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未来1999乌特图文化杂谈】相信未来,挖掘艺术!

修改于2023/06/20417 浏览综合
  关于这次活动剧情,评论区的争议一直非常大,老胡我认为啊,这恰恰是我们公民独立思考能力不断进步的表现…
  好了,别管老胡怎么中肯,咱今天是想配合白雪松女士做一次单人访谈,表达一些对剧情的理解和对一些上层建筑的关怀。主要涉及到整体评价,剧情逻辑,人物刻画,非常具有争议的挖掘艺术先生的形象解读,以及我对广义艺术的一些期待。
【全稿约6000字,希望不要影响您的其他安排】
白雪松:很好,您是我见过少数比较能正常沟通的神秘学家。能先谈一谈您对活动剧情的整体评价吗?
D:毫不客气地说,从最终效果来看,这是一次比较失败的剧情。因为按照现代的观点,“作品最终是由观众完成的”。和剧情中角色们明明到处都是误会却最终阴差阳错皆大欢喜正好相反,作者把每一步都安排得很巧妙,最终却招致了潮水般的负面评价。很显然,作者一厢情愿地呈现在ta看来完美的剧本,但ta高估了观众的水平,如果大多数人无法“会心”,何谈“一笑”?
白雪松:您是说,在您看来,这次的评论区灾难性现场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群众的文化水平达不到游戏的标准,所以他们需要为自己的浅薄和暴力向作者道歉吗?
D:您大概理解偏了我想表达的重点,我给您举个更形象的例子。比如一位数学老师给全班出了一份超纲但题目非常“有趣”的练习,并且限定时间上交,希望同学们发现“数学之美”。但同学们的数学知识水平是个很客观的东西,有60分有80分有100分,但是很难有人能直接冲破百分制的试卷达到120分。结果同学们根本解不出来,还不能利用参考书加特技,完全“Duang”不起来。倍感无聊深受打击的同学们本来就对这位老师有意见,于是集体去找老师要说法,老师却好像再次睡死过去了,于是激进情绪就再次趁虚而入了。
  当然,有一部分“被嘲讽艺术家”非常喜欢设计自己被嘲讽的语境,仿佛遭受责备能增加他们发泄情绪的正当性,或者他们就喜欢用这种自我冒犯带来的精神高潮奖励自己。我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思路,因为我相信在一个服务协议中,服务方完全没必要对顾客进行价值贬低,这样首先可能会削弱信任,但更重要的是完全不会给服务方带来任何经济利益。
  至于官方被逼得像岛国“痴汉”那样举证倒置,我也只能表示同情了。谁知道后浪们刚批判完找责女诬,自己马上又化身群诬乱舞了。
  平凡无罪,但平庸是恶。我现在最关心的其实是暴雨将至,查尔顿和汪汪队会如何,希望作者最后温柔。查尔顿和汪汪队都是俗人俗狗,但他们是皮克勒斯放不下的好人好狗,是所有哲思都放不下的良善。我们努力回到未来,不是为了艾弗森,更不是为了那群英国记者。神秘学家们希望守护的是查尔顿和汪汪队这种,平凡而伟大的渺小,希望的是善有善报。
白雪松:看来这次爆发的争议依然是由于合作双方之间可怕的误会,那么D先生,对于观众反映的剧情逻辑“不严谨”“都在耍宝”和角色形象,尤其是反派艾弗森先生,刻画得过于粗陋。您是怎么看这些意见的呢?
