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的随笔
修改于2022/11/22123 浏览综合
我在一部贴近生活的视觉小说中首次便打出了bad end,怀着对角色命运的悲悯再次尝试,在打出true end后却仍然只有失落与不满。
为了追寻good end,我寻找攻略,原来一个个选项影响的不只是好感,更是潜移默化着主人公自己的性格。在主人公最后做出抉择的那刻,之前的每一个选项都起着微小却关键的作用。是留下遗憾,还是收获美好。
回望过去,我是否也是在那些微小的决定中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呢?又在不知不觉间做了多少留下遗憾的决定呢?
是的,随便想想都能找到
——封闭的心灵、离开的友人、已然疏远的她、麻木的观念、怀抱不满的现状,它们分别源自我取代行动的祈祷、我对价值观的歪曲、我的虚荣、我的如蛆附骨般的强迫症、我对消极文学和世界观的笃信等等事物,源自每一个微小的“下一次”或“也没事”的逃避。
人生无法读档,如果没有真切地意识到这点,那我无非是被生活拖着走,被每一个小小的逃避与自我欺骗堆砌成后悔与哭泣。或许那时那个麻木的我,连后悔也能找借口逃避,连哭泣也做不到吧。
谢谢《他人世界末》让我认识到这点。
原来,在按下“命运选择器”时,我想要的end就早已在心中了(否则我不会在这里思虑,我很庆幸没有麻木到毫无知觉),剩下的只是把指针拨到理想的“yes”or“no”。
这次,如果再面临选择,我想我会拨动指针,做自己的starga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