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寻古录
耶嘿,二测结束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藏在yc中的古代文化呢?现在就跟着十三一起去看看吧,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去了解哦😋😋😋
总览:
①投壶 蹴鞠 曲水流觞 棋类游戏 叶子戏
②日晷 孔明灯 竹编 木雕 灯笼
③捏面人 古代制瓷 纺织 油纸伞 石碾
④磨坊 豆腐 古法存储食物 柿饼 场圃/晾堂/晒秋
⑤温泉浴 蝴蝶泉 土地庙 红丝带 飞鸽传书
一、投壶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起源于战国时期。
《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秦汉以后,它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了,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投。
宋代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衰落下去,不再像汉唐那样盛行,仅断续地在士大夫中进行。
二、蹴鞠
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两汉,唐宋是蹴鞠发展的两个高潮,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横街玩蹴鞠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动,不少宋代铜镜中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宋代陶枕也描绘了民间少女踢球的情景。
蹴鞠就此流传了两千三百余年。
三、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一种中国古代民间传统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其主要作用为欢庆和娱乐、祈福免灾。
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等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有诗:
“兰亭曲水擅风流,移宴向清秋。”
“流觞元已奚所因,更指三日为良辰。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
“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
四、棋类游戏
围棋、象棋、六博、塞戏、格五、弹棋、双陆、樗蒲、五木等多种,其中有的曾传入印度。后秦释道朗《大般涅盘经·现病品第六》:“樗蒲、围棋、波罗塞戏、狮子象斗、弹棋六博……一切戏笑,悉不观作。”
围棋:早在先秦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流行,到了汉魏唐宋时期,围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直至元明清几代,围棋还是一直盛行不衰。有话曾说:“古今之戏,流传最为久远者,莫如围棋。”
象棋: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但有许多王公贵族喜欢下象棋,而且许多平民百姓也对它深为爱好。普通民众玩的棋类游戏在方法上一般都较为简单,如流传于陕西关中农村中的“丢方”,是一种农民们在田间休息之时玩的简单棋戏。玩时在地上画出五个或七个方格,用石子、土块当棋子。(严重怀疑小萝卜玩的就是更简化版丢方❗)
六博:比象棋古老得多,大约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至战国时期则已相当流行。六博的棋盘叫梮,是在方形或近似方形的木盘上,阴刻矩纹,棋子叫棊,大都是骨质的,骰子叫箸,多半由半边细竹管制成,两旁各置一细铜丝,中间填金属粉,箸外涂黑漆。
塞戏:由六博脱胎而来的一种古代博戏,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塞又写成簺。在古代文献中,常以“博塞”并称。《庄子·骈拇》有“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成玄英《疏》说:“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
弹棋:相传是西汉成帝时刘向仿蹴鞠之戏而作,东汉时盛行。棋盘类似古代的蹴鞠球场,以石为之,棋子每方6枚。由于象棋的盛行,弹棋到了宋代以后就不那么时行了。
双陆:由握槊演变而来,因局如棋盘,左右各6路,故名。南宋初洪遵在《谱双》中说:“双陆最近古,号雅戏,以传记考之,获四名:曰握槊,曰长行,曰波罗塞戏,曰双陆。盖始于天竺,流于曹魏,盛于梁、陈、魏、齐、隋、唐之间。”相传唐代有韦后与武三思打双陆,中宗点筹,杨贵妃与玄宗打双陆将输放白鹦鹉乱局的故事。
五、叶子戏
叶子戏是一种游戏纸牌,类似于升官图,兼用骰子掷玩,最早出现于唐代,被认为是扑克、字牌和麻将的鼻祖。相传早在楚汉战争时期,韩信为了缓解将士们的思乡之愁而发明,当时牌面只有树叶大小,所以又称“叶子戏”,据说这就是扑克牌的雏形。
六、日晷
日晷亦称日规。古代观测太阳影子以定时刻的一种天文仪器。在中国,日晷起源于“圭表”,“晷”的古义是太阳影子。中国古代日晷大多是赤道式,也有地平式的。晷盘的两面周围各刻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春分以后看向南一面,秋分以后则看背面;晷针影子随太阳运行而移动。每个时辰又为“时初”和“时正”,针影投射在刻度盘上不同位置表示不同时刻,针影投射在正下方为“午正”时刻。
七、孔明灯
别称:天灯、许愿灯、祈福灯、平安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
