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99人物文化系列】未名伊人,远旅他方(音乐篇)
先放个传送门,让没有钓出远旅的友友们也能一睹这颗“会唱歌的小星星”(」゚ロ゚)」
【「1999」远旅100%信任纪念&故事/单品/语音展示-哔哩哔哩】 https://b23.tv/RMIll4v
如果说昨天那片关于“Z女士”的文章刚好要点全在我知识覆盖面上,那今天远旅这篇对我就是真的就是地狱级难度了。我会拉小提琴,不过是对着简谱拉;我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是之前一直不知道黑洞也有“熵”这个参数。
All right, 别管我对“英式幽默”的拙劣模仿了。九宝完全可以成为今年对“第九艺术”的最佳诠释,其中,设定最为神秘而浪漫的“超自然存在展品”——远旅小姐,又可以作为九宝的艺术水平代表。
这位几乎不说话,大多数意思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或者音乐表达的星空发色的小姐姐【没错,她洞悉二之后头发内侧会呈现出非常梦幻的星空色!】一开始就抓住了钓出她的幸运儿们都眼球。天然的微笑,优雅矜持的动作,还有演出效果华丽得夸张的至高仪式,让一众享受游戏本身的朋友们甚至无视远旅的机制和适配阵容也要一股脑把她的心相共鸣好感全拉满。虽然他们也会吐槽为什么自己还卡在拉拉泉,但我相信他们的大多数从未为自己的冲动后悔过,痛并沾沾自喜着,犹如星空下的那些年。
所以说,真的是存在超越知识专业和习惯差异的美的。今天我把耳蜗的毛细胞全豁出去,也要为诸位仰望星空的朋友和远旅小姐安排一次天文音乐台的约会。
首先,重头戏!远旅小姐到底用什么音乐表达了什么情绪?(顺带一提,远旅的大部分拉奏动作都是独立的,或者说,可能她每一首曲子的指法弓法都是和旋律对的上的…“这是一种艺术家特有的,极富观赏性的完美主义”)
【首先要感谢各位在远旅小姐展示视频中留下弹幕的隐藏大佬们,以及一位貌似拥有绝对音高的幽灵小姐,两位午餐时偶然遇到的世外高人,小区里的兴趣班老师以及一位热心提供人脉资源的医生小姐姐和她的鲨鲨朋友。同时依然要致敬至今没通过我好友的西塞罗老师,他的系列文章是我穿越音乐史的高铁;最后还是要顶一下up主“千禧咖啡厅”,ta详实的物证考究是我站立的巨人肩膀。】
于是我们目前解出了如下成果:
孑立 肖邦《(某一首)夜曲》
问候 英国民谣《绿袖子》
信任-夜幕 勃拉姆斯 《摇篮曲 》
赞赏 维瓦尔第 《春》
亲昵 舒伯特 《鳟鱼 》
入场到选择第二技能 好像都是小提琴试音
选至终仪式 帕格尼尼 《第九随想曲》
释放二技能 好像还是《绿袖子》
释放最终仪式 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这个音乐战斗中有但对话没有)
洞悉 德彪西 《月光 》
【泪目,致敬,撒花!有感兴趣原曲的朋友也可以直接按曲目去某心理医疗软件找!】
首先是孑立时,略带孤独忧伤的某肖邦名曲《某夜曲》【也是某万恶之源表情包出处。讲真肖邦作的夜曲真的多,“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至于这首是哪首,可能肖邦自己都不知道】波兰“花园中的炮术家”——肖邦(1810~1849)的音乐很好地诠释了巴赫之后的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肖邦在精巧的音乐格律之上,在音乐中融入了更多民族元素和个人情感,其实他的其他音乐并没那么低沉,甚至很多奏鸣曲、圆舞曲和练习曲还会穿插一些活泼的片段。但无论他怎么作曲,音乐家离“优美”的距离很难凑得比肖邦和水瓶座的舒伯特更近。
远旅在茕茕孑立时拉奏夜曲,是否陷入曾经独自在宇宙飘游的回忆呢。【彩蛋:宇宙】
下一首曲子是远旅每天见面时哼唱的《绿袖子》,这是一首距今400左右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伊丽莎白时代”由英格兰淘金者从苏格兰民歌中带出来的。上至宫廷颂歌,下至民间教堂,《绿袖子》在时间中流转,深情婉转又带着一丝凄美的罗曼尼斯卡曲调不断被赋予更沉重的情感寄托。人们已经忘了它最初为何来到世界上,后世补充过从底层的无望之爱到宫廷浪漫绯闻【虽然说实话…亨利八世已经渣得输入法都首推他了】的无数剧本,但其实反反复复演绎的,只有爱情这么一个主题。
所以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远旅哼到最后时发现被你看见了会吓一跳,然后赠以一个青涩的微笑了吗(☍﹏⁰)【不建议你们学习这种表白方式,这种林间晨雾般的浪漫至少在我的学生时代还被称为中二病(ToT)】【高颜值犯中二叫不俗,颜值比较遗憾的犯中二叫猫饼(☍﹏⁰)】
