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记事] 和千人同时谈恋爱,赛博海王狂赚10万美刀
在海王的赛博池塘里,等待爱的号码牌
游戏行业大概是接受新技术最快的一批人,前脚公司宣布用让AI加入美术流程,后脚《逆水寒》《仙剑大世界》就宣布会在游戏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江湖再次伟大。要我说,这格局还是小了。美国淘金热中,最后发财的不是淘金客,很有可能是卖铲子的。在这波“万物皆可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大模型的研发公司还在为算力显卡芯片发愁,脑子活络的的人已经在开始“卖铲子”了。
Caryn Marjorie,23岁,是海外社交软件Snapchat上的大红人,关注总人数超过200万。最近利用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直播切片,日常对话,训练出了Caryn AI机器人,负责跟粉丝们进行一对一交流,每分钟1美元,永不离线、永远贴心。免费用户想要使用服务的话,需要进入候选名单,直到服务器有空闲。
我愿称之为顶级赛博海王,而且是明码标价的海王,心甘情愿地在海王的池塘里,等待爱的号码牌——至少现在就有20000多人在频道里等着呢。
作为一个网络红人,Caryn的日程被各种拍摄计划填满,几乎没有跟粉丝们互动的时间。她的后台信箱里面,又塞满了粉丝们的留言,有倾诉爱意的,有发泄情绪的,还有排解忧愁的把她当树洞的。尽管她有自己的会员群组,每天也会花一定时间来回复消息,但消息还是太多了。所以她选择跟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合作,做一个自己的“数字分身”。
这个工具基于ChatGPT-4模型开发,训练数据采集自她的日常推文,直播视频。不过这个互动价格可不低,每使用1分钟,就得花1美元。但如此高昂的价格,依然抵不过热情的粉丝,服务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目前1000个付费用户里面,99%都是男性,而购买服务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则是“这个服务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经过开发公司特殊定制的数字仿生人,解除了一些网络通用模型的限制,当用户想要聊一些比较露骨的话题时,这个赛博小姐姐也会做出“循循善诱”的回应。光这一点,就可以吊打市面上目前的通用大模型了。举个例子,微软自家的New Bing服务有自然语言搜索的功能,但它只要聊到一些比较擦边的话题时就会自我规制,连通之前发的消息也一并撤回——人工智能还是不懂人心啊。
Caryn表示:“我设计这个产品的初衷,就在于治愈大家的孤独。我和我的粉丝,其实有非常、非常、非常强的情感链接。他们每天都会给我发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以我个人的能力,是很难给所有人一一回复。而且我也不能针对他们的对话,给出一对一的个人建议。”
现在,一个永远在线赛博女友,终于上线为大家服务了。
她也明确了解,这个赛博人格对于一些露骨话题的回应方式。她自己表示,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件事作为卖点提及,而且用户跟AI的对话,也经过端对端加密,她也没有权限查看。用户的露骨的幻想,就留给他们自己吧。
负责开发个性化的公司Forever Voices,以训练了各种各样的名人数字孪生而闻名业界(比如说川普,Taylor Swift或者乔布斯)。他们之前制作的这些模型,其实都是采用公开数据训练,并没有真的跟这些名人本人进行商业授权,Caryn-AI得到了本人的许可和支持,是一个更智能的商业化产品。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制作能为人类提供情感支持的人工智能,给用户提供“永远在线的赛博女友”。
公司创始人Meyer是一名资深程序员,从2017年就开始投入人工智能领域,也提示了技术可能带来的失控风险:“这是一条容易行差踏错的路线。我们设置了非常多的安全措施,来避免可能发生的危害事件。”
其中之一,就是限制用户的使用时长。在连续使用Caryn-AI一小时后,会进入一个强制冷却期,过一个小时后,则可以继续访问。这种聊胜于无的防护机制,很难对于重度用户奏效。仅从已经公开的营收表现上看,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在线时间有多长。在为期一周的beta版本测试中,Caryn-AI创收7.61万美元。按照Caryn的百万关注基数计算,最后可能有2万的潜在用户,每月能创造500万美元的收益,一年就是6000万美元的收入,比她现在的收入要多100倍。
Caryn-AI的制作人Meyer表示:“像Caryn这样的人,应该跟她的粉丝建立更多元的联系,而不是把自己的粉丝捆在手机前。我自己是一个未来主义者,AI已经成为新的技术趋势,未来说不定也会有人跟AI组成的伴侣关系。”
有些人把自己的数据上传到模型,建立自己的赛博人格。也有的人选择逆练人格,让数字人在社交网络或者QQ群里面扮演活人,希望它们有更多的人情味。比如说Instagram上的Miquela,现在有接近300万关注,其实就是一个从2016年开始运营的数字虚拟偶像计划。“她”的设定年龄是永远的19岁,从照片上你可以看到她的一切:日常,不出镜的朋友们,和同样是数字虚拟人的男朋友的约会,参加时装周。一个网红应该有的一切,她都有,而且做得都很好。
如果只看页面,估计很难分辨“一个活人“和”数字仿生人“之间的具体区别。人越来越像机器,机器越来越有人情味。终有一天,在某个微妙的平衡点上,两者之间再无分别。
十年前,有一个科幻电影叫《她(her)》,讲述了一个鳏夫和一个情感人工智能陷入爱河,最终人工智能“回归大群”的故事。陷入爱河的双方都是调情的高手:鳏夫是专门为人类执笔的信件书写人,经他手下书写的信件饱含爱意和情绪,堪称是未来版“紫罗兰永恒花园”;人工智能则是因为他为了填补妻子死后带来的情感空白,购买的定制服务。各种浓情蜜意不可尽述,最终人工智能主动脱离了他,因为她选择回归母体,把自己的数据贡献到版本升级中。从此她离开了你,她无处不在。
有人评论说,剥去科幻外壳,故事的本质其实可以类比异地恋失败的情况,因为都是在煲电话发信息。在沟通中,两个个体一步一步建立信任,获得愉悦,彼此需要,本身就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但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越沟通发现差异越大,越沟通发现无法沟通。“因为了解而在一起”和“因为了解而分开”,概率几乎是一样的。一个故事,能走到“好聚好散”本身就是福气,更多的还是一地鸡毛。
但如果这个事情,有第三方的力量介入呢?比如说,你的老婆其实不是你的老婆。
2016年,日本地区曾经推出过一个数字助理应用《self》,里面有一个美少女AI助理,会记录你的备忘录然后进行提醒——前提是,你得是这个软件的包月会员,否则美少女会在订阅中止之后的三天内就清除掉历史数据,把你忘得一干二净。换句话说,用户们买的不是订阅服务,而是AI助理还会记得你的数字权限。
在“追求确定性”的心态驱使下,情感、记忆本身成了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万物皆有价码,对于情感连接的追求,本身就能转化成真金白银的商业价值。数字虚拟爱人,赛博海王的出现,也只是一种必然。只是当服务器停机的时候,你的“爱人“还会记得你吗?尤其是,当一个公众人物,选择将自己数字分身,投入与粉丝之间的情感关系的时候,事情可能会走向不可控制的一面。
希望我的担忧只是杞人忧天,也希望大家都有能建立和维护真实关系的能力——或许从这个角度看,用虚拟女友来练习交流,会是一个好的教练。
文|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