其起初在古代多做传递讯息之用,后用于祈福许愿,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其起源有“莘七娘放天灯说”和“诸葛亮发明说”两种说法。点燃孔明灯前,人们都要在灯上写出自己的愿望,与其一起冉冉升向苍穹,以祈求心愿能实现。飘飞孔明灯时,先点燃布团,灯笼内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一撒手,孔明灯便冉冉飘升,宛如一盏明灯闪烁于初春的夜空。
八、竹编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已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龙灯起源于汉代,龙头,龙身大多以竹篾作内骨编制而成,龙身上的鳞片也往往用竹丝扎结。还有一种叫“竹马戏”的民间小戏,自隋唐起流传至今,如《昭君出塞》等,演员骑的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秦汉两代趋于成熟,在中国常被称为“民间工艺”。
木雕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等。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以美化,并且保护木质。
十、灯笼
灯笼,别称灯彩,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宋书·武帝纪下》:“牀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十一、捏面人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中国的面人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
十二、古代制瓷(小萝卜的动作真的和步骤相差无几,必须夸一波)
1.采石制泥:黏土(瓷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而黏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分解而成。工匠们需要先将矿石采回,然后再打碎制泥。
2.淘练泥土:打碎的矿石需要经过淘练去除其中的杂质再做成泥,才能达到制瓷工艺的要求。最佳淘泥案例当属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杯”。
3.轮制拉坯(步骤123都是第一张图里小萝卜们的动作哦)
4.修坯细琢
5.绘画纹饰,在素胎上绘画纹饰图案 6.施釉:瓷器的上釉方法有多种,如蘸釉、荡釉、刷釉、浇釉、吹釉等(蘸釉为传统施釉技法。
7.匣缽,窑具的一种。唐代时已使用匣缽作为保护与隔离瓷器的器具
8.入窑烧制。
十三、纺织
中国纺织的起源相传由嫘祖养蚕冶丝开始,考古学家则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上发现了骨针,为已知纺织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使得冶丝更加便捷;西周则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机:纺车、轈车;汉朝时发明了提花机,明朝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将纺织技术编入其中。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宋末元初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她不仅改革创造一套先进的棉纺织机具,同时还创新纺织品的花色品种,促使“松江布,名天下”
十四、油纸伞
中国制伞历史悠久,最早的伞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传统的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
“纸”与“子”谐音,有“早生贵子”之意,“伞”字包含5个人字,寓意“多子多孙”。油纸伞的伞轴意取中空正直,无私无邪。圆形的伞面则取其“圆满”之兆,象征婚姻圆满成就;另外送伞陪嫁亦有表示用来遮日避风防雨,驱恶避邪之意。油纸伞在隆回小沙江一带的瑶族中是一种订婚的信物。
自古油纸伞下演绎了多少经典爱情:《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以红伞为媒,同伞风雨,结下千古奇缘。油纸伞早已成为浪漫古典爱情的符号。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即“包袱伞”,又称“保福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
油纸伞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作为经久耐用的中国传统雨具,油纸伞在中国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
十五、石碾
石碾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等制作的使谷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由碾台(亦叫碾盘)、碾砣(亦叫碾磙子)、碾框、碾管前、碾棍(或碾棍孔)等组成。石碾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能以人力,畜力,水力使石质碾盘做圆周运动依靠碾盘的重力对收获的颗粒状粮食进行破碎去壳等初步加工
十六、磨坊
磨坊有很多种 ,比如风车磨坊,水磨坊,人力磨坊,畜牧磨坊,等……
古时候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我国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小萝卜用的就是水磨坊和人力磨坊哦)
十七、豆腐
豆腐来源于中国西汉时期,据说是淮南王刘安在山上烧药炼丹时,偶然用石膏点豆汁得到的。相传大才子金圣叹曾在狱中传出的遗嘱是:“吾儿,花生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
在一些古籍中,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子奇的《草目子》、罗颀的《物原》等著作中,都有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