然后在好感度提高之后,远旅在晚上待机时会为你拉一首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没错就是《猫和老鼠》剑士篇章汤姆哄国王睡觉哼的那首。我想大多数朋友应该小时候也听过,不过小朋友的记忆可能不会在成年后留下太多完整的片段,且行且珍惜。勃拉姆斯(1833~1897)有时被视为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继承人,是一位能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德意志古典乐派严谨的形式结构结合起来的高产大师。高产往往意味着他可以探索各种体裁和风格,在对交响乐的改造上他做了尤其丰富的尝试,但他的基调始终是克制而含蓄的。
所以有一种爱情被称为“勃拉姆斯式”爱情,比较共识的特征有:非常纯粹的感情,它是充满了美好的感受和无限的想象,却始终无法跨越心中的怀旧和保守的爱情。用诗经体说就是“日月诸行,相敬如宾”。法国上世纪的青春代言人弗朗索瓦丝·萨冈(1935~2004)就有一部作品《你喜欢勃拉姆斯吗》描述了这种爱情在20世纪的憔悴乃至粉碎。
所幸,在21世纪我们遇到了困在过去的远旅小姐,她会在夜里为相逢奏响曾于童年不期而遇却随着童年悄悄离去的摇篮曲和勃拉姆斯。别无他念,默然笙箫,光是遇见,就很美好。
接下来的“赞赏”,远旅非常慷慨地拉了一段,维瓦尔第《四季组曲》中的《春》。维瓦尔第(1678?~1741)是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一位神父,所以他的音乐听起来可能会带着圣光(误)。要理解维瓦尔第还是需要结合“巴洛克风格”的背景:巴洛克源于葡萄牙(barroco),原意形状不规则的珍珠。那时欧洲经历过文艺复兴的天光洗礼,唤醒了更多自由的意识,诸多艺术形式也开始尝试超越文艺复兴时的限制。巴洛克风格介于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内容非常繁杂,但整体的观感就是华丽,繁复,富有生命力和表达欲。这段时期的音乐开始尝试从咏叹型的声乐转向丰富的器乐,是小提琴等新乐器的盛夏,而维瓦尔第则是顺着百年前蒙特威尔第开辟的路线闯出了四季,尤其是开篇的《春》,虽然维瓦尔第配套的十四行诗和同期其他大师相比确实不怎么样,但总之就是听起来你和作者都很嗨的感觉。
远旅用这段旋律来夸夸你时,你只要纵容自己走进波提切利的《春》就好了(≧∇≦)/
接下来是远旅贴贴时拉的《鳟鱼》,在舒伯特(就是前面写肖邦的时候提了一下的那个水瓶座奥地利人。1797~1828,他生命的端点挺神奇的)的原作中,他采用钢琴、低音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展开了一场即兴创作而且首场演出几个神仙音乐家默契得嗨起来【抱歉按照记载我还真想不到什么更优雅的词形容那次演出】的五重奏,给18世纪德国诗人舒巴特(1739~1791)狱中所写的诗《鳟鱼》赋曲。鳟鱼这个意象在欧美文学中的象征非常丰富,经常被视为“自由”和“大自然的象征”。商业合作圆满完成时,餐桌桌上基本少不了一条香喷喷的鳟鱼,只要不是请的英国厨师。当代硕果仅存的意大利百科全书式奇才翁贝托艾柯(1932-这货居然直到今天还活着)就写过一篇幽默搞怪的奇书《带些鳟鱼去旅行》,把遇到的各色人包括自己都狠狠戏谑了一遍。虽然舒伯特的《鳟鱼》原作有批判封建统治者“渔夫”的意味,有警醒年轻人不要被“鱼钩上”的利益诱惑的寓言,但今天的《鳟鱼》更多地还是回归了它浪漫主义音乐里程碑和参照物的艺术本质。这不能怪当代人肤浅没斗志,明明是舒伯特骂人也控制不住自己骂出他一贯的优美。
所以远旅拉《鳟鱼》的时候肯定不是想走近后“捏”你一下,她就是想开心地玩耍而已。
接下来是一系列的小提琴演奏前的试音环节,入场那个是空弦试音,就是左手放开弦右手搭弓从小提琴四根弦GDAE依次来回,感受音阶的准确性。这几段简短的旋律也是某段时间我邻居的PTSD,不过由于我的音乐他们家人间的关系改善了很多,也算是善莫大焉了。
