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仙世界动物介绍(非保护动物)第3章
放仙世界里的非保护动物约有50种,虽然这类动物未被列入保护动物名单,并且在人类社会里被是为低等物种,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均能接触到大部分这类动物,它们也为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为了避免文章太长,我们可能会适当分为几个帖子为大家介绍。(我们此系列的文章中,所有植物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谢谢!)
【报喜斑粉蝶】
报喜斑粉蝶(Delias pasithoe Linnaeus,1767)是粉蝶科斑粉蝶属的一种动物,又名红肩粉蝶、藤粉蝶等。幼虫群集性很强,从同一卵块孵化出的幼虫,幼龄期全部群集在一起取食,高龄幼虫常分散成小群。幼虫群集危害叶片,造成秃枝,严重者可将树吃成光杆,主要有檀香、母生等。成虫头、胸部黑色,被灰色毛。复眼茶褐色。广大腿小蜂,寄蝇是其天敌。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印度,不丹,泰国,越南,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黄缘萤】
黄缘萤为鞘翅目、萤科、熠萤属的水生萤火虫。幼虫栖息于终年有水,水质清澈,底层为泥浆的水域,使用气管鳃来呼吸。早年在全省各地农田出现其踪影,但因栖息环境受到破坏,仅能在部份靠山区、低海拔的水田生存。幼虫通常以水田内的各种螺类、贝类为食,也会捕食死去的蝌蚪、蛙类、蚯蚓及各种肉类,有共食习惯。一年有两个世代。化蛹时有上陆行为,羽化时间从每年四月至十一月,成虫的雌雄皆有翅膀,触角呈丝状,前胸背板为橙黄色,翅鞘黑色,在两片翅鞘间有淡黄色边纹,故名为黄缘萤。
【狭翅大刀螳】
狭翅大刀螳(Tenodera angustipennis)是一种大型昆虫,雌虫全长8.5-11.0cm,雄虫7.5-9.5cm,体多为绿色或褐色。因翅膀狭长而得名。 大多数栖息在树上,肉食性,且以活的小动物为食,大多以蝇类、叶蝉、蚱蜢、青虫等为食料。卵多产于树皮上或草根附近。国内分布于宁夏、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广西、四川等地。 干燥卵鞘入药,名团螵蛸。秋季至次年春季采收,采后去杂质,蒸20-40分钟(杀死其中的卵,防止幼虫孵化),晒干或烘干。
体型大,黄绿色,雌虫长约80mm,雄虫约73mm。头部三角形,颜面较阔,头顶黄色,颜面褐色,其上有2条黑色带;后头黑褐色,其上有1个黄色斑点。触角丝状;两触角之间的上方有3个棕黑色单眼。复眼大,椭圆形突起,黑褐色。前胸长于前足胫节,有瘤状钝齿。前胸前部中央有1道纵沟,纵沟两侧有许多瘤状颗粒;前胸后部中央有l道纵脊,纵脊前段黑色,后段黄色。后胸有白色或黄色水泡状颗粒,其上有白色短小的微毛。前翅革质,褐色,外缘部绿色,静止时右翅覆于左翅。后翅膜质,较薄,前后翅几乎等长。前腿节外缘有4个刺,黄色,末端黑色,内缘有14个刺,内侧靠前端有1撮密集的淡黄色钝毛。胫节末端有2个强大而弯曲的刺,胫节下缘外侧有8个齿,内侧有15个齿,由胫节的基部短小向末端递增变大,中、后足腿节末端外侧有l根刺,胫节末端有2根刺,跗节5节,每节下有黑色叶状垫;后足较中足长 。
【黑蚱蝉】
黑蚱蝉是昆虫名,为半翅目,蝉科。分布上海、江苏、浙江、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寄主包括 樱花、元宝枫、槐树、榆树、桑树、白蜡、桃、柑橘、梨、苹果、樱桃、杨柳、洋槐等。若虫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成虫刺吸枝干,产卵造成植物枝干枯死。
体长38-48毫米,翅展125毫米。体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泽,披金色细毛。头部中央和平面的上方有红黄色斑纹。复眼突出,淡黄色,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触角刚毛状。中胸背面宽大,中央高突,有“X”形突起。翅透明,基部翅脉金黄色。前足腿节有齿刺。雄虫腹部第1-2节有鸣器,雌虫腹部有发达的产卵器。
【黄针蟋蟀】
黄蛉又名大黄蛉、黄针蟋蟀、黄蛉蟋、黄蛉属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全身纯黄色,仅颈部有一段颜色较浅,故被称作“黄蛉”。它虽和小黄蛉看起来只是体形大小的区别,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在鸣虫中间,最讨人喜欢的就是黄蛉。黄蛉身体较小,体长只有8毫米左右,全身金黄色,雄性翅膀油光发亮,透明,发音区域较大。由于它身体华丽,通体金黄,加上它鸣叫时体态纤美,鸣声清脆悠长,因此也有人称它为:金色的小提琴手。此昆虫体长7~8毫米,体宽约2.5毫米,触须长30~35毫米,头部及前胸背板各具2条宽带,后足股节外侧亦各具2条深色条纹,内侧靠近端部各具有1个暗色圆斑。其头上的复眼为灰绿色,前翅发达,覆盖整个腹部。前胸略呈方形,其触须很长,比身长要长4~5倍。黄蛉之所以名声很大,是因为它有突出的特色。它的鸣声为“铃-铃—铃”,动听悦耳,声音清晰而有韵味,比金蛉子还清脆响亮,因其形象佳,鸣声美,玩赏时间长,在“上海市第一次鸣虫展览会”上曾有“鸣虫之王”的称誉。
【黄猄蚁】