豆腐:古称黎齐,亦叫菽乳。到五代时才有豆腐之名。
目前关于豆腐的传统制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寇宗***《本草衍义》云:“生大豆,又可皑为腐,食之。"原料是选用“生大豆”,“皑”,即磨碎。元代郑允端的“豆腐”诗中有“磨砻流玉乳”一句。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卷25“豆腐”云:“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水浸,恺碎。滤去渣,煎成。以卤汁或山礬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
其生产过程简言而之就是:选豆一浸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
十八、古法存储食物
密封法:贮存对象多以水果为主,可以利用容器、沙泥或蜡等,如在活毛竹上挖孔,将樱桃等鲜果放入,装满后将孔封住,可以储藏较长时间而不变质。
盐制法:利用盐或其他配料,对新鲜食品进行腌制加工。主要以蔬菜和肉类为主要对象,如各种腌制咸菜、腌鱼、腌肉等。
干燥法:干燥食物可以利用自然光照和风,如将牛肉切成细条,挂在阳光下的通风处,将肉晾成肉干进行保存。
仓窖法: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采用地窖或仓库储存食物。这种方法多用于储藏大量的粮食、水果或蔬菜等。
糖制法:通常是以完整的果实或块状果肉经过盐腌、糖渍和蜜煎而成。蜜饯、果脯一类的食品是非常典型的通过此种方法实现食物储藏的产品。
十九、柿饼
据史料记载,柿树在秦汉时期已作为观赏花木在封建帝王的御花园中种植;到南北朝时,民间对柿树不仅有了人工栽培和嫁接的技术,而且有了柿子加工藏食的简易办法。“齐民要术”中记载“柿熟时取之,以灰汁燥,再三度干,令汁,著器中,经十日可食”。
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从西安向北京进发。途经临潼时,当地正值荒年,粮食十分短缺。为了搞劳义军,农民把火晶柿子渗合面粉,烙成饼子送给义军,李自成后来攻入北京。为了纪念闯王李自成,每年秋天临潼家家烙柿子饼吃。后来柿子饼传入西安,市面上又出现了黄桂柿子饼,这是用白糖、黄桂、核桃仁加动物油烙的一种馅饼,颜色金黄,口味香甜,成为西安独有的时令小吃。
二十、场圃/晾堂/晒秋
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诗·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晋 潘岳 《闲居赋》:“傲坟素之场圃,步先哲之高衢。” 唐代孟浩然 《过故人庄》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晾堂:摊晾糟子的场所,一般糟子蒸出来,温度很高,不能直接入窖,而这个摊晾的场地就叫晾堂,也有地方叫摊晾床
晒秋:“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禾”即黍、稷、稻、粱等作物,“登”则有成熟之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秋天,人们会将谷物拿出来曝晒在阳光下。
二十一、温泉浴
温泉浴有着悠久的历史, 应用范围很广,它的药用价值被人们所认识,作为养生之道渊源流传。早在3000年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浴”“沐”“澡”“洗”“盥”这些文字记载了,在战国时期的《楚辞、九歌》中就有“浴兰汤兮沐其华”的诗句,民间已有了五月五“蓄兰为沐浴”的习俗。
尤其南北朝时梁简文帝萧纲所著《沐浴经》,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以及唐代《宫廷千金要方》中对温泉浴的沐浴方法、防治疾病、功效药用等记载非常详细,唐代宫廷和民间温泉浴广为流行。据说杨贵妃能长期赢得“三千宠爱在一身”、唐玄宗六、七十岁仍风流倜傥都与长期沐浴温泉浴大有关系。
二十二、蝴蝶泉
蝴蝶泉为方形泉潭。泉水清澈如镜,有泉底冒出,泉边弄荫如盖,一高大古树,横卧泉上,这就是“蝴蝶树”。
每年春夏天之交,特别是4月15日,蝴蝶树芬芳引蝴蝶。大批蝴蝶聚于泉边,满天飞舞。最奇的是万千彩蝴蝶,交尾相随,倒挂蝴蝶树上,形成无数串,垂及水面,蔚为壮观。蝴蝶泉风光秀丽,泉水清澈,独具天下罕见的奇观(蝴蝶会)。
二十三、土地庙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
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祭祀土地。土地庙作为人们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自然随之兴盛起来。
二十四、红丝带
在我国许多的民族都有在树上绑红丝带、红布条的民俗传统,或者是在庙宇的树上绑红丝带、红布条。大年初三,到许愿树(一般都在古寺庙有)许愿祈福。把代表自己愿望和祝福的红丝带抛上许愿树。
绑红丝带、红布条的意思都是:许愿祈福及驱邪。 有些地方则讲究,红丝带、红布条绑的越高越好。也有象征以树为媒的连理树:
1.红色象征爱情、婚姻;
2.两根红丝带代表两个人;
3.在树上系的红丝带越多代表对方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越重要;
4.两根红丝带并在一起系在树枝上象征以树为媒、天地作证的爱情。
二十五、飞鸽传书(小萝卜里是飞鸟)
在我国,从史料上看,早在楚汉相争时就有利用信鸽传递书信的记载。后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也曾通过信鸽把有关情况和归期禀报皇帝。唐宋以后,关于利用信鸽传书的记载更多,有的用来传送公文,有的用于商业贸易,当然更多的还是用于亲友通信。唐朝宰相张九龄也驯养着一些信鸽,并称它们为"飞奴”。信鸽不仅飞得快,而且飞得远。古人出门,都会将家里的信鸽带在身边,一般会带好几只。
好啦,本次的十三探古记🧐就结束啦,期待下一次与你们的见面哦💓
还有还有,最后来一个无奖竞猜,为什么古人出门一般会带好几只信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