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射之射

2017/09/02253 浏览综合
《列子·汤问》有一个纪昌学射的寓言故事。
说邯郸有个叫纪昌的年轻人,想要做天下第一的射手。于是他去求学于当时的弓术大师,飞卫。飞卫说,你想学射箭,就要先去锻炼眼力。等到你学会“不瞬”了再来找我吧。“不瞬”指的是不眨眼,纪昌回家以后在躺在妻子的纺织机下面,看梭子送眼前穿梭。这样锻炼了两年,终于达到了,锥子向他的眼睛刺过去也不会眨眼的“不瞬”境界。
纪昌跑去找飞卫,飞卫说,你学会了“不瞬”还不够,想要学射箭,你还要学会“入微”。所谓的“入微”是指看小的东西会变大。纪昌捉了一只虱子,用牛尾的毛系在窗口,天天盯着它看,过了十天,那虱子在他眼中渐渐变大了。就这样,纪昌坚持了三年。直到那个虱子在他眼中好像有车轮那么大。他砖头看其他的东西,都好像山丘一样巨大。他取来弓箭,一箭射穿了虱子的心脏,而系着虱子的牛毛都没断。
纪昌跑去找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他说,好好好,现在你已经学会了射箭了。
这个寓言故事收录在了小学的语文课本里,主要寓意是在良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的锻炼,最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则寓言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学习了纪昌的刻苦精神,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可以了。
但是这则寓言故事还是有后续的。
后来,纪昌想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厉害,就学习“百步穿杨”养由基,很轻松就做到了百步穿杨的地步。他又拿了最重的弓,在弓臂上摆上一杯满满的水,射出一百只箭,杯子里的水都没有洒出来一滴。他又取了一百只小箭,射向远处的靶心,第一只箭射出后,第二只箭跟着射入第一只箭的箭杆中,如此反复直到一百只箭都射完了,连成了一条线。这样的技艺,就连观看他射箭的老师飞卫都拍手称好。
纪昌回到家中,妻子怪他学射箭而不顾家,把他大骂了一顿。纪昌听得烦躁,就有心吓唬吓唬妻子,他取箭射箭一气呵成,箭只飞过妻子的眼前,划断了她的几根睫毛。而妻子却毫无察觉,还在继续呵斥纪昌。
纪昌对自己的射箭的技艺满意极了,他终于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做天下第一的射手。正在他得意之时,忽然意识到了,这天下唯一能超过他的人,只有他的老师飞卫了。如果没有他的老师,没有飞卫,他纪昌就是天下第一的射手。
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中一旦滋生就再也停不下来,他被天下第一的名声冲昏了头,满脑子都是要如何除掉他的恩师飞卫,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天下第一。机会很快就来了。有一天,纪昌在荒无人迹的野外遇到了准备回城里的飞卫。纪昌心中暗道,机会来了,他默默的搭弓一箭射向了飞卫。飞卫大吃一惊,但是射手的直觉让他来不及思考,下意识的就回了一箭过去,两只箭在空中箭尖相撞,落在地上。纪昌又连射了九箭,飞卫也还了九箭。这个时候,飞卫的箭囊里已经没有箭只了,而纪昌,也仅仅剩下最后一只箭。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射出了这最后一只箭,飞卫惊慌之中,捡起路边的荆棘条,将这只箭挑开,保住了性命。
纪昌惊呆了,各种念头在一霎那涌入心里,他扔下了弓箭跑到飞卫的面前。飞卫也是惊魂未定,两个心情十分复杂的人紧紧的相拥在一起,嚎啕大哭。大哭之后,纪昌跪在飞卫面前忏悔,飞卫原谅了纪昌,纪昌认了飞卫为义父,两个人发誓,都不会将这种天下第一的箭术传授给别的人。
寓言到这里结束,颇有些戏剧性的变化。无论是纪昌争强好胜想要天下第一的心态,还是飞卫原谅纪昌的豁达,甚至最后产生父子之情,发誓不传授给别人箭术。这些都是对人性和伦理的讨论,这部分的寓言内容就涉及很多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有不同的理解,其实结局可以有很多种。列子偏偏选择了这一种,让绝世的箭术就此失传。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然而,这则寓言还有鲜为人知的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太过于荒诞甚至迷信,所以很少有人提起,但是这一部分才是列子思想的精华。
有一天,飞卫对纪昌说,你和我这样的技艺,想要再进一步,只能去西域,翻过茫茫的大山和沙漠,去找我的老师,甘蝇。在他的面前,我们这样的技艺就好像牙牙学语的婴儿一样。纪昌很不服气,自己的技巧居然被比喻成婴儿。于是他踏上了漫长的旅途,越过了高山和沙漠,终于在一座深山里找到了老人甘蝇。
纪昌见到甘蝇,开门见山的说,我来和你学射箭。恰好天上飞过一群大雁,纪昌只是一箭就射下了五只大雁。甘蝇见到这番景象,只是笑了笑。纪昌见甘蝇没有任何惊讶,心里很不服气,他说,我能见识见识大师您的箭术吗?甘蝇点了点头,带领纪昌来到了一道悬崖边上,悬崖边上有一块长长的石头,一半已经伸出了悬崖外。甘蝇老人说,你刚刚射的那一箭,在这块石头上还能射出来么?纪昌爬上的石头,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他抬起弓,脚下的石头就开始打晃。他战战栗栗的拉开弓弦,脚下晃动的更厉害了,好像下一刻他就要坠入无底深渊。他害怕极了,狼狈的爬回了悬崖边。甘蝇的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微笑。纪昌感到羞愤,他喝问甘蝇。这种地方,谁能射箭,难道你可以吗?甘蝇微笑着走上了长石,脚下的石头纹丝不动。纪昌问道,你现在就要射箭,那你的弓呢?你连弓都不带,怎么射箭?