D:还记得我刚刚举的作业的例子吗?我有提到“参考书”这个概念,即让复杂知识能够深入浅出的解读者们。就像我去看一部深奥的电影,比如《银翼杀手》,我第一次肯定是裸眼观看,但基本60%以上的寓意get不到,这时我会看看导演和编剧的简介,看看高分影评,回忆一下刚刚我忽略的剧情点。有必要的话,我也会再看一遍,这就是吃透一个知识常常是非常必要的参考和反复。
  同时我必须承认,作为“参考书”却不能帮大部分同学解决疑难,我们存在严重的失职。我们日后也会努力扩大影响力,帮助有兴趣且有需要的朋友们传达剧情的魅力。
  首先是关于剧情逻辑,一些对于电影叙事极度苛刻的有经验的观众会对照《两杆老烟枪》这样经典的群像多线叙事,说这种叙事结构一般要前面铺垫巧合慢慢熬,就像蹬自行车上山,然后到达巅峰点后瞬间释放势能,冲下山享受飞一般的快乐。然而这次的活动却以一个并不是皮克勒斯“找回”奖杯的“找回”新闻报导结束,让人感觉就是明明房开好澡洗好床铺好,对方却突然说不做了。
  我能理解这部分友友仿佛感情被玩弄后心态炸裂的感觉,所以我希望给他们一段时间说点*文明圣洛夫*释放一下情绪。
  (Two hours later)
  好了,我现在需要指出的是,能参考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再到《两杆大烟枪》这样的经典英式喜剧剧情巧合架构,是非常有水平的评论,但是把这种为喜剧服务的剧情架构直接代入这次活动剧情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次活动本质上是套着喜剧叙事的悲剧,使用一系列戏剧性巧合推动剧情在角色之间有趣的误会中“按计划发展”,但最后主要角色的努力依然无法战胜宿命。
  还是用山坡的例子,比起蹬自行车,更像是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推到山顶后,巨石悄无声息地带着戏谑与荒谬回到起点。
  所以梅兰尼拼尽全力证明父亲当年的冤枉和艾弗森的罪恶,挖掘艺术屡败屡战地宣传自己的新兴艺术,星锑大费周章地夺取广播频道…结果最后引起记者和人群注意的居然是从未想过要成为英雄的狗子。说实话,第三次看这段剧情,我还是隐隐会为三人一苹果一狗感到强烈的不甘。但是没办法,因为对于那个“流行即世界”的时代来说,每个个体其实都是虚无的“局外人”。
    最后说说梅兰尼计划出差错和艾弗森人设的单薄。确实,我们会下意识地期待小说电影里出现的人物无论正派反派都能有让人难以忘怀的魅力。但是我们常常会忘记,真正的侦探永远不是仿佛拿到剧本般算无遗策的福尔摩斯,而是钱德勒《漫长的告别》中,苦苦求证但最后依然败于人性之恶的马洛。
  对于梅兰尼被吹出通风管,只能说这是她以一贯的严谨很难预测的意外。毕竟她肯定事先调查过管道气流运动,谁能预见禁止宠物入内的展馆能进来一只哲狗,还会引起换气加强的连锁反应。但从她对意外的随机应变来说,她又是非常优秀的。虽然有挖哥自带嘲讽光环吸引火力,但是梅兰尼能熟练地降低存在感让所有人忽视自己,然后一点一点接近奖杯达到自己的能力范围,艾西老师应该都觉得合格了。
  至于艾弗森,我个人是怀疑作者是按照自己现实中的领导刻画的。大家都说这个人物形象单薄行为刻板,但联想一下每天没事就背着手来你们工位遛一圈的小领导,联想一下每次开会“你不要觉得我们安排有问题,这么多年了怎么偏偏到你才出问题,明明是你的问题,现在就去收拾办公桌吧”。至少艾弗森比他们更邪恶,比他们更狠辣,也比他们更有能力更有理想。
白雪松:所以,D先生,您觉得其实作者的文笔其实非常优秀,只要抓对点子的话?
D:是的,单纯从文学角度对剧情文案和人物塑造评价的话,怎么夸都不为过。
  总有一种声音说各种彩蛋和典故都是在故弄玄虚,上网查一下两秒就出来了。但是他们严重忽略了一点,作为作者,能想到这些可用的经典并在剧本删改中不断尝试更优美且不重复的组合,这才是需要大量时间修炼的“灵感”和“敏感”。同样的,对于第四章主题《老虎的金黄》,找到博尔赫斯这首诗的中译版只要搜索引擎点一下就好了,但为了获得解读这首诗的能力,我需要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开始了解西方诗歌的精神起源,需要了解宗教和神话在诗中的影响和寓意,需要了解近现代的文学思潮和各地代表作,最后还要参考博尔赫斯本人的《论诗艺》,我才能比较自信地用大家能听懂的方式去导游这首充满温情、释然、怀念和感激的诗歌。而为了能够以诗解诗,我自己首先要是个诗人,为了成为一名比较合格的诗人,我成长了至少十二年。
白雪松:听起来真是一段让人感动的回忆,衷心感谢您和世上所有苦心孤诣的艺术家。那么D先生,接下来我们需要着重解读一下这次争议颇大的挖掘艺术先生,关于有观众指出他在公共场所使用暴力手段宣扬虚伪的爱与和平,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D:如果从戏剧角度看的话,对挖掘艺术先生进行如此过度情绪化且无视时代背景文化差异的断章取义的解读,无疑是比他“艺术已死”的叹息更凄惨的悲剧。
  首先我想必须适当解释一下,挖掘艺术先生行为在那个背景下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具有破坏性。一方面首先要看的,那个年代英国议会向右民众向左,但是政府对于“民间表达”还是相对宽容的,所以挖掘也敢反复进去“冷静冷静”。用我们当代社会的价值判断去碰英国60年代,其实是有点苛求前人和外人了,这本质上是基于文化隔阂的身份错认,也是《Re:1999》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原罪。