远旅至高仪式准备时拉奏的是帕格尼尼(1782~1840)的《第九随想曲》,来自意大利前大航海时代历史名城***的帕格尼尼是音乐史的传奇人物,号称“拥有魔鬼的手指”,“来自地狱的帕格尼尼”。作为浪漫主义的早期代表之一,帕格尼尼的音乐拥有撒旦般的诱惑力。光靠离奇的旋律和当时看来非常不现实的演奏技巧(据说他可以在一个把位上用四根弦演奏出三个八度。虽然我也看不懂什么意思,毕竟我是对着简谱拉琴而且连揉弦都不会的空气提琴玩家)就能堕落当时许多习惯了工整古典乐格式的观众。帕格尼尼在小提琴由伴奏乐器发展成独奏乐器的过程中有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他对琴弦堪称恐怖的掌控大大扩增了小提琴的音色和情绪,至今很多专业的奏者都不敢轻易挑战他的某些曲目,“不是地狱难度,而是地狱本身”。帕格尼尼手指的灵活性也许是由于马凡氏综合症或Ehlers-Danlos综合症,据说米津玄师也有类似的遗传。如今被过度神化的帕格尼尼甚至已经成为了把某样乐器发挥到极致的奏者的封号——当你变得足够强大,帕格尼尼就会寄宿到你的身上,逐渐夺走你的一切~【后半句是我编的】
当远旅对着敌人拉响这段不到两秒的片段时,如果敌人有一定的音乐造诣,他们听到的一定是地狱之门传出的可爱笑声——“赶紧逃命吧”【这么看来,远旅选择高阶咒语时和在箱子中面对维尔汀时略微不同的鬼魅一笑还真的有点危险哦】。
但是远旅并没有把敌人拉进深渊,【琴弦上的星系】非常华丽地让他们体会到了星体在熵增宇宙中终焉离解的悲壮,同时伴响的是巴赫老爹的《布兰登堡奏鸣曲》。和巴洛克时代同样姓巴的巴赫在音乐史上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老爹”,因为他以最经典最高贵沉静工整的风格被封为了乐圣(堪比杜甫在唐诗中的地位),而且他前前后后总共有20个孩子;其次巴老师几乎以一己之力奠定了古典音乐复调、对位法、回旋曲式和乐队配器的完善,而且他前前后后总共有20个孩子;最后他最惨痛的一次“镣铐之舞”——因为要求按时发薪水的态度过激被当时魏玛公爵扔进监狱冷静了一个月,却很讽刺地获得了“为音乐而不是为公爵创作的自由”,产出了被称为“古典音乐新约全书”的《十二平均律曲集》,同时这位前前后后有20个孩子的父亲由于狱中薪水断供一个月,失去了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还间接导致了第一任妻子的悲痛离世。
这即是“自由”的代价,巴赫带着镣铐依旧竭力跳出最优美的舞步,向音乐,向世界报之以歌。
而远旅拉响的这曲《布兰登堡协奏曲》,则是巴赫为大协奏曲这种耗费颇为沉重即将过时的古典体裁献上的最后一曲高峰。巴赫不顾当时布兰登堡大公乐班演奏能力的极限,组合了以往的佳作,动员了当时所有可能得乐器编制,解放了对音乐的所有巧思,创作出一篇对比鲜明、纯粹愉悦且恢宏空前的乐章。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规模最惊人的奇迹”,其规格完全是按天堂的标准导演的;而到了远旅手中,这段旋律则震撼了宇宙。
【单曲循环了一小时《布兰登堡协奏曲》,我现在心血爆发,仿佛要化身无穷的熵增瞬息全宇宙,甚至感觉这篇文章可以去给音乐杂志投稿了…诶?你说投在那里能不能给九宝带来更多名气和人气?有没有谁知道哪个音乐杂志接受社会投稿而且订阅比较富裕的?】
好吧,听听远旅的洞悉,德彪西的《月光》,冷静一下。“洞悉”这个词很有意思,通过敏感的审视,看透本质从而获得精神的升华,虽然在游戏中的地位类似别的游戏的“进阶”,但是非常完美地契合了“神秘学家”的本质。即“某种伟大的精神”,需要向“内”审视,而非向“上”汲汲,才能从源头产生蜕变的活水。德彪西(1862~1918)也是一位契合这种神秘气质的音乐家,他出身法国农民家庭,幸得姑姑的慧眼引入音乐界,又得一位肖邦曾经学生的引导走上大道。靠着貌似是“绝对音高”的天赋,他勇敢地打破了当时学校教学的一些定律。1880年时他获得了前往沙俄的工作和交流机会,和柴老师等诸多大家都相与给了他丰富的灵感和审视力。1890年后,德彪西结识了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被后者引入当时的巴黎文艺沙龙。不同艺术形式的哲思碰撞再次打开了德彪西的感知能力。从此德彪西能够同时以画家和诗人的眼睛去观想音乐,他的音乐从此染上了“印象主义”的色彩,侧重观众感知到的音乐信息。初看古怪的,仿佛非尘世的现代音乐也就由此萌芽。
“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
正如远旅在洞悉自我之时拉响的《月光》。《月光》也是德彪西逐渐洞悉自我风格时的过渡作品,他通过朦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让听者进行音—画重构,非常成功地让音乐中流动的时空和画布上凝固的瞬景得以在观众的“印象里”,通过理念的抽象,进行感官上的无缝衔接。
一路至此,我们随着对远旅所选择和演奏的音乐的逐渐加深理解,也进入了她更深层的精神境界。于是我们下一篇终于也能好好讨论一下,“远旅(Voyager)”的本体,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