甘蝇也不答话,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天空,在天空上很高的地方,有一只飞鸟。飞鸟太高了,连纪昌的眼力看起来也就好像一粒芝麻那么大。甘蝇老人抬起手,做了一个拉弓射箭的姿势,纪昌仿佛听见了箭只破空的声音。他连忙看向天空,那只飞鸟好像被射中了一样,直直的掉落下来。甘蝇老人伸手一捉,就把飞鸟抓在了手里。飞鸟身上一点伤痕也没有,却好像死了一样,一动不动。甘蝇老人把飞鸟托在手里,轻轻的吹了一口气。飞鸟居然睁开了眼睛,扑棱棱的飞走了。
这下纪昌才真的服气,他跪在甘蝇面前,恳求甘蝇教他射箭。甘蝇说道,你之前学的是“射之射”,我能教你的却是“不射之射”。纪昌在深山里和甘蝇学习了十年。十年之后,纪昌回到了家乡,家乡里的人都不敢相认。纪昌原先一身的骄傲和锐气都不见了,他的眼神非常平静,人看起来甚至有点呆呆傻傻。飞卫听说纪昌回来了,特意跑来看他。他见了纪昌一面就长叹了一口气,他明白自己的技艺连现在纪昌的脚趾头都比不上。人们都在期待纪昌能给他们展现更加精湛的箭术,然而纪昌却再也没有射过箭。有人说亲眼看过飞鸟路过纪昌的家就自己落了下来,也有人说夜里见过纪昌的灵魂和古代的有名射手们一起竞技,箭只划过夜空就变成了流星。
纪昌越来越老了,老眼昏花也越来越不爱出门。最后一次去朋友家拜访的时候,他看见朋友的桌子上有一样东西很熟悉。他就问朋友那是什么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朋友以为他在开玩笑,便没有回答。等到纪昌再三发问,朋友才惊讶的说,大师,您一定是射箭的境界已经高到无边的地步了,才会不认识弓是什么。这件事传出去,整个邯郸城“文人掷笔,乐者断弦,匠人耻于尺。”
纪昌下山之后,活了四十年,这四十年他一次也没有射过箭,也从来没有提过射箭。他只说过一句话“动的最后境界是不动,言的最后境界是无言,射的最后境界是不射。”临终前的纪昌,已经分不清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嘴里尝的。世间万物对他来说都是混元一体,他也分不清你我,彼此,她他。他就好像一截枯木一样没什么生机,最后,他的身体渐渐消失,好像一缕青烟。
故事到这里才是真正的完结了。列子借用这个故事,讲述了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故事的最后,纪昌从射箭的技艺开始,学习到了什么才是射箭的“道”。探寻了玄之又玄的宇宙真理,这正是道家所说的“大道三千”。无论学习什么,到了最后的境界终究还是会踏上对“道”的追求。去探寻最根本的规则,规律,掌握最根本的变化。这才是“不射之射”要讲述的含义。
先秦思想百家争鸣,百花绽放。其意义算是最早的思想解放,各种理念在这个时代碰撞,激出火花。这是那个时代有识之士的探寻救世治国道路的奋斗,是文化地方瑰宝。即使现在看来很多思想有些可笑,有些偏激。但还有更多的哲学和思想流传了下来,被中华文化传承着,几千年都没有消失。
我们总爱比喻时间的长河,历史的车轮。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就好像河流不会倒流,也不会停止。而历史不同,他是一个轮回。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就是对历史的简述。现代社会浮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各种惊人的言论和想法也都冒了出来。这个时候,更需要传统文化作为参考,读史书,读先贤的经典,去静下心来追寻自己要走的道路。
6
3
8