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万名B站网友,正在围观溥仪跳社会摇

修改于2023/06/201.1 万浏览综合
TapTap
TapTap
当代溥仪和《我的后半生》
温馨提示:本文建议配合音乐食用
“历史就是死人名字。”
是的,曾经的风流人物如今只留下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在短视频时代,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复活了。
中国人群之大,总有与那几位风云人物气质或长相相仿的存在。于是,他们的视频被发现、被挖掘、被进行娱乐化的解读,然后成为“政治pop”中的一种。
TapTap
如果你看过这位神似运输大队长的兵哥哥跳舞视频,应该会对这种视频非常熟悉(来源@猪哥哥爱跳舞)
TapTap
四月,清朝的末代皇帝、新中国的政协委员、时代变迁风口浪尖上的见证者——溥仪,在互联网上“复活了”
他化身成名叫“姜阿四”的up主,在B站发布了第一支视频。
两个月后,他的粉丝数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
一“荒诞派”
大背头、枯槁眼、佝偻身、中山装、黑皮鞋,还有一辆土里土气的二八大杠自行车。
光是姜阿四的这一身装扮,就有了末代皇帝的七分神韵。
TapTap
从他视频中,你最能感受到的,是一种莫名的荒诞感。
如果末代皇帝来到21世纪的街头,他将会作何反应?姜阿四的视频大概就是这般的主题。在视频的前半段,他常常背着手或是推着老旧的自行车,乱入到现代都市的每一个街头当中,显得那般格格不入。
上一秒,他站在被保护(也可以解读成被囚禁)的鲁迅先生雕像前,端详许久。
TapTap
下一秒,他坐在已成为垃圾的报纸堆之下,随手读着其中一张,不知自己究竟是在报纸里还是报纸外。
TapTap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幕,他的摄影团队真的太懂了
自行车常常构成了视频前半段的灵魂。这个曾经是溥仪心头好的东西,如今早就变得过时,视频中的他总会骑着、推着、抱着那心爱的二八大杠,然后被阻拦、被放下、被骑走(或是抢走)。
TapTap
历史上的溥仪酷爱自行车,甚至不惜锯掉宫殿里的门槛,因而也被宫内的很多人所阻拦
就像是电影《末代皇帝》中推开紫禁城门、却发现门外已是日月换新天一般,姜阿四的视频常常传达出这种错位的荒诞。他的团队太知道该如何把控镜头语言,电影质感的调色、无法进入的古老建筑、或悠闲或忙碌的人群以及不属于这里的自己……每一幕都散发着精心构筑的对立感。
TapTap
但一切似乎还不止于此。
前半段乱入的迷惘后,视频后半段往往会迎来一个更加昂扬的主题:
“起舞。”
——当然,这是浪漫化的说法。更准确地说,他是在适应新占据的身体,在那里……尬舞。
没有脚步的变换、也没有专业的舞蹈训练,全靠上半身滑稽的蠕动,就像是本山宇宙中那个见谁都浑身发抖的吴老二,也像是刚刚学会社会摇试图来上那么一段的小年轻。
TapTap
可他就是那么跳了。在人群中、在大街上、在破旧的房屋前、在现代灯光的倒影下、在已经存在了千百年的建筑里。
TapTap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姜阿四的御用BGM、被戏称为“溥仪小曲”的《As It Was》的加持下注入了灵魂。
他的视频总是会截取歌曲的最后30秒——这段也分成了鲜明的前后两段:前半部分以机械而紧促的鼓点与有些模糊不清的男声低语,传达出“日复一日”的机械与压抑,一点一点的达成情绪的累积,一如溥仪在时代错位下的迷惘。
但没过多久,突如其来的电吉他就会迅速将你拉进另一个氛围,一句solo之后倏然的停顿诉说着何为“山雨欲来风满楼”——随后,电吉他、钢琴、人声、底鼓纷纷加入,共同组成一场盛大的合奏。电吉他的嗡鸣给人以“释放”的迷幻感,充当副旋律的向下五度和弦在淡淡的悲伤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而最后“as it was”的回声则让一切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们让原本“土嗨”的舞步不再土嗨,转而变成了一种蕴含“解放”与“释然”的身体舒展。
TapTap
末代皇帝与现代社会摇的反差;文艺剪辑构图的与土嗨舞步的冲突……和画面中时不时闪回着交错的画面一起,共同铸就了这种错位。后现代的荒诞和既有历史厚重的冲突,都浓缩在了这短短三十秒的短视频当中。
如果他的视频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解读的抽象艺术作品,那么其下方的评论区生态,无疑是对视频最好的补充。
TapTap
与B站视频评论普遍的不同,这里没有不分场合的抖机灵与刷烂梗、没有乱七八糟的节奏与站队。观众们只会截取下其中的一帧帧画面,对其镜头语言进行着各式各样的解读。
“我尝试打开记忆的锁,可钥匙已在历史手中。”
TapTap
“ 我走在历史的阶梯中,明明就几层,我却走了很久 ”
TapTap
“好在有一份兼职,在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负责什么?” “被人研究”。
TapTap
(以上皆来自B站网友的评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下方的评论区算是另一种意义上更具高级感的“网抑云”。当你点开他的视频后,就会立刻被带入那股迷乱的氛围当中,然后情不自禁地有感而发,并在其中写下什么东西。
溥仪本人曾经写过《我的前半生》,讲述他自己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改造的过程。所以,姜阿四的视频,也被人们戏称为《我的后半生》。
一百二十万观众、三十个视频、两个月。他就这么书写着自己的“后半生”,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烂梗?艺术?
