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晖晖寒日:这个冬至,食肆又搞了新花样?】

2021/12/21270 浏览综合
TapTap
年末最重要的日子——冬至,终于快到了。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吃饺子或是汤圆、馄饨等等....
小吃货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商机,食肆要是在冬至这天也弄些饺子和汤圆,不仅能小赚一笔,自己还能顺其自然饱餐一顿,岂不美哉?
TapTap
他急忙把这个主意告诉三秋,没承想,三秋却以做起来又贵又麻烦为由,拒绝了这个方案。
眼看着日子将近,连南门口那家杂货铺都开始研究起怎么蹭冬至的热度了,食肆这边却什么动静都没有,再不想点主意,今年冬至怕不是得喝萝卜汤了。小吃货坐在床上苦思冥想,突然灵光一闪,他决定叫上饕餮,给三秋演上一场好戏——
冬至前一天是赶集日,这天的香煎街,会比往常热闹许多。
三秋披着袄子刚走到食肆门口,就看见小吃货蹲在门栏边,跟前放着一筐撒着薄面的面片儿,脏兮兮的饕餮在他身旁老实地坐着,好一副凄惨模样。三秋看着这一人一猫笑而不语,似乎在等待着他俩表演。
TapTap
小吃货被三秋盯得有些发毛,他略显尴尬地清了清嗓子道:
“想我本是中原南都人,背井离乡漂泊流浪,幸得被这间食肆老板娘收留,我小吃货才有今日这般田地....”
“这临近冬至,往常家中都要备上许多饺子,以纪念我南都圣医张仲景先生,感谢他熬药救济穷苦乡民之举,可惜我现下离家甚远,身无分文,只得做些面片来卖,换点钱来买肉做饺子,告慰圣医先灵,解我思乡之苦啊!”
“走过路过别错过咯!大伙请放心,这面片是我小吃货亲手和面擀制,不论是包饺子还是包馄饨,久煮不烂,还有股麦香!”
“可怜我这猫儿,寒冬腊月也没口像样的粮食吃,还得跟着我卖东西...”
TapTap
小吃货言罢,饕餮便乖乖在他身旁趴下,楚楚可怜样,三秋看得直起鸡皮疙瘩。
不过,小吃货和饕餮的这番“苦情戏”,没唬住三秋,倒是把这南来北往的人们给吸引住了。
你一块我一块,不一会儿,小吃货准备的那些“面片”,竟真被一扫而空。而刚刚还满脸凄惨的小吃货,擦了擦脸上的面粉,笑盈盈地抱起竹筐,和饕餮一起从街旁的小巷子绕进食肆里。他将挣来的钱放在三秋面前,得意道:“怎么样?老板娘,这点钱,够咱们包点饺子汤圆了吧?”
饕餮跳到阳台上抖了抖身上的尘土,又变回了往日那只贱兮兮的懒猫。
“喵喵咪的,脏死老子了,说好的有肉吃,要是敢少一块,小心你衣服变成猫抓板。”
TapTap
三秋想起这俩刚刚那般卖力地一唱一和,不禁莞尔一笑。心里盘算着自己倒是也没什么损失,便允了他俩的要求。不过,她并没有让小吃货去买食材,而是写了张纸条,神秘兮兮地让阿臭去准备。
在冬至这天,小吃货和饕餮等人(猫),如愿以偿地吃上了饺子和汤圆。
不过....
饺子是五仁红果馅的,
汤圆是韭菜猪肉馅的。
小吃货:三秋,要不你还是把我删了吧。[嗒啦啦2_委屈]
TapTap
TapTap
【饕餮有话说】
# 为什么在冬至这天大家会吃饺子和汤圆?[嗒啦啦2_一脸问号]
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南都名医张仲景。南都位于今河南南阳,据说东汉时期,南阳名医张仲景在回乡时,发现乡亲们因为饥寒交迫,耳朵都被冻烂了。为了救济乡民百姓,他每日上山采药,并将药材与羊肉,辣椒包裹在面皮里煮。而由于该方子是救治耳朵,张仲景先生便把面皮包成耳朵样,古时便称为“娇耳”。渐渐地,这一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了今天常见的饺子,在南阳一带更有俗语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不过有趣的是,这一习俗,却在北方地区尤为常见。
在江南、闽南地区,在冬至这天则会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一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做好后,便祀神祭祖,感恩上天赐予五谷,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
最后
祝大家冬至快乐
吃好喝好!
TapTap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