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退款”背后被忽视的问题
2022/09/111996 浏览综合
关于“未成年人盗用家长信息给游戏充值”这个问题,在如今已变得愈发普遍。
比如今年315期间,黑猫投诉平台公布的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相关投诉,就超过了2.6万条,其中玩游戏充值占了大部分,充值金额几元到几万元不等。

不过最近出现的一则“12岁少年玩游戏花掉17万,导致父母卖房”新闻,再度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关注。

17万元对很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加上新闻报道还提到了家长因此还不起房贷,无奈之下只能卖房的情况,让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受到了极大触动。于是这起案例很快被大量媒体转发,并在微博、知乎等社区平台成为热议话题。


据报道,家住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周女士在今年2月发现,家里用来还房贷的钱不翼而飞。后来查看银行流水发现,原来是自己12岁的儿子用绑定了家里银行卡的微信账户,偷偷给游戏充了钱。
通过新闻画面可以看到,从2020年底到2022年初,周女士的账户有多款游戏的充值记录,并且还有直播平台的消费。周女士表示这些都是孩子瞒着家长充的钱,最高记录“有一天是13次588元”。

最后,周女士借助派出所和媒体的帮助联系到游戏公司,得到了将会尽快查证处理这个问题的回复。

周女士的遭遇随着网络的传播发酵,让“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等话题再次成为焦点。
同时也有部分网友对此表示疑惑:为什么家长一年多以来都没查看过账户?银行账户的流水记录还显示有上万元的看病、跨行转账等支出,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没注意到余额的异常?


有网友怀疑是家长玩游戏充了钱让孩子来顶替,并提到了今年上半年另一起孩子玩游戏过度消费的案例。
这起案例同样是孩子偷偷记下家长的手机支付密码,在一年时间花掉了7万多元。只不过在记者连线采访游戏公司客服时,客服表示记录显示有十多次人脸认证都是家长本人,并且还有很多玩游戏和充值的时间是在孩子上学期间,不能证明是未成人的消费行为。


由于这位家长无法解释孩子如何在上学期间玩游戏和充值,被很多人认为是“自己充钱后悔了,让孩子来背锅”。周女士家的情况,也因此受到了一些网友的怀疑。

在知乎上,就有游戏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近几年也处理过一些未成年退款事件,其中有真有假都给退了。因为游戏公司在未成年人的相关话题中,大众很少会给予较高的信任和同情,所以为了不让新闻进一步扩散影响公司形象,大部分时候明知是大人充的钱也退了。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未成人保护机制的推出,近年来在游戏和直播产业也出现了不少乱象。除了冒充未成年人申请退款、谋取利益外,还有人以协助退款为由骗取钱财。

「法治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近日也对这些乱象进行了报道,呼吁各界警惕未成人退款机制被灰色产业利用。比如百度贴吧有一个“未成年人退款吧”,其创立的初衷本是协助未成年人退款,但贴吧中出现了不少骗子,以收资料费为名骗取未成年人钱财。即使吧主多次提醒吧友谨防上当受骗,但依然有骗子多次得逞。

有法律人士指出,灰产不仅侵犯了各方的合法权益,也让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功能打了折扣。加强身份识别和验证技术,既是保护未成年人,也能防范未成年人退款机制被滥用。
由此可见,在未成年人退款机制背后,有着远比新闻报道更为复杂的情况。因此关于“12岁少年玩游戏花掉17万”这条热门新闻,有人认为可能是家长让孩子背锅,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家长忙于打工挣钱,没精力细看存款。如今随着越来越多人了解到这些案例,网上也出现了更多理性的讨论,而非一味对游戏公司的谴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