梗被用多了就会成为烂梗,这是个人都知道。
所以,有人在姜阿四的视频下方劝说,总拍溥仪就没劲了,面对过多同质化的内容时,人们总会有些审美疲劳。
TapTap
是的,看了他三十余个视频之后,你会发现其形式似乎大差不差,而能从中解读出的东西似乎好像翻来覆去也就只有那些。就像千千万万个互联网梗一样,在过多次的使用后也会形成审美疲劳,最后成为过时的“烂梗”。
但也有人激烈地争辩,反对这样“公式化”的观点——在他们的眼中,这样抽象的表达在经过重构之后,反而具备了更大的潜能。换言之,溥仪的表达已经跨越了“溥仪”本身。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TapTap
毕竟,溥仪不是个什么好东西。《末代皇帝》电影再精妙、尊龙老师的饰演再优秀,也掩盖不了那个历史人物曾经干过的混蛋往事。
我难以评判两种说法的对错,或许它本就是互联网生态的一体两面、或许这本就是理性与感性的两种交锋。
姜阿四的文案似乎(相比视频而言)并不算那么突出,无非“做你自己”“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种已经不见得多么惊艳的话语,但他却很好的抓住了那种难以言说的荒诞感。
TapTap
就像弹幕说的“至此,已成艺术”一样,当然,我倒觉得没什么艺术不艺术的
姜阿四,就像我之前写过的文艺社会摇“瑶生”一样,他将情感寄托于“社会摇”这种近似于土嗨的形式,却以更多的象征主义剥夺了其中“土”的元素,让其质变成了纯粹的肢体“舞蹈”,使得其公共性得到了无限大的扩张。
而《As It Was》这首歌刚好在视频中达成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首曾在口罩时代拿到格莱美提名的音乐,就像是东百往事二创中的那首《夏日漱石》,用通篇波纹状的旋律与的电吉他给人以特有的虚幻之感,让人不自觉地沉湎其中。
You know its not the same,as it was……as it was……as it was……
TapTap
这首歌的MV拍摄也相当的……意识流。Harry和舞伴在旋转的舞台上时而舞动、时而奔跑、时而平躺在木板上。最终分开、奔跑、释然。
把“唱歌”上升到纯粹的“歌唱”,把“土嗨”上升到纯粹的舞蹈,飘渺孤独的灵魂、梦幻破灭的泡影、未曾言说的痛苦……这些人类灵魂中共同的东西,似乎都在其中得到了诉说。
TapTap
许多人来说来说,姜阿四的视频就像一面古旧且生锈的黄铜镜子,你可以从中看到某些模糊的东西,但似乎又看得并不那么真切。
——但无论如何,赋予视频内涵的,始终是观众自己。这个视频的内容,只是有人穿成溥仪的样子去闲逛、去跳社会摇而已。在一些对此不感冒的人眼中,这可能只是中年男子在cosplay历史人物哗众取宠而已。
TapTap
这便是后现代的视频,在混乱中创造秩序、在迷幻中寻得自我。无需理解,只需接受。
TapTap
有人说,姜阿四那富有荒诞派色彩的视频(和评论区),让“短视频”这个载体上升到了存在主义的高度,他们以“人”本身那非理性的活动行为,作为一切最本源的出发点,强调一切皆是虚无、一切皆为荒诞,唯有人的“存在”才是永恒。
TapTap
一切似乎真的是这样。
失重感、无归属感、割裂感、错位感……当代人的精神危机似乎总有共通。我已经尝试把姜阿四的视频成份解构了个遍,可当我想要说些什么时,我似乎还是有很多想表达无法说出口、亦或是(由于某些原因)根本没法说出来的东西。
我思来又想去,最后嘴里能念叨出来的,唯有那看起来空洞无比的两个字:
“时代”。
TapTap
TapTap
设置星标观看精彩文章不迷路!
点击关注游民星空,我们想和你聊聊电子游戏和这个世界
↓↓↓‍‍
TapTap
234
57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