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绘卷】三分钟走完青绿山水
提起国画山水,大部分人或许经常会想到水墨晕章的墨笔山水,虽只有墨色,却如兼五彩,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是初始之溪,逐渐奔流壮大,正如浓墨入水,似烟似幻。而青绿山水就如同是这淡墨色的艺术长河中掀起的波浪,逐渐凝聚自己的力量,经久不息地流淌,与墨笔山水交相辉映,融汇成为一条绚丽灿烂的文化河流,滔滔奔流向前。
《千里江山图》(局部)
随着《千里江山图》的曝光,诸多青绿山水的精品画作亦从洪涛中露面,浮现在世人面前。不论是金碧辉煌的重彩,还是玲珑剔透的色彩渲染,古人们用色如晨风夕月,松下凉风,令人神骨清疏,茫如天云海月,华贵而玄妙,浸润元气、天机自然,都是对色彩的妙用,这独特的情调,宽泛的意蕴,无一不表现出画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虔诚。
青绿山水又分为“大青绿”和“小青绿”,“大青绿”多勾勒,少皴笔,赋色艳丽,“小青绿”则薄墨淡彩,青绿如烟笼罩,颇为雅致。这二者虽师承同脉,却各有千秋,除去大小青绿之派,另有“金碧山水”一门,在青绿中混入泥金一色,色彩更丰富灵动,熠熠生辉。
<明>仇英《玉洞仙源图轴》(局部)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局部)
在早期的中国画史上,人物、山水、花鸟都没有独立成科,而是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等内容一度只是人物画的衬景,山水画真正从幕后走到台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士人阶层逐渐壮大,但由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于是山水画便成为了名士的寄情之所,以逃避现实。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其中山水刻画虽略显稚拙,但对山石树木的处理颇为精心,淡赭石为底,自山脚向上由浓转淡,山石边线勾勒青石绿色,向下晕染与赭色相接,高低起伏,很有意趣。虽然南北朝时期画作中的山水只是作为衬景,但这为后世山水画的形成铺垫,其风格工整华丽,是青绿山水的本源,成为后来山水从粗犷变为线条精细变化的准备阶段。
<隋>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到了隋唐,海内生平,社会安定,是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而山水画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时期出现了李思训、王维、展子虔等许多山水大师。展子虔的《游春图》则很好地反映了隋唐时期青绿山水画的发展特点。早期山水画常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而《游春图》则突破了这样的画风,构图方式颇具特色,在结构层次上充满变化,青绿重彩,工细巧整,明詹景凤评展子虔与其《游春图》“殆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而“国朝山水第一人”李思训所作的青绿山水则打破了旧法,其画作中的山石结构以勾斫表现,富有变化,首创“大青绿”及“金碧山水”之风,其画作“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可谓贵气十足、富丽堂皇。他把青绿山水推上一个高峰,是绘画史上第一位真正的青绿山水画家。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从唐代至宋代,逐渐步入成熟,在北宋的复古兴潮中,青绿山水被推上一个成熟的高峰,北宋王希孟所成的《千里江山图》,其于单线统一的青绿重色中寻求变化,墨色为衬,青绿如宝石点缀其中,光彩鲜亮,耀人眼目。至王希孟,大青绿山水成为亘古难以逾越的巅峰。
<宋>王诜《烟江叠嶂图》(局部)
而“小青绿”的出现则是青绿山水的进一步演变,这种发展体现了水墨山水对青绿山水的影响及两宋后世人对国画审美的转变。对笔墨审美的增强直接导致了色彩地位的下降,在此当中色彩的运用变得更加小心,设色成为水墨表现的丰富与补充,在这一时期,青绿山水的作品虽然很少,但意笔水墨和浅降的山水却高度发达,它决定了此后数百年青绿山水的发展样式与面貌。中国古代山水画抒情写意一格的最高峰则是在元代,而由于受文人画思潮影响,山水画主以水墨为主,青绿山水则“有所发展,但不发达”。
到了明清,小青绿样式有所改变,其色彩多以水色渲染为主,偶有石色点缀。其中格外引人注意的是与沈、文、唐三人并称为“明四家”的仇英,他将明初所盛的院体画技与传统的青绿山水相融合,是明清时期青绿山水发展多元化的代表。有学者认为,明清所谓的青绿山水其实只是水墨山水发展的一种演绎,明清以后的山水画家也大多落于这种风格之中。当然,小青绿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样式,其独有的魅力都是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所不能替代的。
曾有一段时间,青绿山水画被冷落了,只有少数的几个画家在做着努力,近年来山水画坛也开始重视起青绿山水画,画界一些年青的画家,逐渐崭露头角,他们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青绿山水画,在画坛占有突出的地位,为了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和传承在默默的做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