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古代器械,却是军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千里奔袭,迂回纵深。在古代战争中,很多时候,为了达成战略目标,常常不计代价的长途行军。在战国就有晋献公假虞灭虢,不惜借道他国来消灭对手。这里笔者就有个疑惑了,在古代部队行军可是纯靠两只脚的,但是动辄行军千里,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相信各位主公跟我一样,此时也好奇其中缘由吧。
其实,答案就是古代行军必备器械—— 垒巢。垒巢,又称营垒,在元好问的 《临淄县令完颜公神道碑》中有记载:“若营垒,若散居,若乔寓托宿,羣不逞哄起而攻之,寻踪捕影,不遗馀力。”讲到这里,各位主公可能要说了,嗐,我还以为是啥呢,说的那么高大上,不就是个行军营地嘛,我带几个帐篷不就行了,电视剧里面都是这么演的。

一开始,笔者观点和大家一样。但是,经过深入研究后,大家别看垒巢这种器械不起眼,但是,在实战中,垒巢不仅重要而且不可或缺,它决定了部队的行军距离,机动性。正真的垒巢,不仅包含营地,还有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在内部会派遣部队巡逻,在垒巢周围一般会设下蒺藜这类的陷阱防止敌军偷袭。同时,会在垒巢不远处设置移动望楼来侦查敌情。最最最重要的是,垒巢是提供大家休整的场所。

各位主公现在是不是觉得垒巢的作用很大了,其实在古代,为将者十分重视垒巢,甚至设下军令,凡是触犯的人都会受到处罚。下面笔者来给大家讲讲三国时期发生的一件跟垒巢有关的事件。

鲍勋乃是鲍信之子,就是那个可以拆劫寨战法的鲍信,这个鲍勋的爹鲍信当年为救曹操,战死沙场。曹操念其恩德,让鲍勋辅佐自己的儿子曹丕。鲍勋本人也颇有魏征之风,直言敢谏,时常惹得曹丕不高兴。


有一天,曹丕率大军到江淮,然后回军寿春,途中经过陈留。陈留太守孙邕一听,那还得了,皇帝来了不得去拜见一下。去的路上,突然想到自己好友鲍勋也在,那就一并拜见了。当时啊,这个孙邕走的路正好路过垒巢,但是,垒巢还没建好,只给了个营标。他就没有走大路,走的侧路。这一走不要紧,被军队的军营令发现了,军营令一看,乖乖,这是犯了军令啊。在古代,经过垒巢是需要通报且走大路的,孙邕这小子悄悄从侧路走了,这还得了。于是,一封举报信交了上去,这封信正好落到了鲍勋手里,鲍勋就觉得自己的好友来看自己,不就是走错路嘛,多大点事,更何况他路过的时候,垒巢还没建好呢。他觉得这是件小事,还不至于到违反军令的程度,就没往上报。
后来,返回京师,这个军营令好巧不巧犯了罪,落到了鲍勋手里,鲍勋二话不说就捅上去了。
这军营令一看就急了,既然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反手就把鲍勋包庇孙邕违反军令的事也捅上去了。曹丕一看,高兴的不行,正愁没理由收拾鲍勋。这下好,可以名正言顺的干掉他了。就下令处死鲍勋,由于鲍勋这个人刚正不阿,为人很不错,一堆人给他求情。曹丕可管不了这么多,也不管鲍勋的爹是不是救过自己的爹,就这样给他砍了。

可能很多人对鲍勋感到惋惜,觉得曹丕不念旧情,对功臣之后说杀就杀。其实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出垒巢在军队中重要的地位,否则曹丕又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坚决地杀掉了鲍勋。

相信各位主公都听说过围魏救赵的故事,但是鲜有人知道围魏救赵之后的故事。本来的故事结局,以孙膑围魏国都城大梁,成功逼得同为鬼谷传人的魏国大将庞涓不得不带领大军回援的剧本而结尾。但孙膑却不这么想,他虽然已经完成了解救赵国的使命。可是他和庞涓之间有着生死大仇,孙膑之所以受到膑刑都是拜庞涓所赐(甚至名字都是拜他所赐,孙膑,本名不详,因为遭受了膑刑就顺便被人称为孙膑)。这个膑刑在古代是十分重的刑罚,受到此刑的人要被剜去膝盖骨,所以说这种仇哪有不报的道理,于是计上心头。
他料定庞涓会追来,于是开启了他的秀操作之旅,下边我们就来感受下来自华夏兵家老祖孙膑的智慧吧。孙膑和庞涓一起求学于鬼谷子,二人都是精通兵法。并且都很了解彼此,所以一波来自高智商的对碰开始了。庞涓一早就打算通过垒巢来判断孙膑的人数了,一般人还真想不到用垒巢去推断。但是,孙膑猜到了,他命人不断减少垒巢内生火做饭的灶台,这波可以说是我预判了你的预判。庞涓也很谨慎啊,就怕有诈,就不紧不慢地跟着,诶,我就不追,我就是玩。

结果,孙膑这边灶台越来越少,庞涓终究没有经受住诱惑,选择主动出击,最后中了孙膑的计,被孙膑干掉了。这波操作把心理战玩到了极致,多少人啊,面对贪婪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以正合以奇胜,在率土世界也是一样,我们时常为了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会采取数以百计的斯巴达齐射,让敌军误以为主力到场,从而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那么这个垒巢也是一样,我建好了,调斯巴达到要塞,让敌军摸不准主力。诶,我不打,我就是玩。

在率土之滨新版本《兵合车错》中,垒巢正式上线,主公们可千万不要小看垒巢在率土中的地位,对比起要塞来,垒巢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带来惊喜,用的好,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注:以上文章内容均来自于玩家投稿,不代表官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