  其次,把挖掘和无期迷途娜恰的对比确实是很好的思路。但是挖掘亏就亏在他的意图并不像娜恰那么接地气,娜恰希望“梦里所有人都快乐”,挖掘希望“艺术唤醒人们对美和理想的追求”,显然“快乐大都是相似的,但理想却各自有各自的理想”。大多数人很容易想象“快乐”,但很难想象“美和理想”。
  同时很多朋友认为挖掘在搞dp恐怖袭击,但是想想挖掘镜面泡泡的实际效果,是不是关注点有点本末倒置?首先看挖掘的大招演出,很明显能看到泡泡里的图像是1930年荷兰国宝级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代表作《红黄蓝的构成》,这幅画很抽象地表达了画家所理想的“真正的现实”,即隐藏在自然表象之下的几何关系与三原色构成的“纯粹实在”。
  另外大家痛恨dp不是因为致幻性,而是因为成瘾性,更是因为有恶鬼在利用成瘾性玩弄别人攫取利益。那么,挖掘的泡泡散尽后,观众有“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吗?没有。挖掘有利用自己的“艺术”“强迫”别人认同自己来获得任何利益吗?好像也没有,因为他的能力本质是“造梦”,让人看到自己一直渴望的美好,和娜恰其实类似。我不认为“做个好梦”本身应被批评堕落,如果做个醒来一切照旧的梦都这么危险,那真的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还有就是对于挖掘影响交通的指控…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英国人当时不像现在我们996耽误一点点时间就要出大事,很多人其实闲得很,路上停下来看个街头表演其实是正常的事情,不然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多嬉皮士和街头乐队?
白雪松:看来无法亲自到未来解释自己时代风气和理想的挖掘艺术先生又吃瘪了一次,但哪怕证明了他的行为在那个环境其实是具有一定正当性和合理性的,还是有观众会说挖掘艺术先生说“艺术已死”是架空的无病呻吟,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D:首先关于“艺术已死”,无期迷途中定位于类似未来时代的麦昆老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但由于演出更直观,象征寓意更明确,她的“艺术已死”收获了非常丰富的认同。麦昆那段审查我甚至推给我导师了,实验室的大家都叫绝。我理想中的第九艺术理当如此。
   而挖掘则是个象征比较抽象的角色,但从“嬉皮士”“波普艺术”到“泡泡”这一载体,不关注他的捕梦网项链和核裁军标志的话,比较浅地解读就是缺乏理论限制,鼓吹反叛和大众表达的波普艺术无法承载嬉皮士最初的乌托邦理想。泡泡的破灭散尽,人们庸碌如常,其实就是一段很凝炼的幻灭演绎。嬉皮士们的艺术和理想面对现实最终颓废并归于虚无,人们被新的物欲填满,为了消费而生活,为了生活而消费,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消费而消费。
  人们不再相信“我思故我在”,也不在尝试“我绘故我在”,而在快感的正反馈下一头扎进“我买故我在”。
  这就是挖掘艺术先生最后诅咒般的预言最浅显的一层,从这些线索来看,挖掘的叹息并不是架空的,而是深深扎进了初见病态的时代。只是人们往往等到麦昆那个病入膏肓的时候才痛心疾首,只能把麦昆的戏谑当作最后的挽歌和狂欢。
  另外从风格也能看出,无期迷途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平凡的世界》和《中国奇谭》,《re:1999》走的更多是象征主义的《回答》和《暴雨将至》,我对这两个方向的创作都持有巨大的包容。可能因为我本人也是个没什么作品的诗人,我对9甚至抱有更大的好感。诗歌塑成的形象肯定没法在“大众理解”上和相对纪实文学相比比,但是在意象的延展性上,诗中的意象又往往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麦昆能用一场精彩的话术表演把艺术已死的现实鞭辟入里——当代人对待艺术只能看到“名号的价值”。
  挖掘能用泡泡幻灭后的顾影自怜寓意当年的波普艺术运动推行艺术下沉以实现社会审美升级,结果最后被“理性的观众”玩崩了,导致大众艺术的绝对庸俗化和商业化。
   可以这么说,挖掘故事结局是麦昆故事的源头之一,就像我一直强调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其实互为表里。但是大多数人自以为的现实主义是空心的“朴素现实主义”,他们能看见现实的问题,但是看不到问题的根源,亦缺乏理想主义的悲悯之心。
  挖掘当年的失败导致了詹宁现在的死去,以及麦昆未来的成功。我惋惜挖掘,理解麦昆,同情詹宁。
  要完全看懂挖掘的故事需要大量经验的联想,我目前水平能看到的也只有这么多。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法国哲人已经挖到分子层面了,使劲挖估计能写一篇毕业论文。
  但对于二游未来的剧情文化,我只能希望詹宁能够不要成为麦昆,因为我是詹宁,你也是詹宁。​
白雪松:感谢D先生对“艺术已死”的意识形态发表了犀利的批判,那么您能再适当谈谈对艺术的未来有什么期待或者忧思吗?
