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 连夜挑战首通,是玩家们对这款硬核解谜的致敬
《泞之翼》——这个由 T34 工作室从 2014 年起开发的解谜系列,和《史丹利博士的家》《红房子》等 Flash 游戏一起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可能它曾伴随你度过数个难熬的夜晚,更大的可能,它就是造成你难熬的原因。
在不管哪代人的回忆中,它出名的地方就是:
它!很!难!
本系列三部在 TapTap 有 9.5 以上的高分。固然有小众情怀的加成,也和绝对可以称为硬核的谜题设计有关。
不起眼的画面背后,是玩家拼尽全力才能达到的结局。在一路追过来的忠实粉丝心中,它绝对是“又难又好玩”。
首先是大,地图真的很大。
举个栗子,在《泞之翼》三部中,没有详细剧情说明,前前后后十几个朴素无华的房间就陡然在玩家面前展开。新手往往会在一脸懵中乱走,拿到几个不知道是什么的道具,然后卡关。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开局一钥匙,路线全靠莽。
想看剧情?开房间;想找钥匙?开房间;想开房间?开房间。
在打开同一楼层的房间后,还要坐电梯上上下下开路。你很容易在绕完路后,把之前在不知道哪儿看见的小线索抛之脑后。
谁会在上下六层开了无数房间后还记得第一个里面有什么呢?
将所有谜题糅合在大的地图中,十分考验制作人的功力,《泞之翼》成功做到了。
(还好第二部的房间区分度大了很多)
线索的设计,则是最有意思也是最有泞之翼风格的部分。
如果说 The Room 是工业美感的蒸汽朋克风,锈湖泛着跨越家族几代诅咒的诡异,那么《泞之翼》,则有着异想天开又严丝合缝的理科情怀。
我简直怀疑开发者是行测题的考官,助你快速梦回高三。
这种风格在第一部就很明显。比如说,你解开了纸条上的暗语,看见奇怪的公式:k=12;
你恍惚记起很久之前在某个角落见到过这种数字;
(1)=3.1
(2)=3.14
(3)=3.141
(4)=3.1415
……
经过大开脑洞的拼凑,最后你推测:密码竟是圆周率后面的 k 位数字。
所以上图的 k=12,意味着密码是 141592653589。
再比如,你突然听到了课间音乐铃声。这时你很可能会直接忽略掉。
如果你还记得旋律,或许会在音乐教室的密码锁前想起来它。
然后,你或许会想到把铃声的音符写下来。
sol si la re sol la si sol si......
再然后,有一丝可能会想到按照音阶的顺序,根据对应的数字填写音阶。才能打开这个锁。
sol 是 1,si 是 2,la 是 3……
或许所有的可能你都终于想到了,但如果你是音痴或者不熟悉音乐知识......那么恭喜你,你还是要卡关。
到了《泞之翼2》,数字和图形的关联跨度大到几乎不合理的地步,对于不熟悉套路的粉丝而言,难度极大。
比如给你这样一串纸条:
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些字母和数字代表着什么,也没有任何提示。
实际上,U、D、L、R 分别代表着上下左右,数字是格数,最终按照紫色提示连线合成数字。
这些都是你要自己想到的。
我在玩的时候,卡在了直角三角形数列的问题上很久很久,最后忍不住去查了攻略,硬是对着攻略看了半天。当时的感觉就是,头有点秃。
(来自 好礼丶DR 的攻略)
这一题也让许多玩家望结局兴叹。
就这样,在一款游戏里融合超过多个楼层和房间的大地图,无数线索散布其中,谜题本身也涉及到数学、化学、音乐乃至星座方面的知识。
难吗?难。不讲道理吗?有点。
但当我悟到制作人暗搓搓藏线索的规律,告诉自己要回归三五真题的心态后,乐趣就渐渐来了。我神奇地同时领会到作为出题人和学生的乐趣,然后,就理解了大家说的“精妙”。
难是难,但还是,挺好玩的!
作为解谜游戏,《泞之翼》的碎片化叙事和诡异风格放到现在已经不是很惊喜了,但也值得一谈。
每一作结局多达十几个,根据开头的几个动作,你在探索的时候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某条线。
要了解完整剧情,需要将所有线都试一遍,而每条线途径的地图甚至也不同,难度更是差异极大。
但这里没有提示。稍有行差踏错就会 BE,烧杯没配好,钥匙没开对,踩到了通电的水里,恭喜你,你可以体验到各种奇奇怪怪的死法了。
有些新玩家辛辛苦苦打到最后,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结局。实际上,要找到真正的大结局,需要的更是毅力。
在当年互联网尚不发达的时候,《泞之翼》系列一发布,就能看到就核心粉丝熬夜攻略,然后在凌晨兴致勃勃发来首通战报。
能第一个通关某一线是种成就,挑战开荒更是《泞之翼》玩家们独有的乐趣。
即使不是核心粉丝,也常能看见玩家们分享当年花费数星期绞尽脑汁的经历。
如果你是喜欢硬核解谜的玩家,不妨也来挑战一番,建议先从第一作熟悉作者的风格和基本机制。对了,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千万要时刻存档!
文 | 爆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