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ricius, 1775),是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膜翅目,细腰亚目,蚁科,织叶蚁属的一种蚂蚁,又名黄柑蚁、红树蚁,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黄猄蚁是树栖蚁种,会利用幼虫吐丝卷起鲜活树叶筑成“蚁包”栖息,大群落的黄猄蚁普遍有多个副巢。黄猄蚁生性凶猛,擅长捕食各种昆虫,因此常在农业生产上被用于生物防治。
黄猄蚁,俗称酸蚂蚁、黄柑蚁、红树蚁、织巢蚁,树栖于气候温暖的热带、亚热带,盛产于澜沧江中下游的云南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地区,以及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东南亚5国。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也有分布。喜在阔叶乔木树上筑巢,一群黄猄蚁可有好几个巢,多达数万只,巢主要以幼虫吐出的分泌物将植物叶子等粘结而成,呈倒圆锥形挂在离地6-10米的树枝上。绿色蚁巢为新蚁后刚建,体积小似鸭蛋(5~6厘米),蚂蚁数量也少,黄色蚁巢建立已有定时间,体积大如南瓜(30~54厘米),蚂蚁数量十分可观。黄狼蚁分为翅蚁(雌、雄)和工蚁两种,工蚁大小不等,体长6~1毫米,锈红色或橙红色,因其腹下有个透明的储酸的小黄球得名“酸蚂蚁”。它们不停地觅食、战斗、保卫家园、照顾蚁后产下的新成员,一生都在忙碌中度过。雌蚁较大,体长15~18毫米,青黄色;雄蚁较小,体长仅6~7毫米,棕黑色。雌、雄蚁均有翅膀,专司繁育后代。黄猄蚁食性杂,以捕食多种害虫为主,是柑橘园中害虫最大的天敌。早在17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它来防治柑橘害虫,是世界上生物防治害虫最古老的先例。
【白额巨蟹蛛】
白额巨蟹蛛(Heteropoda venatoria)是巨蟹蛛科的一种蜘蛛。别称:狩猎巨蟹蛛、白额高脚蛛(台译)。该蛛为室内常见的蜘蛛之一,身体宽短而扁平,步足左右伸展能横行,体型较大,善走易遁。分布于中国河南、陕西、四川、江西、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区。
雌蛛
雌蛛体长20~28毫米。头胸部灰褐色,长宽略等,前缘横直,中窝纵向、色深,颈沟、放射沟明显。眼与额之间有1条短白毛组成的横纹 ,背甲近似方形,后缘有一灰黄色横带。胸部两侧由深褐色毛构成的斑纹。头部向前延长,前线端直,眼区褐色。8眼两列,同型,前眼列微前曲,后眼列平直且长于前眼列,稍微后曲。前中眼小于前侧眼,前中眼间距大于前中侧眼间距,后中眼间距小于后中、侧眼间距,后侧眼稍大于后中眼,有眼丘。螯肢深褐色,其上密布褐色细长毛,侧结节明显。前齿堤2齿,后齿堤3齿。胸板长大于宽,谈黄褐色,疏生褐色长毛,前缘微后凹,后缘尖细,插入第Ⅳ步足基节之间。步足粗壮,灰褐色,具深、浅色长短毛,并有黑褐色斑点,各斑点上生黑刺1根。足式为2、1、4、3。腹背褐色,由灰、白、褐色细毛组成箭尾状斑纹。腹部腹面淡褐色。纺器褐色。
雄蛛
雄蛛体长15~20毫米。与雌蛛有明显区别,背甲后部从中窝、颈沟、放射沟,一直达到背甲后缘有1对蝶形斑纹。腹背斑纹呈倒“八”字形。腹部两侧面毛较长而密。
【进农号蚯蚓】
进农6号蚯蚓又被称为秸秆蚯蚓,该品种是河北邯郸薛进军博士经多年研究培育而成,适宜各种农作物处理的一个蚯蚓品种,能在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中集中饲养的一个品种。进农6号蚯蚓食量大、生长快、繁殖率高、养殖简便,二公斤蚯蚓种可处理一亩地秸秆,产商品蚯蚓60公斤,产蚯蚓粪二吨,商品蚯蚓出售后,蚯蚓粪可作为无公害农业的高效有机肥料。农村每年焚烧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秸秆蚯蚓可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开发秸秆蚯蚓前景广阔,可多方面受益,可以使得我国农业形成良性循环,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楼燕】
别名楼燕、欧洲雨燕、褐雨燕、野燕。普通楼燕(学名:Apus apus):是一种体长21厘米的雨燕。尾略叉开,特征为白色的喉及胸部为一道深褐色的横带所隔开。两翼相当宽。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振翅频率相对较慢。白天常成群在空中飞翔捕食。尤以晨昏、阴天和雨前最为活跃。飞翔疾速,时速可达110千米。
为夏候鸟。栖于多山地区。主要栖息于森林、平原、荒漠、海岸、城镇等各类生境中。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飞行性昆虫。常在飞行中边飞边捕食。分布欧洲、北非、中东、中亚、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越冬区在热带非洲和印度北部。 罕见季节性候鸟。指名亚种于喜马拉雅山脉,上至海拔2500米。在印度阿萨姆邦的北部有记录,西藏东南部也应有见。另外,也可能见于新疆西北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小杜鹃】
小杜鹃(学名:Cuculus poliocephalus),是杜鹃科、杜鹃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4-26厘米,上体灰褐色,翼缘灰色。喉灰色,上胸沾棕,下胸和腹白色,具粗著的黑色横斑,外形和羽毛很相似于中杜鹃,但体型较小。
小杜鹃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林缘地边及河谷次生林和阔叶林中,性孤独,常单独活动,鸣声有力而富有音韵,音调起伏较大,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