D:因为我美学入门时没有专业的导师指路,不小心入了叔本华先生《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以至于我对艺术的理解一直很难摆脱本华的影响。
  关于“艺术”的定义各家各户都有自己五花八门的理论,我想试着删繁就简——艺术是沟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造之术,是对苟且和轻佻的拒绝,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实证。所以狗子和挖掘艺术可能未来会成为很好的朋友(笑)。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们正处于后现代泛消费主义导致的文艺荒漠化进程中。艺术家不得不为了自己的作品和思想寻求资助和认同,这不仅是生存的刚需,亦是历史的教训。甚至很多曾经的艺术家,发现自己偶然拥有了名气和流量后,也堕入了物欲的尘土。也许第一个宣布自己的作品是《一块黑板》的艺术家确实有独特的哲思,但他好像当时没利用名气找人给自己的黑板买单,就是搞个黑板吃灰尘玩的。但后面不断出现的《一张白纸》,《一个罐头》,《十个罐头》,那真的就是非常拙劣的模仿,以艺术之名求财富之实,以至于公众渐渐地也对这些越来越奇怪的艺术失去了信任。
  另一方面,公众依然愿意为一些“通俗”甚至是“庸俗”的作品买单,因为他们不再相信脱实向虚的“高端艺术”,而转而寄托于理解起来更简单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是危险的,过于简单或者商业化的艺术形式,承载的可能不是“理想”,而依然是粉饰过的“欲望”。
  放弃庸俗短期看很容易失去市场,但是放弃灵性长期看基本会失去一切。
  然而别国各大游戏厂商很多都以《诗篇46》为圣经,以“第九艺术”为自我定位,纪念碑谷,风之旅人,塞尔达…哪个有点信仰的游戏作者不是在竭尽团队之力发挥一己之长,用流行媒体传播自己的艺术和美学理念,去努力证伪“艺术已死”?
  我不知道为什么以文明古国自居的我们,不能加入这场美好的仗。
  没错,文艺批评很长一段时间在群众看来是属于学院派的自娱自乐,获得了丰富表达权的群众已经拥有足够的自信不再听从学院派的解读,而遵循自己最直观的感觉。而学院派在象牙塔也是绝对安全的,不用担心被公众质疑或者贴上标签进行攻击。
  但过去了这么久,外面变成都是情绪的贫瘠荒漠,一处孤塔又能如何独善其身?曾几何时,我们为启蒙勇士喝彩,为思想导师举杯。今天呢,罗老师,张老师,他们的下场如何?学院派再抱守残缺,未来又会如何?
  我所求不多,仅仅是希望能给予文艺的种子市场规则之下的宽容。当然,【市场规则之下】。现在已经不是文艺复兴或者浪漫主义运动的时代,《Re:1999》也不是卡拉瓦乔,艺术水平不是免死金牌或舆论特权。既然希望通过自由市场实现文艺想象,首先就要接受市场规则的残酷现实。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随着媒体技术进步,诗歌、舞蹈、戏剧、雕塑、建筑都在边缘化,绘画、音乐、电影则流量化商业化,游戏作为具有前所未有的互动性的新兴艺术形式,能让作品真正地被每一位观众亲手“完成”,我觉得它可能会是能随时间突围的幸存者,保住文艺的火种。
  谨慎评判,有限包容,大胆质疑,勇敢接受。
  现代人不可再次沉沦于平庸之恶,至少不应该。传火者在逆流中不断觉醒,我担忧正在被泛消费主义不断透支的未来,也依然别无选择地相信未来。
白雪松:辛苦D先生为我们全面地解析了活动剧情和相关文化符号,乌特图杂志祝您生活愉快!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25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