末的新敌人。公孙恭和他的辽东军蛰伏十年,修生养息,能力与兵力均已十分强盛,破局一统中原,已不再是说说而已!
就这样,《三国志11》的玩家们找到了破解困局的办法,但是在游戏发售至今的18年来,玩家们从未停止过寻找更好的方案,让这位在历史中不过沧海一粟的小豪强更快地可以一统中原。
到底是什么,让《三国志》玩家那么执着于逆转公孙恭的命运,想让他成就统一天下的霸业呢?
也许是因为身处乱世的他和现在的我们一样:最优渥的资源在自己出世之前已经被瓜分走,也没有运气遇到能力强大并愿意帮助自己的人;自己所拥有的小小天地朝不保夕,随时面临着被吞并毁灭的风险;我们也尝试着冒着巨大的风险,走向未知的领域看看,但失败总是如影随形。
最后发现,想要战胜这一切的不公平,要做的还是只有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有机会反抗命运给自己分配的角色,在时机到来时抓住机会,掌握自己的未来,成就不凡。
毕竟,无数玩家至今仍在迷恋《三国志》游戏,就是因为想创造那些历史上不存在的不可能,让那些被历史遗忘掉的小角色也可以拥有成为传说,扬名立万的机会;让那些因为阴差阳错而留下的历史遗憾,有过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毕竟扬名立万、创造一切可能的那个人,不仅仅是三国的乱世英雄,同时也是你自己。
文 / 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